宁夏贺兰一中 王利中
网址:http://sq.k12.net.cn/~hlyzwlz
电邮:hlyzwlz@email.nx.cninfo.net
第五单元 散文
本单元篇目:《风景谈》《天山景物记》《故都的秋》《时钟》
(一)知识点概述
l 基础知识
l 阅读方面
l 写作方面
(二)教学重点
(三)难点
(四)疑点
各课涉及到的字、词的形、音、义;有关语法修辞现象;有关的文化常识、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根据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征,理清课文的“形”,并领悟蕴含于“形”中的“神”,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形”与“神”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2)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寓情于事、因事见情的表现手法。
(3)学习精炼、准确、形象、清新的语言。
(1)领会并学习课文抓住事物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领会并学习课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在形象化的议论中蕴含人生哲
理的表现手法。
《风景谈》中的时代背景、题旨、中心与结构;
《天山景物记》中的写作背景、题目、中心与结构;
《故都的秋》中的写作背景、题旨、中心与结构;
《风景谈》中的构思、语言特点;
《天山景物记》中的顺序、写景、语言特点;
《故都的秋》中的情景交融及语言特点;
《时钟》的形象化的议论、反复手法及语言特点。
《风景谈》中的第一幅画面及议论特点;
《天山景物记》中的顺序;
《故都的秋》中的感情色彩;
《时钟》中的个别语句的解释。
风 景 谈
(一)教学要点
1.基础知识
(1) 掌握字词的形、音、义:
(2)理解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法
2.阅读
(二)教学安排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颀、姗姗、坼、汤汤:势浩大、水流很急的样、浅浅、
洋洋洒洒: 形容文章或谈话长而流畅
百无聊赖:指思想感情无所寄托,感到很无聊
怡、氛围、
有关背景、题旨、中心、结构等。
1.本文是散文精品,在了解课文结构中心的同时,要通过读来体会本文特点.
2.课时安排:二教时
第一课时
一、 作者及写作背景
1. 写作背景
2. 题旨
二、了解课文内容,把握全文布局
(请生读预习提示,教师补充)
1937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向上海大举进攻,上海沦陷,茅盾不堪忍受日寇的蹂躏,“带着—颗沉重的心”离开上海。1939年3月,来到新疆大学任教。1940年5月返回内地途中,应邀到延安参观访问了几个月,呼吸清新的革命气息,目睹解放区蓬勃的景象,激起了对解放区的爱。因此,年底写下此文。
《风景谈》就是谈风景,这里的风景,不仅包括自然景观,而且包括人们的活动。表面上谈的是自然“风景”,实际上是在写主宰“风景”的人。
请生读课文,讨论完成练习一,
沙漠驼铃 沙漠风光
高原归耕 月夜晚归
延河夕照 生产归来
桃林小憩 桃园即景
石洞雨景 促膝读书
北国晨号 黎明剪影
本文通过对六幅“风景”的描绘,赞美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火热的战斗生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解放区的无限热爱与向往。
三.分析课文结构
请生根据 练习一进行归纳分析,理清课文结构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4段)
第三部分(第5—8段)
第四部分(第9—10段)
即第一画面——沙漠驼铃,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揭示人类比自然更伟大。
即第二、三个画面 高原归耕和延河夕照,写延安儿女的劳动生活,说明充满崇高精神的人类活动尤其伟大。
即第四、五个画面一 石洞雨景、桃林小憩,写延安青年的学习与休息,表现高贵的精神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即第六个画面———北国晨号,展现北国清晨山峰上两个战士的雄姿,高度赞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化身,是伟大中最伟大者。
四.课政研读课文,完成练习一.
第二教时
讨论1.这六幅画的背景都在延安吗?
2、这样安排有何用意?为何第一幅画面没描绘延安的“风景”?
3.课文为什么从看《塞上风云》预告片写起?
(根据第一段讨论)
4.文中议论性的语句有何作用?
5、根据以上分析,归纳课文写上的特点:
l 构思巧妙。结构严谨
文章第一段并不是延安的“风景”、是写猩猩峡外沙漠的“风景”。写沙漠的好处是:
其一,它形象地告诉人们,无论多么荒谅、贫瘠的地方,只要有了人的活动,面貌就大为改观,这就突出了人主宰自然的伟力,可见人的伟大。
其二,这样写也有一定的掩护作用,便于发表。适应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的需要。
其三,使文章别具—格,在它的基础上,下文层层深入地表现主题,呈层层铺垫、环环紧扣的特色。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