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 《梦溪笔谈》两则 沈 括
一、教学目的: 1.了解《采草药》一文列举理由,引证事实,说明事理的写法; 2.领会《雁荡山》一文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 作特点; 3.了解一些结构复杂的主语; 4.学习作者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提示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三、教学时数: 两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字词正音: 掇duō(拾取、摘采) 率shuài(大率:大概、大抵) 黯恶ànè(黯:阴暗、暗淡) 茎jīng(植物体的一部分) 菔fú(芦菔产是萝卜) 愆qiān(过失) 圭guì(一种叶细节疏的竹子) 畦qí(有土埂围着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田地) 峤qiáo(岭峤:五岭的别称) 并bīng(古代并州) 陨yùn(坠落) 牒dié(文书) 湫qiū(水池) 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 穹qíong(高起成拱形) 干gān(直冲) 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 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 皋gāo(成皋:古县名) 迥jǐong(高挺的样子)
作者及《梦溪笔谈》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杭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和科学家。曾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新运动,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革新吏治,颇多建树。曾出使辽国,严词驳斥辽国争地的要求,在镇守西北时,积极巩固边防,多次击败西夏贵族统治者的军事侵扰。掌管和主持过天文研究、盐政改革、农田水利兴修和军器制造,在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地质、医药、音乐、工程技术等方面有精湛的研究(物理学和地质学方面的某些见解和发现,比欧洲早四、五百年),对当时科学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情况,也非常关心,凡有见闻,无不详为记录(如初中所学《活板》),晚年,居润州(今江苏镇江),筑梦溪园,举生平见闻,总结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梦溪笔谈》这部综合性科学论著。 《梦溪笔谈》全书26卷,《补笔谈》1卷,《续笔谈》3卷,共30卷,609条,分故事、辩证、乐律等17目。除了论述文学、史学、艺术等外,主要记载论述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当时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反映了十一世纪我国科学的辉煌成就。据统计,该书涉及到自然科学的就有二百余条,占全书三分之一以上的篇幅,内容包括数学、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地理、气象、医药及工程技术相当广阔的领域,其中有些科学发明创造,已经列于中世纪世界各国的先进行列。因此,《梦溪笔谈》成了我国和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部重要文献,受到中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梦溪笔谈》的文笔朴实简练,记叙翔实,条理分明,毫不刻意于文字雕琢,但带有文学性。课文所选两则,一是说明在什么时间采草药才有效,一是探讨雁荡山得名的来历以及雁荡诸峰形成的原因,都有相当可靠的科学根据。 “则”就是“条”,我们通常所说“新闻两则”“笔记一则”也是这个意思。 《梦溪笔谈》属笔记体散文。
采草药
选自《梦溪笔谈·药议》,题目是编者加的。 古法采草药多用 二月、八月⑴,此殊未当⑵。但 二月草已芽⑶,八月 旧 利用 很不恰当 只(因为) 发芽 芽:名作动,发芽
苗未枯, 采掇⑷者易辨 识 耳,在药⑸ 则未为良时。 大率⑹用 根者,若 枯死 采药 分辨识别 对药来说就不是好时节 大概 采用 的 在:对……来说
有宿 根⑺,须取⑻无茎叶时采,则津泽⑼皆归(于)其根。欲验⑽之,但取芦菔⑾, 隔年老根 选择 液汁 集中 验证 只拿萝卜
地黄⑿辈⒀观,无苗时采, 则实⒁而沉⒂;有苗时采,则虚 而浮。 其 等来看 (它们的根)就充实 沉重 空虚 轻浮 那 实而沉:形+形
无宿根者,即候苗成 而未有花 时采,则 根生已足 而又未衰。 如今 之 些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