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小学儿童品德教育中的几种心理学方法 识记: 1、说理法:是针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其明辨是非、恶善的准则,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其道德水平的方法。 2、仿效法:是根据儿童善于模仿的特点,给儿童提供道德榜样,让其仿效,从而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在儿童身上具体化的方法。 3、应坚决反对体罚和变相体罚。 4、在一定条件下,适当的惩罚对改变行为有一定作用。 领会: 1、为什么惩罚应少用、慎用? (1)惩罚是带有一定风险的手段。 (2)惩罚会削弱甚破坏儿童的自我教育。 (3)惩罚易造成意义障碍。 2、运用惩罚时应注意的几点: (1)惩罚应以顾及儿童的自尊心、尊重人格为前提,以便使儿童理解教育者的善意,从而消除或减少惩罚可能带来的消极作用。 (2)惩罚要公正,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征。 (3)结合说理的延缓惩罚效果好。 第八章
第一节 个性的概述 识记: 1、个性:是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2、个性既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人在出生后就立即形成的,而是在心理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 3、个性的特征:个性的稳定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社会性、个性的个别性。 4、个性的结构:个性倾向性系统(需要、兴趣、志向、世界观);自我意识系统(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个性心理特征系统(能力、气质、性格)。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倾向性 识记: 1、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2、根据需要的产生和起源,把需要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根据需要对象的性质,把需要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3、研究小学儿童需要发展时,一般将需要分为四种: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成就需要。 4、动机是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心理动力。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5、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某种事物,力求认识参与某种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6、根据兴趣的起因,把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根据兴趣的持久性,把兴趣分为短暂的兴趣和稳定的兴趣。 领会: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分为五层:第一层 生理的需要,第二层 安全的需要,第三层 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尊重的需要,第五层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五种层次的需要是逐级实现的,必须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一定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的状况 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多角度、多层次的统一体,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其总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的。 (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包括游戏活动需要和活 动需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他们开始注重活动的结果,更喜欢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并对智力活动也日益感兴趣。小学儿童对活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 (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小学儿童认识 需要的发展表现为由低向高发展趋势。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内容是变化的。 (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需要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小学儿童交往需要向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发展。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交往需要,在小学阶段日益强烈。 (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小学儿童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范围内。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其发展表现为:A、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B、儿童越来越多的使用社会比较了评价自己的成绩。C、随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D、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 第九章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概述 识记: 1、自我意识:是自己对所有属于自己身心状况的意识。 2、自我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是人和动物在心理上的根本分界线。 3、自我意识是心理成分: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等三种心理成分构成。 (1)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它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包括自尊感(自尊心)、自信感、成功感和失败感。 (3)自我监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4、自我评价是建立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基础之上的,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它方面的社会价值的判断。 5、小学儿童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是由低到高的。其中小学一年级到小学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一、二年级之间发展尤为迅速;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相对平稳;而小学五、六年级内,自我意识发展又出现了加速现象。 第二节 小学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 领会: 小学儿童自我评价的几种表现: (1)过高的评价。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可能性、活动的成果以及某些个性品质。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过分自信、高傲、势利眼、不讲策略和难于相处等性格特征。 (2)过低的评价。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自己的能力以及今后的发展缺乏信心。这类儿童很容易形成自卑、退缩、不合群等性格特征。 (3)适当的评价。自我评价适当的儿童是积极、富有朝气、机智、好与人交往的。 第三节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识记: 1、社会视角转换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知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的观点或结论。 2、儿童社会视角转换技能的培养训练,可采取命题作文、结合生活事件进行集体讨论等方法。 领会与应用: 1、通过学习活动提高儿童自我评价能力的策略 (1)利用原有的信心和成功经验逐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2)在自我评价偏低的儿童中提倡“自我竞赛”。 (3)鼓励儿童与自己在学习上具有相同能力的人进行“平等竞争”。 2、儿童交往中的个别指导。 对自我评价不当的儿童,通过交往中的个别指导使他们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变得比较客观、比较恰当,从而对自己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1)对自我评价过高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高的儿童普遍具有与人难于相处的特征。 原因:一是经常得到周围人们不适当的肯定评价;二是他们确实具有某些能力。 对策:有针对性的引导他们参加一些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使其内心引起矛盾斗争。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分析讨论,切切实实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消除优越感和激情情绪,逐步使行为变得正常起来。 (2)对自我评价过低儿童的个别指导。 特征: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其特点是倾向于“不与人交往”。 原因: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往往有着多次交往。 第十章 第一节小学儿童的能力 识记: 1、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它是使活动任务得以完成的必备心理条件。 2、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使之能够最有效的去完成某种活动。才能的高度发展即天才。 3、能力的种类:(1)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人在各种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也叫认识能力。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能力。(2)可分为认识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 4、小学儿童能力的差异表现在:能力类型的差异、能力发展水平差异、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5、智力发展水平可通过智力测验获得。最早的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编制的《比奈西蒙智力测验量表》。传统上使用最多的有“比奈智力测验”与“韦克斯勒智力测验”。 领会与应用: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 (1)区别:能力不同于知识和技能。能力是在从事某种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多种心理品质的概括化,而知识则是来自于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也是一种经验,它是个人在自己的心智活动及生活实践中经过反复尝试和练习而逐渐习惯化了的熟练的行为方式。 (2)联系:能力与知识、技能密切相连,由于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才使人们得以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概括起来,能力与知识、技能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A、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不可缺少的前提。B、能力的高低影响着掌握知识、技能的难度、速度和程度,并影响着对知识、技能的运用。C、知识、技能的掌握也会对能力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2、 小学儿童能力的培养 (1)激发兴趣。 (2)能力与个性其他品质的良好配合。 (3)知识与技能的训练。 3、小学儿童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这一规律对教育工作者的意义 小学生在能力发展水平上存在不均衡现象,绝大多数儿童的能力发展正常。但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高于常态,也有少部分儿童的能力水平是低于常态,所以这种智力发展水平符合统计学上所谓的正态分布。它的特点为处于中间位置上,即中等水平的人数居多,处于极高或极低这两个极端水平上的人数较少。 理解这一能力分布现象,对于教育工作者至少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提醒要注意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属于中间能力水平的大多数人上,适应于他们的特点并施加教育影响。在一般学校中施行英才教育只会造成揠苗助长的效果。二是要有效的分辨出能力的高、中、低分布,因材施教。但不可把学业成绩的高、中、低分布与能力水平简单挂钩。事实上,在多数情况下,这两者是不统一的,尤其当学生在对所学内容兴趣及努力程度上有差异时更是如此。只有通过长期观察和科学测量方法才能得出可靠结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气质 识记: 1、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拖延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2、气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和遗传因素的影响。气质类型是相对稳定的,但后天的生活环境会产生气质的掩盖现象。 3、气质类型:古希腊医生希波格拉底将人的气质类型分为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4、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领会: 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证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这一过程有三个基本特征:神经活动的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它们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人的高级神经活动不同的类型,最典型的有四种即兴奋型、活泼型、安静型、弱型。这四种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四种气质类型有着一一对应关系:即兴奋型一一胆汁质、活泼型一一多血质、安静型一一粘液质、弱型一一抑郁质。 因此,可以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揭示了人的气质类型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性格 识记: 1、性格:是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 2、性格在人的个性中居于核心地位。性格是人在现实社会中形成的个性品质,主要受后天环境的影响。性格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性格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比气质容易变化。 3、性格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性格的态度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应用: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相应的教育。(联系自己教育教学的实际) 1、搞好集体教育。 利用群体的共同性格优势,并设法帮助他们发挥优势和克服性格中的弱点。具体教育方案是: (1)列出全体儿童的性格优点、缺点,从中找出多数儿童的共同性格倾向; (2)借助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鼓励形成一种良好风气,并借此抑制不良性格的滋生; (3)经常组织一些适应于群体良好共性的活动,使群体风气得以维护和发扬; (4)注重创新、求异,让少数儿童的性格优势也得以充分发挥,并与多数儿童的性格优势取得互补。 2、重视儿童的个别差异,搞好个别教育。 (1)利用优秀生优良性格品质作为榜样,带头使群体风气向更高水准发展; (2)充分肯定落后儿童身上的优秀品质,推动他与群体风气认同,切忌一味强调缺点,以免儿童失去上进希望; (3)经常开小组评议会,提醒每个学生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优势与不足,以便改正。
对策:长期自我评价过低的儿童对儿童个性的正常发展和心理健康是极其不利的。要多加关心,注意保护。培养其自尊心;鼓励他们大胆和别人交往,并在交往的技能上给予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