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与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相比,《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有何新意?
(1)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的语文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2) 评价的领域和内容,反映了语文课程的全貌,使评价更具全面性和更富合理性。
(3) 评价的方式、方法多样化,更具灵活性。
(4) 在课程评价的主体上,要求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的相互评价结合起来。
五五、语文教学的评价原则是什么?
(1)发展性原则。(2)全面性原则。(3)过程性原则。(4)综合性原则。(5)灵活性原则。
五六、“知识和能力”的评价要素是什么?
“知识”与“能力”是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知识含三个领域的内容。即“语言知识”、“文章知识”和“文学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借助拼音和字典认读汉字,区别字音、字形、字义、理解词义、句义、词义。文章知识包括了解词法、句法,了解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文学知识包括了解文体样式,了解文学常识,欣赏文学作品,背诵古诗文,语文能力分一般能力和发展能力两部分。一般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能力包括认识能力、自学能力、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七、怎样对“知识和能力”进行评价?
对语文知识评价,一般可从广度、深度和品位三个角度进行评价。所谓“广度”,就是看学生所积累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的“量”有多少。所谓“深度”,指的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内化程度。“品位”是指学生在获取这些语文知识的同时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语文能力”则可以从“用”和“创”两个方面对其实施评价。也就是通过创设一定的语文情境来测评学生的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创新程度。
五八、“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要素有哪一些?
过程与方法的评价要素是:(1)课堂参与(注意听讲、主动参与,发表见解、质疑讨论);(2)阅读习惯(每天阅读,能边读、边思考、边批注);(3)表达习惯(勤动笔写文,并有修改习惯,根据需要自信地进行口语交际);(4)学习方法(会熟练运用字典、词典,学会预习、复习、查引资料);(5)课外(课外喜欢学习,常常阅读、练笔,有摘录、剪贴、笔记)。
五九、对“过程和方法”怎样实施评价?
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的方法,着重从学生日常学习行为的观察中,分析和对学生此环节上的表现进行尽可能全面、客观的描述与判断,为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作出更合乎学习规律的调整和修订提供决策依据。当然,也不完全摒弃定量评价。但定量评价中的百分制和等级制两种方法,则拟以采用等级制评分方法为宜。此外,对“过程和方法”,还可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和“语文学习档案资料”等评价手段来动态地进行描述。
六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要素有哪一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看评价要素可以分作四个方面:(1)热爱语文(热爱生活、积累语感);(2)关心文化(关心科学、关心人文);(3)参与实践(接触社会、学会交流);(4)学会合作(共同探究、共享成果);(5)化智为德(认识自我与社会,珍爱人生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六一、怎样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行评价?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方法,基本上与“过程和方法”的评价方法相同,也以定性评价为主,注意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或“语文学习档案”的方式,全面、真实、动态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状态清楚地呈现出来。
六二、“识字写字”的评价要素包括哪一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识字写字的总体目标,识字写字的评价要素包括识字的数量、识字的质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识字能力(读准字音、能独立识字)和写字的能力(能写规范的行楷字,有一定的书写速度,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四个方面。
六三、怎样对识字写字进行评价?
对识字写字的评价,传统的许多做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而以下这几点则应纠正和引起注意:
1、要纠正“重识轻写”的偏颇,不但应要求学生“识”的达标,还要同时要求“写”的达标。只评“识”不评“写”,不是完整的“识字写字”教学评价。
2、应纠正只重“识”数量,不重“识”的能力的偏颇。
3、应纠正只重教师评价,不重学生自我评价的偏颇。
4、注意严格掌握分阶段要求,严格区别“两会”和“四会”的要求。
5、注意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和习惯。
6、注意发挥识字写字的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提高书法的欣赏能力,让学生喜欢汉字、热爱汉字。
六四、“阅读”评价的要素有哪些?怎样对“阅读”进行评价评价?
阅读的评价可围绕四个层面展开,即阅读的量、阅读的质、阅读的态度与习惯、阅读的能力。具体的评价要素主要是:
1、词语的学习,包括词语的读写、理解和运用。
2、句子的学习,包括句式的认识与运用,句子含义的理解,句子关系和句子表现手法的初步认识。
3、段的学习,包括自然段的认识,段的层次的认识和意思的了解。
4、篇的学习,包括段的联系的认识,文体的认识,课文内容理解、概括和课文含着的思情感情的体会,以及对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认识。
5、朗读的训练,包括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6、默读的训练,包括默读的形式、速度和理解。
7、复述的训练,包括复述材料要点的把握、复述语言的组织和语言的表达。
8、背诵的训练,包括背诵内容的正确,表达的熟练、流利。
9、阅读的量,包括课内、课外。
10、阅读的态度与习惯,主要指阅读的兴趣,阅读是否认真、是否边读边思、是否作笔记等。
对阅读质的评价,已包含在以上的单项评价因素当中,阅读的质主要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呈现:(1)记忆的情况;(2)理解的情况;(3)对读物的评价能力(主要指对读物内容和表达方式的评价能力);(4)速度(单位时间内阅读量的多少);(5)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的具体评价过程中,着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朗读是小学低中年级阅读教学评价的重点。虽然朗读有正确、流利、有感情三个由低到高的不同要求,但不能据此错误地认为朗读的要求分三个阶段,而应当全面要求主,整体把握。
(2)对字词理解的评价,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字词的理解、评价学生是否掌握某些词语,只要考查他们能否在口头或书面语言中正确运用就可以了。
(3)要重视对阅读态度和习惯的评价。阅读的态度和习惯对阅读行为有直接的联系,评价时,着重可从五个方面综合考虑:①看是否喜欢阅读,主动、自学地阅读;②看阅读是否有计划;③看能否长期坚持;④看是否具有读、思、记相结合的习惯;⑤看是否有不懂就问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4)要注意评价标准的多元性,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阅读理解的个性化,使阅读理解的标准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元性的特点。因此,那种试图简单地用统一标准去检测阅读能力的做法,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的个性与创意。
(5)阅读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是无法一步到位的。评价时应充分认识阅读能力形成的这一特点,注重 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注意充分利用和发挥形成性评价的作用。
(6)阅读的评价要素多,要注意既要全面评价,又要突出重点,特别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识字量、阅读量等内容的评价,都可能采用学生自评或以小组为单位互评的方式进行。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