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 识记: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加工论的观点看,识记就是信息的加工;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3、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持续的时间是0.25—2秒。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2组块。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这三中记忆是相互联系的: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 4、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5、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6、识记的种类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经验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反复感知,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7、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8、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9、回忆:是人脑对经验的提取过程。它有两种水平:再认和回忆。 领会: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刺激的干扰所致。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领会: 教会儿童识记的方法。 1、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记忆。 2、将所学的内容,安排在儿童积极从事着的智力活动校晌疃退伎嫉闹苯佣韵蟆? 3、对有意义的材料,尽量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对无意义的材料,尽量赋予人为意义后加以识记。 4、指导学生采用尝试回忆法进行识记。 5、教给儿童一些记忆策略:(1)把词和形象紧密结合起来识记。(2)在识记前必须对材料作充分分析。 应用: 教给学生避免遗忘的措施。(联系实际来说明) 1、 组织有效的复习。 (1)及时与经常复习相结合。 (2)正确分配复习时间。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想结合。 (3)复习方式多样化,动员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4)复习是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干扰。 (5)复习时要对学过的知识进一步加工,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 2、适当的超额学习。最好的超额学习量是50%. 3、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第三节 想象的概述 识记: 1、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 想象的种类 (1)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梦是一种无意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或图样、图纸、符号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与其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别人的描述和描绘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可分为积极的幻想和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是理想,消极的幻想是空想。 第四节 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 应用: 怎样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举例说明) 1、创造条件,采用多种手段,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言语。 2、结合学校的教学活动,进行想象的训练。 (1)结合各科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 (2)通过形式训练,提高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A、对静物做动态想象,变无声为有声想象。 B、对抽象词做具体形象想象。 C、对人物做拟人想象。 3、正确引导小学儿童的幻想。
第四章
第一节思维的概述 识记: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2、思维的种类 (1)从个体发展看,思维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以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反映事物本质特性和内在联系的思维。 (2)根据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思维可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根据有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样答案的思维。 3、思维的形式有概念、判断、推理。儿童概念掌握的形式有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两种。 4、创造性思维 (1)定义:运用全新的方案或程序解决问题的思维。 (2)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阐明、证实。 (3)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发散性。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主要表现为流畅、变通和独特。 领会: 1、思维的过程: (1)思维过程的基本操作:分析和综合。 (2)思维过程的具体表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系统化。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一些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过程。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从同类事物中抽取出来的共同本质属性结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其它事物的思维过程。 2、思维品质的判断指标: 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批判性。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领会: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1、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 这一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时期,一般认为关键在四年级(约10岁~11岁)。儿童思维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正确的教育可极大的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促使儿童的思维提前从具体形象思维向以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2、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过程日益完善。 小学低年级儿童只能在直接感知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知识的积累,小学中、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分析与综合。 3、小学儿童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开始发展。 在正确的教育下,儿童逐步学会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反省,即“对思维进行思维”,以检查和调节自己的思维。 应用: 教学中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联系实际) 1、发展儿童的言语。 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进行的。首先丰富儿童的词汇。其次通过阅读、写作掌握词的运用,使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向词的思维水平发展。此外还可以通过一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儿童的词汇,推动思维的发展。 2、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 (1)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适当运用实物、图片及各种直观教具,并根据教育教学需要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 (2)教师在丰富儿童感性经验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儿童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 3、在教学中加强对儿童思维的训练 (1)运用变式与比较,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概念。 (2)教给儿童思考问题的方法。 A、教会儿童以直观材料帮助思维。 B、教给儿童逻辑推理的方法。 C、正确运用教学语言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能力。 (3)适当开展思维形式训练和教学技术训练。 演绎推理训练;归纳推理训练;类比推理训练;思维冲击法训练。 第五章 第一节情感的概述 识记: 1、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 2、情感和认识过程的联系:认识过程是情感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情感反过来又会影响认识过程。 3、 情感的外部表现叫表情。表情可分为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 4、 情感的功能:具有调节行动的功能和信号交际的功能。 5、 情感的种类: (1)按情感的状态,可把情感分为激情、心境、应激三种。 激情是一种猛烈的、迅速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感状态;心境是一种比较微 弱、平静而持久的情感状态;应激是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感状态。 (2)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可把情感分为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言行是否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 感:是人根据一定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艺术品以及人的道德行为的美学价值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中产生的情感状态。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情感 识记与领会: 小学儿童情感发展中的几个问题。 1、过度焦虑又称儿童焦虑症,是儿童情感发展中较常见的一种问题。分为素质性焦虑和境遇性焦虑两种。 (1)过度焦虑儿童的表现: A、整日忧心忡忡,总担心回发生什么事情。B、对自己做过的事是否适当,总感到不放心。C、对自己某方面的能力过分担心,生怕不如别人。D、常感到有躯体疾病(实际没有)。E、有明显的紧张感,不能放松自己。F、自我意识强烈。 (2)如何帮助过度焦虑的儿童。 首先区分其性质,如属境遇性的,找出成因,加以调整,就会收效。如属素质性的,往往与性格有关,则帮助其找出性格的不足,培养自信、自立、客观判断等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时间帮助,逐渐改造。 2、恐怖症是儿童对某些事物、情境或观念表现出不适当的、异常强烈的恐怖情绪。 (1)儿童恐怖症的类型: 儿童恐怖症通常可以归为以下几种:A、动物恐怖症;B、特殊境遇恐怖症;C、见人恐怖症;D、学校恐怖症。 (2)儿童恐怖症产生的原因: A、不恰当的恐吓;B、性格缺陷。 (3)对恐怖症儿童的治疗方法: 一般采用系统脱敏法。系统脱敏法(又称交互抑制),采用让人的肌肉放松的方法来逐步与紧张对抗,最终以松弛压倒紧张恐怖。其治疗包括:A、肌肉放松训练;B、建立恐怖等级;C、实际治疗。 第三节 意志的概述 识记: 1、意志:是人在行动中自觉的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3、意志与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基础。意志又对认识活动产生巨大的影响。 4、意志与情感的关系:情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意志对情感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5、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动机冲突、意志行动的决策、意志努力。 6、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自制性和坚持性。和自觉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受暗示性和独断性;和果断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优柔寡断和冒失;和自制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冲动性和怯懦;和坚持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