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青春期的到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学生的需要已从简单的生存需要的基本满足,到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高层次的追求。他们要求改善文化,娱乐生活,增加艺术享受,提高审美情趣。
中学生渴望友谊,喜欢结交朋友,他们感到年轻的朋友在一起谈天说地,评论天下事,畅所欲言,比什么都快乐,从而也感受到生活的充实与美好。中学生希望彼此关系融洽、友好。这也叫爱的需要。同时青春期的中学生自尊、自重而且需要他人的好评。从而导致自我信任、自我价值等方面的良好感觉。
在诸多需要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结构里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人们希望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工作,使自己的潜力、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成为自我期望的人物。青春期的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既追求高雅的精神需要:读优秀书,吸取精神营养;听高雅音乐,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看精彩的足球赛,为瞬间的进球而欢呼……中学生的精神需要丰富多彩,同时他们也追求一定的物质需要,中学生消费不断提高,在少数中学生中出现了追名牌、高消费的现象,他们不顾经济条件的好坏,一味与人攀比。极少数意志薄弱、贪图享乐的中学生,不劳而获,贪小便宜甚至偷盗,丧失了人格与尊严。
还有少数中学生,只知一味索取财物,不知节俭,心安理得充当伸手派,一旦个人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便对家长不满、埋怨。一个中学生因父母不能满足他买高档鞋的要求,一气之下,一个月不理家长。这都反映出他们“少年不知愁滋味”,不知生活之艰难的特点。
中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然而,少数中学生给予的意识却是淡薄的。
我校一名学生在母亲生病住院期间,从没有自觉地、主动地去看望母亲,在父亲的催促与逼迫下,才不得已去医院探望。据了解,这是一个学习不错的学生,她认为自己生活在幸福之中,父母爱她,她也爱父母,之所以不去医院看母亲,是因为学习太紧张。事后,她母亲深有感慨地说,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给人温暖呢!
青春期的中学生如解决不好需要与给予的矛盾,将会发展为一个对人冷漠、麻木不仁,甚至残酷无情的人。如何使青春期的中学生顺利渡过这一关,作为班主任,应当告诉学生要处理好这么几个关系:
合理与不合理的关系
人的需要的满足,受两个方面的制约。
首先受家庭物质水平的限制。家里生活条件富裕,个人要求就可能满足得多些。反之,家庭生活条件较差,家长收入不高,个人要求的满足则就少些。据了解,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尽管家里条件允许,父母有能力给他们提供更多的钱物,但他们明确表示不需要。这种在青春期就培养起来的不乱花钱的好品质,在他们一生中都起着好作用。
其次,看需要是否合理。有的家庭经济条件不错,但如果中学生的需要是为了追求享受、炫耀富有,这种需求就是不合理的。如有的学生以学英语为名,要求家长为其购置单放机,这对于一般家庭来说并不为过,可是有的学生非得要价值千元以上的,这对于中学生来说,就属于较高要求。学生要明确,不要事事、物物追求档次,追求豪华,艰苦朴素是好传统,是传家宝。
索取与奉献的关系
一次,语文老师曾以“我感到幸福”为题,让同学写作文。同学们在作文中,大多数写父母给自己买衣物感到幸福,吃到可口的饭菜感到幸福,一句话,得到了,就感到幸福。也有少数同学写道:“做了一件助人为乐的事感到幸福”。语文老师十分感慨,在讲评作文时,语重心长地对学生说: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该懂得奉献比索取更幸福的道理。
中学生学会给予,可先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为刚下班的父母递一杯水;放学路上,顺便为家里带回一捆菜;从中获得“给予”的快乐。要让中学生学会尊重别人,学生应该知道,尊重别人是文明礼貌的核心。学生要尊重老师,尊重家长。这种尊重不应仅仅是表面礼节上的尊重还应是深层次的,发自内心的尊重。要让学生学会关心别人,尊老爱幼、相互帮助,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老师和家长爱学生,学生亦应爱老师,爱家长,爱他人。
“合理与不合理的关系”和“索取与奉献的关系”,这两个关系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是很困难的。我们在对现代学生进行这方面教育的同时,也要以身示范,从多个方面影响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