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人墓碑记
|
(1)以旌其所为(做,动词) (2)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从……看,介词)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成为,动词) (4)为之声义(替,给,介词) (5)谁为哀者(是,动词) 有: (1)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有”通“又”,连词) (2)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有,与“无”相对) 徒: (1)慷慨得志之徒(一类人,名词) (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空,形容词) (3)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 得: (1)慷慨得志之徒(实现,动词) (2)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能够,助动词) 记: (1)予犹记周公之被逮(记得,动词) (2)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文体的一种,在这里充当动词,作记) 行: (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品行,名词) (2)敛赀财以送其行(走,动词) (3)其辱人贱行(行为,名词) 声: (1)为之声义(伸张,动词) (2)哭声震动天地(声音) 按: (1)缇骑按剑而前(有手压或摁,动词) (2)按诛五人(考查,查究,动词) 使: (1)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主使,动词) (2)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驱使,动词0 发: (1)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拿出,动词) (2)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激发,这里指动作开始,动词) (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动,动词) (4)而又有剪发杜门(头发,动词) (5)发其志士之悲哉(抒发,动词蓼洲周公 (6)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发送) 出: (1)且矫诏纷出(颁发,发出,动词) (2)待圣人之出(特指即皇帝位,动词) 固: (1)轻重固何如哉(则,那么,连词) (2)斯固百世之遇也(固然,当然,副词) 之: (1)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的,结构助词) (3)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他们——五人,代词) (4)慷慨得志之徒(这,这样,指示代词) (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无义。粘附在时间副词后面,凑足一个音节) (6)佯狂不知所之者(往,去,动词) 盛: (1)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兴旺,旺盛) (2)呜呼,亦盛矣哉(盛大) (3)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把东西放入器物中) 卒: (1)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士兵) (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死) (3)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最终,终于) 私: (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自己)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偏向) (4)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私下,偷偷地) 除: (1)洒扫庭除(台阶) (2)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修治,整理) (3)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任命) 去: (1)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离开) (2)为汉家除残去秽(除掉,去掉) (3)去今之墓而葬焉(距离) (4)只恐夜深花谁去(表示行为的趋向) 望: (1)探望(探视,过访) (2)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3)若望仆不相师(怨恨,责怪) (4)在丁卯三月之望(每月农历十五) 于: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介词,被) (2)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介词,对,对于) (3)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介词,在) (4)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介词,向) (五)句式: 1.判断句: (1)周公之被逮所由使也(用“……也”表示) (2)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用“……也”表示) (3)斯固百世之遇也(用“……也”表示) (4)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用“……者,……也”表示)
(5)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用“……者,……也”表示) (6)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用“为”表示) (7)故今之墓全乎为五中人也(同上) (8)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用否定词“非”表示) 2.被动句 (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用介词“于”表示) 3.介词结构后置 (1)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放在动词“请”的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同上) (3)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介词结构放在谓语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在”) (4)不能容于远近(同上) (5)中丞匿于溷藩以免(同上) (6)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同上) (7)忠义暴于朝廷(同上) (8)荣于身后(同上) (9)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同上) (10)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同上) (1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放在形容词“重”的后面作补语,“于”相当于“比”) 4.句子成分的省略 (1)况①草野之无闻者欤 (2)哭声震动①天地 (3)断头置①城上 (4)待圣人之出而投缳①道路 (5)扼腕①墓道(以上五句在①处均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6)激昂②大义,蹈死不顾(②处省略“于”,相当于“被”) (7)抶而仆之(“抶”后省略“之”,指捕人的人) 5.固定格式 (1)轻重固何如哉(“何如”是“如何”的倒装,意思是“怎么”) (2)是以蓼洲周公(“是以”是“以是”的倒装,意思是“因为这个”,可译为“因此”) 二.翻译全文: 三.作业: 练习一、二、三 第三课时 一. 讲读第一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魏阉是对魏忠贤的贬称。魏忠贤专权时,其党羽阿谀奉承,在各地多有建生祠以媚者。魏忠贤死后,其生祠陆续被废。“五人”即葬于已废的魏阉生祠之址。 3、 学生翻译。 五(个)人,(是)周公蓼洲被(阉党)逮捕时,为正义所激奋而死于这件事的。到了现在,(吴)郡的贤士大夫向当权的人请示,就清理魏阉已废的生祠的旧址来安葬他们,并且在他们的墓门立碑,来表扬他们的事迹。啊,也真是盛大的事啊! 4、 教师小结。 本段写五人死因及立碑缘起。先总述五人激于义而死,然后写死后建墓立碑经过。段末以赞颂小结,突出此举之盛。五人原来是市井细民,草野之士,地位卑微,行事普通,而他们死后墓葬时,却十分显耀。清除权重一时的宦首魏忠贤生祠的原址为墓地,其身份显赫可见;还要“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其为人所敬重由此可见。墓地之择,立碑之举,葬仪之隆,可谓“盛矣”。 二.讲读第二段 1、 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3、 学生翻译。 五人的牺牲,距离现在修墓安葬在这里,时间不过十一(个)月罢了。(在)十一个月当中,那些富贵的人,官运亨通的人,他们患病而死,死了而埋没不足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在)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唯独(这)五(个)人光明显耀,什么缘故呢? 4、 教师小结。 (1)“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说明魏阉失败之速。(2)以众人之死与五人之死作对比,突出五人之伟大。 “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作者有几方面的对比?有什么作用?以“众”和五人的数量悬殊作比,以“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与野莽无闻之士比,以“湮没”与“皦皦”比,充分显示了“疾病而死”的无声无息,不为人道,“激于义而死”者的名声赫赫,万民敬仰。(3)最后,作者以设问引起下文。 三. 讲读第三段 1、 学生诵读。 2、 学生提出难词难句,教师解答。 (1)丁卯三月之望:“丁卯”即明天启七年(1627),“三月之望”即三月十五日。按:此事当在天启六年(丙寅,1626)三月,系作者误记。此文刻碑时已改正。 (2)吾社之行为土先者: 课本注解:“我们社(指复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为读书人表率的人。”不少选本的注解都释“吾社”指复社。有些选本的注解释“吾社”指东林党,谓张溥是东林党后期组织复社首领之一,追述当年东林党人反对魏阉的斗争,故称东林党为吾社。 ( 按):张溥组织复社,在崇祯年间。崇祯初酝酿,崇祯六年(1633)在苏州虎丘举行大会。《五人墓碑记》作于天启年间,复社尚未正式成立。张溥早年继东林之志曾组织过爱国社团应社,后与郡中名士张采等联合匡社、则社等众文社,合并成为复社。故从广义来说,“吾社”是有“东林党”及“复社”性质;但如直接释“吾社”为“复社”或“东林党”,似为不妥。 关于“复社”,吴伟业有《复社记事》一文,记张溥、张采及社中诸人活动。至复社之名则取兴复绝学之义。 (3)缇骑: 缇(ti),帛桔红色。缇骑,服桔红色服的骑士,本为皇帝(及贵官)出行时的前导或随从,担任警备,后来用为逮捕犯人的禁卫吏役的通称,如明锦衣卫校尉,清步兵衙门番役皆是。 按:秦设中尉,掌京师治安,皇帝出行,在驾前先导,戒备非常。汉武帝太初元年更名执金吾,下有缇骑二百人,后汉相承。以服桔红色,乘马,故称缇骑。此文中指魏阉捕人的差役。 (4)以大中丞抚吴者: 指以大中丞的身分巡抚吴郡的人。巡抚,官名。句中“抚”字作动词用。中丞,本汉官职名。汉御史大夫下设两丞,一称御史丞,一称中丞。中丞居殿中,故以为名。东汉以来,御史大夫转为大司空,以中丞为御史台长官。明初设都察院,其中副都御史职位相当御史中丞,并常以副都御史或亷都御史官衔出任巡抚。此文中指应天巡抚毛一鹭。 (按):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课文教学分析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五人墓碑记,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兰亭集序》教案 |
下一篇文章: 五人墓碑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