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五、课堂小结
本文着重论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的定律。熵是与能量密不可分的一个概念。作者对熵和能量作了大量地叙述,同时又从生活中举了大量的例子来作分析解说,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易于为一般读者所接受。这种写作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解说:本小结旨在总结本节课的教学要点,强化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掌握,体现教学目的的要求。)
六、布置作业
在课文第一段中,作者举了三个民谚来启发人们认识热力学第二定律。请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从能量耗散的方面,阐释下面几句话的意义:
(1)你不可能不劳而获:
(2)覆水难收: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导入新课
1.让学生就上节课的课后作业相互交流意见,然后发言讨论。
2.教师对学生发言中的疑难进行点拨。
明确:上节课的作业可以参阅《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分析。
(解说:通过检查作业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从而调整本节课的教学。)
3.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和作业练习,我们对“熵”这个概念有了更多的了解。按照英国作家斯诺所言,可以说我们是学习了科学领域里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但是《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毕竟不是一篇文学作品,而是一篇饱含了深刻哲理的科学论文,其中一定还有不少令我们感到困惑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做进一步的研讨。
(解说:设计此简短导语,旨在重新激发起学生研讨的热情,真正来一番“提要钩玄”的能力训练。)二、研习课文
1.学生自主质疑研讨。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如果学生不能提出更有研讨价值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讨以下问题:
(1)第3段中“宇宙中的能量总和一开始便是固定的,而且永远不会改变”一句如何理解?明确: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天文学知识来讨论。也可引导学生结合史蒂芬·霍金的《宇宙的未来》一文中有关大爆炸的理论来思考。
(2)第4段中“世间万物的形态、结构和运动都不过是能量的不同聚集与转化形式的具体表现而已”。你能再举出别的例子来说明吗?
明确:大到一头大象、一座山,小到一只蚂蚁、一块石头,都是能量的具体表现形式。
(3)我们应该如何重新看待工业回收问题?
明确:工业回收对人类的生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任何工业回收都在导致能量的消耗,即“熵”的增加。
三、课堂训练
课文题目《熵:一种新的世界观》指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新的世界观”?结合对本文的学习,请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明确:作者认为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史是一个能量不断消耗、熵不断增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衰退的过程,是一个一步步走向毁灭的过程。作者对人类发展史和人类未来的发展持悲观的态度,这相对那种对人类发展史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的观点来说,是一种新的世界观。
(解说:教师应向学生提供课外的一些相关资料。)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进一步研习课文,我们对熵的深刻内涵又有了新的理解。同时,我们对人类目前的生存方式及未来的生存环境都有了一种深沉的忧虑。当我们在认真学习本文的时候,当我们在深入思考着这些问题的时候,按照里夫金和霍华德的观点,我们也在消耗着能量,我们也在导致着熵的增加。这就是这篇课文特别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向我们揭示了一种人类无力拯救世界的悲观结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课后搜集、阅读有关资料,写一篇短文,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解说:这一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将提要钩玄的能力延伸到课外,从更广阔的层面来思考人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方案二
一、导语设计
对“科学”这个概念,我们历来是顶礼膜拜的。无数的仁人志士对“科学”这个概念作出了各自的礼赞。恩格斯说:“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高尔基说:“应当热爱科学,因为人类没有力量比科学更强大、更所向无敌了。”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说:“科学是人生中最重要、最美好和最需要的东西。”当代伟人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可以说,追求科学,就是追求进步和文明,这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世界观。然而,科学真是完美的吗?它是一把单刃剑,还是一把双刃剑?1981年,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里夫金和霍华德出版了《熵:一种新的世界观》一书,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作了深刻的分析。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本书的节选部分,一同来看一看作者在对科学文化的批判中,提出了怎样的新的世界观。
(解说:此设计立足于课文主题,给学生以很大的思考空间。)二、解题(同“方案一”)
三、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1.作者在文中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发展趋向持什么态度?
2.作者对人类未来担忧的依据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科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课堂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一。
《熵:一种新的世界观》“译者的话”节选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历史是勇往直前,所向无敌的历史。我们人类有着得天独厚的与其他动物相比要大得多、也复杂得多的大脑。在大脑的十二分之一的体积里,就有几十亿个神经细胞。人们发明了语言,用来协调行动,以进行有组织的狩猎与生产活动。人又是地球上唯一能驯服并利用火这一体外能源的动物。火不仅被用来驱赶野兽,它也成了人们进行“刀耕火种”的工具。随着畜牧业、农业和工业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又大大加强了。到今天,人类已毫无疑问地攫取、控制了这个星球上的任何一个重要的生态场所,并以征服者的姿态左右着这个星球的命运。
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不少人变得踌躇满志。他们坚信,从原始社会、狩猎—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每个历史时期与其前身相比都是一个进步,人类社会总是呈现出一个向着更美满的现世生活发展的总趋势。不是吗?谁会怀疑日本汽车制造公司经理那种高效率、高速度、计划严密的生活方式与狩猎—采集型社会成员的闲散而又无计划的生活方式相比是一种进步?谁会怀疑煤炭燃料比木材燃料先进,而石油、电力又比煤炭燃料更先进?他们认为物质进步是没有止境的,财富增长也是没有限度的,而科学技术就是这种永无止境的进步的可靠保证。
这种信念也统治着资本主义经济学的传统流派。从资本主义萌芽起,经济增长就一直是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追求的目标。一些经济模式因带来了显著的经济增长而备受他们赞誉,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也被他们视为人类进步的同义词。尽管有石油危机和其他资源短缺,西方多数经济学家仍认为价格机制和市场调节能防止任何匮乏;任凭天翻地覆,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仍然在经济领域中指点迷津。
1972年,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的丹尼斯·米都斯领导的一个17人小组向罗马俱乐部提交了一份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对当代西方增长癖文化进行了批判。报告指出,由于地球的能源、资源和容积有限,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增长必然有一定的限度。用倍增的速度去求得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注定会使社会在物质和能源方面达到极限,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增长的极限》发表后,被翻译成34种文字,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反响。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极限和后果,从此成了全世界最杰出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