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填空(新课标基础知识)
1、(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课程目标积极倡导(自主 )( 合作 )( 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 )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3、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4、课程目标的总目标部分一共10条,第4条要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 崇尚真知 )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第二部分 案例分析(请围绕新课标精神分析下面的案例)
1、一位教师给三年级的学生讲古诗,刚刚板书题目,学生就开始背诵起来了。老师说“啊,我还没讲你们就会背了,那你们会写吗?”学生也说“会”,老师说,“那你们来写写吧!”这时,学生在黑板上开始一笔一划的书写,可惜这课该学的生字他一个也不会写。
问题一:你认为上课一开始老师这样处理古诗的教学方法可取吗?为什么?
问题二:如果让你来讲这节课,接下去你会怎么处理呢?
2、这里摘录了一位老师讲解《只有一个地球》的片段,请认真阅读,然后根据这段实录写出自己的点评。 师:刚才各组讨论,提出了许多问题,其中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为什
么说地球是渺小的?”
生:(念文中相关内容)虽然我们看地球是庞大的,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 地球只有一颗黄豆那么大。
生:(念文中相关内容)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大约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
师:那另外的五分之四是什么?
生:海洋。
师:仅有的五分之一的陆地都能供人类生存吗?
生:不行,因为还有沙漠,高山,雪原……
师:看老师写这个渺小的“渺”字,原来在我们眼中看似庞然的地球,同茫茫宇宙相比,小的就如同一颗沙粒。“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你可知道这一叶扁舟却承载着整整60亿人啊!怎么样,这个问题解决了吗?
3.老师在讲《假如》这首诗时,老师教学生理解“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这个句子,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为什么诗里不写‘西北风’啊?”老师说:“噢,等你长大了,你可以写‘西北风’。”学生高兴地坐下了。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怎么处理呢?
附:假如
假如我有一枝
马良的神笔,
我要给窗前的小树
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让小树在冬天
也能快活地成长,
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
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第三部分 问题分析及对策
1、当前有不少公开课气氛活跃,上得很是热闹,然而在热闹的背后却少见了学生高质量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你对这一现象怎么看?怎么办? 我认为课堂气氛活跃,热闹是很多评委,听课老师对公开课的第一好印象,如果公开课气氛沉闷,死气沉沉,那肯定不会是一堂好课。所以我认为既要课堂气氛活跃,有要注重课堂培养学生思维,使学生学有所获,又开心的学。为此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认真备课。 二、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注重有效提问。 三、课堂培养学生思维,平时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巧妙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及时鼓励,合理诱导。 六、课堂培养学生思维,教师应放开课堂,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
2、我们走进课堂听课,常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回答问题好的总是那么几个人,另外的一些学生有的认真听别人讲话,有的则心不在焉。遇到这样的情况,你怎样调整使另一部分学生也能参与你的课堂教学(不单指在一节课上)?
我认为教师的备课程度、授课方式、评价方式等等都直接关系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还是从多方面着手激发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为最佳。
另外我们对学生不能苛求,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的回答都那样精彩,更不能让学生迎合教师想要的答案。只要是经过学生的精心思考回答的问题,不管正确与否多要给予鼓励,至少也要对他的积极参与给予鼓励。长此以往,我们会发现原来学生的思维是那样的宽广,只是由于你我的苛求他们没有展示的机会而已。
3、一位老师让学生从一年级起就开始写日记,结果学生写的日记句子不通顺,也不会使用词语,有的字是错字,有的根本不会写就用简单的图画代替。老师想指导学生把日记写好,却不知从何入手。
第四部分 论述题
结合你的教学实践谈谈对新课标三维目标中“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理解。
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活动,最重要的是教育者用自己健康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习主体,是教育者通过身体力行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并积极创造有利于学习主体尝试选择、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尝试的实践行动中形成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认知,形成个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说,回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怎么教"的问题也不难,要点有两个:一是教师真心实意的身教,二是创造机会让学习者尝试从教师身教中体会到的认识。
举例说明,语文教学如何正确理解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这里的“工具”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他具有“实用”“中介”的含义。“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
j、q、x与ue相拼的教学
案例一
师:请小朋友看老师板书,比一比谁看得仔细。〔师板书:j—ue—jue q—ue—que x—ue—xue〕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ue到了jue 、que 、xue里面u上两点没有了。
师:你真聪明,说得对。小朋友们请注意:j、q、x与ue相拼u上两点要省去。请大家跟老师后面读,加深印象。
〔师领读〕
思考:这一案例,教者只关注了语文的工具性:让学生掌握j、q、x与ue相拼的规则。因此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很简单,基本处于“告知”的状态,根本不关心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案例二
老师请小朋友欣赏一组动画。多媒体演示,j慢慢地走过去,在和ue挨着的时候ue上两点去掉,手拉手走,停止后变成jue ,q、x同样如此。伴随着画面,老师这样说道:“小u见到j、q、x,脱下帽子敬个礼。你看,小u多有礼貌呀!”学生在文明、友好的氛围中不仅学得j、q、x与ue相拼的知识,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文明礼貌教育。
思考:这位老师不仅关注到“工具性”,更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采用了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知识的丰富,锻炼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学生的精神世界的健康构建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这一案例较好地体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新课程理念。
当然,还有一个最形象的比喻:刀——杀猪时“工具”,救人时“人文”。可见,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正所谓“文以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