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 材 培 训 资 料
|
多么有趣,多么有创造性!(4)引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以外的资源、课堂以外的学习渠道自主识字。本册练习(练习3)“学用字词句”,设计了让学生走上街头,认读牌匾上的字,就是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做有心人,主动去识字。这类识字的渠道很多,如报纸、图书、标语、广告、商标、路牌、电视、网络等等。 ※学生一旦形成了独立识字的能力与主动识字的习惯,就能通过多种渠道识字,提高识字效率。学生识的字越多,其独立识字的能力也就越强,从而形成识字活动的良性循环。 (二)发挥识字教材多功能的优势《语文课程标准》中,“识字写字”的教学目标都是从三个维度提出的。识字写字不应是“单打一”地给学生传授一种工具,还要注意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尤其是“词串识字”,更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实现“三个维度”的目标提供了良好的载体。顾名思义,词串是将一组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词语串联起来,用以展现某类事物或描绘某个场景。有点像北京的冰糖葫芦儿,分别看是一颗颗山楂球儿但又是穿成串的,被冰糖粘成一体的。做成冰糖葫芦儿,品位提高了。不光比山楂球儿好吃,还增加了文化的附加值(张庆语)。词串识字具有多种功能,我们称它为“一专多能”。 “一专”——就是指识字写字。这是第一位的,不突出识字写字,就不叫“词串识字”了。 “多能”——是指认识事物的功能、审美的功能、增加儿童文化底蕴的功能,还是潜在的阅读训练和习作训练。潜在的阅读训练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阅读训练的价值呢?识字是阅读的基础,这是不错的。但是,是不是识了字就能马上进入阅读?不是的。如果每个字都去仔细辨认,就不可能扫视成串的语句,形成语流,从而了解语句的意思。必须达到自动化识别的程度——也就是字词的大体轮廓就能迅速辨认,才能进入阅读。将词语置于一定的语境中(尽管词语之间有跳跃,但毕竟有一定联系)让学生去阅读,有助于提高其自动化识别能力。潜在的习作训练为什么说它具备潜在的习作训练的价值?这类课文准备了情境,准备了词汇。有了情境,有了词汇,就为今后的习作训练作了很好的铺垫。如《桂林山水》:“碧水 秀峰 倒影/对歌 榕树 壮乡/象鼻 骆驼 笔架/竹筏 鸬鹚 画廊”,稍加铺垫,就是一篇小散文了。 ※教词串,要注意发挥图的作用。词串里的图不是插图,不是点缀,而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合理使用插图,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还能帮助他们进入词串所描绘的意境。 ※教词串,一定要读,而且要诵读。什么是诵读?诵读虽然也是朗读,不过它跟朗读相比,还有一下几个显著的特点:首先,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很多遍,即我们经常讲的所谓“熟读成诵”。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就像吃水果,囫囵吞下去,就不知道是什么滋味;必须细细地咀嚼,品一品,尝一尝,滋味自然就知道了。其次,要注重体验品味,感情投入。要“声像同步”,即所谓“寻言以明象”。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话面来。如《桂林山水》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水的清澈见底,山的拔地而起,青山倒映在江面上……第三,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用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词串,不就像一首小诗吗?诗可以读,词串为什么不可以读? 三、关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这是《标准》对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和基本途径的高度概括。阅读教学应通过怎样的语文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呢?《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是说,阅读课上,师生基本的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参与这种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当下阅读教学的明显弊端是:只重视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满堂回答),而忽略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读书实践)。所以,改进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这种对话主要体现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到,指导学生读书,自己必须先认真读书。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可以称之为“教学性阅读”,它不同于一般的阅读。起码要注意两点:一是目的性和对象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因此要学会换位思考,时时处处替学生着想;二是重构性——教师需要从导读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教学论的再加工。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这是学生自主读书学习的过程,也是阅读课上一个重要的活动环节。教师必须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为他们提供足够的自主读书、独立探究的机会。这一过程可按以下的步骤扎扎实实地去做。 1、让文本开口讲话——加强认读能力的培养。要以文本对话,首先要让文本开口说话。而文本的呈现方式只是一些单个排列、静止地躺在纸上的文字符号。必须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辨认这些文字符号。低年级学生读书时生字较多,对文字符号的辨认速度缓慢,语义组合有困难,视觉、发音等器官的动作配合不协调,认读能力不强。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我们必须重视学生认读能力的培养,把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完成。培养学生借助拼音、图画、上下文语境等,快捷准确地认字、识词,连词成句,连句成段,并按照表达的需要读出轻重缓急,尽快实现“认读同步”,这是实实在在的“字词句的训练”,马虎不得。 2、学会用心灵去倾听——指导边读边想、口诵心惟。精神专注地自读自听,实质上是一个凭借语音中介进行内隐认知的过程,也是初步的语感体验过程。语感语感,先有语音刺激而后才能心有所感。所以,必须定下心来把课文读得正确连贯,朗朗上口,让别人和自己都能够听清楚。认真走好这一步便能从整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即大体了解课文的中心话题、基本要点和内容梗概。 3、进行精神的碰撞与沟通——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与文本对话,是读者主体意识与文本意义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单项的知识传递和接收过程。正确认读不是为了被动地接受文本的内容信息,而是要以自身的生活经历走向作者的生活经历,即要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话语作出有主见的应答反映,以便与作者进行精神沟通。怎样进行沟通呢?(1)话题沟通。从读课题开始,就有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去解释课题,把握作者的话题范围。如90页15课《晚上的“太阳”》如果学生能用关于“晚上”和“太阳”的已有经验去与课题碰撞,就会发现课题所指的不是一般的太阳。再细心一点,注意到太阳两字加上了引号,就会更加明白:课文所要谈及的是晚上出现的某种与太阳有相似点的事物的话题。这时,就会产生一连串的疑问期待文本作出回答:这是怎样的一种东西,是哪里来的,为什么称它为“晚上的‘太阳’”?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了文本的话题情境,与作者取得了话题的沟通。(2)见闻沟通。阅读是一种精神旅游。读书就是要在义务导游——文字符号的引导下,进入文本意境,见作者之所见,闻作者之所闻。要想如同亲临其境,就得调动自己的已有经验,激活曾经有过的相似见闻,从观察的对象、角度、方法等方面,与作者见闻进行对照,展开类比联想和想象。(3)感官沟通。即观念和情感的认同与共鸣。这是读书对话的最高境界。如果上一步进行得好,学生就会对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产生真切的体会。接下来,就会对课文中事事物物的真善美、假恶丑,形成鲜明的情感倾向,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如41页第7课《蜗牛的奖杯》如果学生对童话中的蜗牛,“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晚上就睡在奖杯里”的情景,由“飞行冠军”到“只能在地上慢慢爬行”的过程,有了如同身临其境的感受,那么用不着提示,学生也决不会对蜗牛的“得意洋洋”采取赞赏的态度。而且也无须挑明来说,学生一定能意识到虚荣心太重是不好的。(4)语言沟通。在实践中习得,是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从文本中学习语言,不仅是能用文本中的一两个词造句,更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实践来习得语言。学生熟读成诵的过程,同时也是以文本的规范语言改造自己的日常语言的过程。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接纳文本的新鲜语汇和巧妙句式,接受文本带有文学色彩的优美语言的熏陶。最终达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 ※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们要舍得拿出时间来让学生读书,尤其是诵读。无论是初读还是精读,都不要匆匆忙忙走过场。 (三)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是学生之间的切磋交流,即合作学习活动;学生与教师对话是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即导读活动。教学中怎样操作呢? 1、让学生充分表现自主读书获得的感受。“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这是《标准》对低年级阅读的要求之一。通过自主阅读探究,学生对课文产生了独特的感受与体验,教师要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学生运用各种方式进行外显表现。如:诵读——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展现自己对课文的独特体验与感受。诵读包含两个心理过程:一是内化过程;二是外化过程,即将经过内化产生的言语理解通过声音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们强调的“以读求悟、读中见悟”理据所在。一位小朋友朗读“大海睡了……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一上第9课)时,自觉地把语调变轻,语速放慢。问他为什么,他说:“读得太重就把大海吵醒啦!”读书读出这样的感觉是多么可贵呀。描述——让学生运用各种言语形式来表述自己的感受。一次,于永正老师教《新型玻璃》一课,就是让学生以“玻璃的自述”方式,做推销广告,自读后各自介绍玻璃的特征与功能。这样以说促读,读说并进,也收到了极好的效果。表演——让学生分角色演诵课文。在充分熟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主动充当课文中的某个角色,按照自己的体会,表演课文的人物与情节。(在平常的听课活动中,我们看到有很多老师已经这样做了) 2、开展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激发智慧的火花。要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争当学习的主人,做讨论交流的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主动大胆地亮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与评价,使讨论交流开展得切实有效而不走过场。 ※以上的学习形式,要防止走向另一极端。一堂课下来,又是讨论,又是表演、又是合作学习,表面上热热闹闹,可是书没有认真读,字没有好好写。语文课的个性失落了,这就不是语文课了。 3、师生平等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教师要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尊重和鼓励独到的见解;另一方面,针对学生理解的不足之处,给予及时、准确、精当、巧妙,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小学语文二年级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教 材 培 训 资 料,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分类复习资料 |
下一篇文章: 2007学年第二学期二年级语文教学进度表(供参考)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