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阅读教学中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里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具体指的是:
阅读中的感受力:指通过字面对阅读材料获得初步感受,大致印象和表层意义的能力。它是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一般与直觉思维有关。
阅读中的理解力:阅读是一个从书面符号中进行译码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通过书面符号的译码获得意义的能力,就是阅读的理解力。理解力是阅读能力核心。理解力的高低与学生的经验、知识、思维能力有关。
阅读的欣赏力: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中的形象、意蕴、情感以及用词造句、语言节奏、情调风格等特色进行欣赏的能力。欣赏能力是获得审美享受、陶冶情感的基础。
阅读中评价力:是指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文本材料的思想、结构、语言和表现手法等特色进行评价的能力。阅读评价是通过对文本的分析、鉴赏及价值判断后所获取的一种理性认识。
四六、什么是“探究性阅读”?什么是“创造性阅读”?
所谓“探究性阅读”是指学生在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发挥主体精神,对文本如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手法以及蕴含的其他深层含义进行地探究的阅读活动。
所谓“创造性阅读”,是指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思考、体味,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与众不同的或从未有未被拦阻结论和独特感悟阅读活动。“创造性阅读”具有个性化和新颖性两个特点。
四七、《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哪些新的阅读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
4、主张让学生逐步学会朗读、默读、诵读、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的基本方法,以便能使学生根据需要,灵活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5、提出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语法修辞知识可以随文学习。
6、对阅读的速度和课外阅读确定了量化指标,并主张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四八、小学生从什么时候开始课外阅读为宜?
越早越好。儿童认了字,必然会有强烈的阅读的欲望。老师应当支持、鼓励,千万不要压制。
四九、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作文有哪几种表述?为什么要用不同的表述?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有三种表述,第一学段称作“写话”,第二、第三学段称“习作”,到了第四学段才叫作“写作”。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作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惧怕心理和作文的神秘感,使他们能敢于写作文,乐于写作文。第一学段的“写话”,顾名思义,写的是“话”,是学生口中想说的话。既然是“写话”,就有很大的随意性,写一句,写二句,写几句都行。写的内容也不必限制。从三年级开始,起步习作,因为这时的作文,还带有练习的性质,所以《语文课程标准》称其为“习作”。既然是“习作”,自然还不应以十分规范的要求去限制学生,这就可能防止人为地拔高习作要求,导致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失去习作兴趣。所以,对作文的几种不同称谓,是从适应学生作文的规律和有得于改进小学作文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的。
五十、《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只有“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见。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这样一条要求。这比原《大纲》中的要求显然要简单得多,也浅显得多。《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对作文所提的要求。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乐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2)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3) 要求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提倡学生自主拟题。
(4)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五一、《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提出了哪些要求?
从听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是:“耐心专注地倾听,应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展意见”。
从说(表达)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是:
“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
“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高速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
“讲述见闻、内容具体、语言生动。复述转述,完整准确,突出要点”。
“能就适当的话题作即席讲话和有准备的主题演讲,有自己的观点,有一定说服力”。
“课堂内外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五二、怎样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优化小学的口语交际?
(1)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2) 重视口语交际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
(3) 口语交际的话题,要努力贴近学生的生活。
(4) 要努力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
(5) 要提供学生口语交际的机会。
五三、《语文课程标准》的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维度和五个领域,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个维度:(1)知识与能力;(2)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上三个维度中的“知识与能力”是学习语文的基础,“过程与方法”是语文学习的重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语文学习的动力,也是人的发展所必须具备的。
五个方面分别是:(1)识字与写字;(2)阅读;(3)写作;(4)口语交际;(5)综合学习。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