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学案
|
(5)、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 劝告 今: 讽刺 (6)、劝学 《劝学》 古: 勉励 今: 说服 (7)、使人给其食用 《冯谖客孟尝君》 古: 供应 今: 给予 学习文言文或现代书面语某些复合词和成语时,要注意古今词义的演变。 (1)、词义变化的一种形式是词义扩大或者缩小。 例: 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 《赤壁之战》 “中国”在这里指“中原”一带,即黄河流域,不包括长江以南,现包括台湾省在内的三十个省市自治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从这一例可以看出,虽然字眼不变,但意义扩大了。 又如: 古代的“天下”指“中国”,现却指“世界”。 词义除了扩大外,还有缩小的。 如: “臭”古时指一切气味,现指跟“香气”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是词义缩小的缘故。 又如: “金”古时指金、银、铜、铁。今天成了黄金的专用词,不包括银、铜、铁,只有在少数情况下,还保留着古义,如“五金公司”。 (2)、词义的转移也是一种变化形式。 如: ①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古: 整装 今: 完毕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古: 供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今: 为国为民献身 许多词尽管字形一样,古今的意义却完全不同。它们之间不是共同存在,而是新的意义代替了旧的意义。 (3)、词义变化的又一种形式是词义的弱化与强化。 如: 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廉蔺列传》古: 获得罪过 今: “得罪你了”“得罪”约相当于“抱歉”,意思轻。 ②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蔺列传》 古: 对立今: 极深的怨恨。(重) (4)、从变换形式上看,古代的单音词很多成了复音词或多音词。(略,见前) (5)、动词或形容词,表示同一概念时,古今用字也不同。 如: ①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隆中对》 古: 看重,看得起 今: 器皿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 古: 广泛 今: 渊博。 这些都是语言演变的明显标志。 总之,语言的变化涉及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由于语汇联系人们的生活最为紧密,因而变化也最快、最显著,而且形式最多、最复杂。但是不管变化的形式怎么复杂,却总是沿着语言的“简”和“明”两方面发展的。如: 过去讲“病愈”用“瘳”chōu ( 病数月乃愈《狱中杂记》) ;讲“儿童”用“垂髫”tiáo (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这些字既难读又难写,现在分别被“病愈”、“小孩”等词代替了。 补充作业 1、写出与下列文言词相当的现代汉语单音词。 走( ) 行( ) 往( ) 去( ) 返( ) 食( ) 履( ) 饮( ) 2、解释下面句子里加点的字,并说明这些字古今用法的不同。 (1)、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2)、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4)、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第 三 课 时 第三部分: 语法和语音的变化。 1、语法的变化。 原句 译文 (1)、吾谁欺? 我欺骗了谁? (2)、不我知 不了解我 在古代汉语里,疑问句里的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1);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也放在动词前面如例 (2),这两例都是古代汉语特有的语序。今天如果要表达上述意思,模仿过去的语序,把它分别说成“我谁欺骗了”“不我了解”,就不难了。从这两例中可以看出古今语序的变化。此外,现代汉语常用“把字式”,如: “把信写完”,“把收音机打开”“写完信”,“打开收音机”;“得字式”如: “打得好”,“写得快”,这些格式古代汉语是没有的。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许多语法现象古今基本相同,所以作者在这一节简略地谈了古今语法的一些不同现象,接着就指出: “可是总起来看,如果把虚词除外,古今语法的变化不如语汇的变化那么大。” 2、语音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主要表现在韵部、声调、形声字三个方面。 (1)、从“第一”到“差别就更大”是写韵部的变化。 《离离原上草》为什么今天读起来不顺口? ①荣róng②生shēng③城chéng④情qíng,这四个字按现代汉语语法,只有②③两字韵母相同,①④则分别属于其它韵部,读起来就觉得不顺口。这是按照现代汉语语音读的,如果用古代汉语语音去读它,就会押韵。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呢? 这是由于古人的发音器官不及今人发达,除了有些不必要的音以外,总的发音数是少的,而且常常是游移不定的。这四个字在上古都属于“耕”部,的确是押韵的。我们今天读古诗不能误认为现代不押韵的,古代也一定不押韵。 读《春望》,标出它的韵脚(押韵的韵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韵的韵母: 深shēn心xīn金jīn簪zān ,这四个字的韵母,照今天的读法,只有金、心同韵,都在侵部。 (2)、从“其次”起,到“平平仄仄平了”,是写声调的变化。 就诗的平仄来说,阴平、阳平(一、二声)是平声,上声、去声(三、四声)还有入声是仄声。现在普通话里已经没有入声字了。入声的特点是读的时候短促而不能延长。吴语里还保留着全部的入声系统。《送友人》这首诗读音的古今不同正反映了语音的古今变化。 (3)、从“又其次”,到全文结束,是写形声字的变化。 汉字中绝大部分是形声字,都是由形旁和声旁两个部分组成。所以碰到生疏的字,可试着从声旁来推测它的读音和从形旁来分辨它的意义。 但是由于汉字使用的年代久远,古今的读音变化很大,靠声旁来推测读音,往往不准确,甚至推测不出。如: 凉、谅、晾都有声旁,可是一个也不读jīng 吮吸的吮不读yǔn而读shǔn,槐树的槐不读guǐ而读huái。读音没把握时,必须勤查字典,以免误读。 小结写作特点: 一、分块说明: 第一部分概说语言也在变;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分别从语音、语法、语汇三个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由于语汇变化最快、最显著,所以说明最详尽,其次是语音,再次是语法。尽管文章内容较多,涉及面广,给人的印象都是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二、举例说明(方法): 不少说明文都是从概念出发,先下个定义,然后再解释一番。这样说明事物难免抽象,读者即使通过解释把概念弄清楚了,一旦接触它实际上又似懂非懂。本文十分重视举例说明。无论是概述,还是详述,根据说明内容的变化,都逐个举例,而且有些地方不厌其烦地举了大量的例子。比如: 为了说明“有些字眼随着旧事物、旧概念的消失而消失”这一观点时,就例举了旧时表示马的名称的十六种概念,还加了注释。说明“外来的事物带来了外来语”、“很多古代的单音词现代都多音化了”、形声字读音的变化等,都举了大量的例子,选的例子又比较典型。这样给人的印象就深刻,而且通俗易懂,所说的道理也容易被人接受。 三、对比说明: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究竟在哪里? 为了说清楚这一问题,本文处处运用对比显示它们的差异。如: 讲“江、河”的词义变化时,先指出“江”原来专指长江,“河”原来专指黄河;然后说明它们“后来都由专名变成通名了”。讲语法变化时,也是先写出文言文,然后再写现代汉语的说法。课文里这类例子很多。由于运用了对比方法,就更鲜明、更具体地说明了古今汉语的变化。 补充作业: 1、指出下面这些字中的形声字,并说明它们的造字特点。 休、围、尘、潘、想、上、闻、下、指、盲、旦、舟、通。 2、读下面《春日》这首诗,标出它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学校教育教学 教学设计和案例教师备课考试,试卷试题 公务员考试,大学生就业
各类 高中语文《语言的演变》学案,教学资料
|
上一篇文章: 《语言的演变》自我测试及答案 |
下一篇文章: 6、《语言的演变》教案设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