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小团体”管理的一点尝试
初中学生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步发现在兴趣、活动方式、态度等方面相互接近和相容的对象,这些人自然地组合在一起,三五成群,形影相随,行动一致,彼此之间保持着互相信任、互相依赖的同伴关系,便发展成小团体。学生中常为了“小社会”的利益,往往游离于集体之外,不利于集体主义的形成。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们的教育目的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健康发展、积极向上的人才,为社会、为国家服务。为了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在班级的管理中,极力要求学生树立集体主义的思想,以班级为重,以集体为重,个人必须服从集体,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应该保持一颗纯洁、真诚的心灵,但“小社会”的介入往往使他们说假话,做错事,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掩饰了自身的“真”。因而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有责任和眼力,将这类学生识别出来并引导他们朝良性的轨道发展,使他们成为“求真”的“真人”。 小团体的存在一定程度能满足初中学生归属的需要,增强同伴之间的情感支持。由于小团体内部具有一定的活动目标和行为规则,因此,小团体的存在对培养初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正面的、积极的影响,这大概是所有班级管理中班主任都乐于接受,并且求之不得的。像这类具有正面效应的小团体也往往容易被纳入班集体的管理轨道,使之很自然地和正式群体(自然小组、学习兴趣小组等)相辅相成,与班级融为一体,有利于良好班风的建设和形成。 而对于其负面、消极的影响,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学生小团体的活动往往带有隐蔽性,在班级形成了“游击队”,和班级其他同学往往关系紧张,甚至有意识地造成同学间的磨擦,在课后或其它非正式场合发泄因被老师批评而不满的情绪,继而谩骂老师并编造一些“莫须有”的事情诋毁老师。因此它往往会导致班级学生之间的不团结,对班级的教育管理工作产生干扰和破坏作用,扩散开去,会影响整个班风的建设和形成。其破坏力往往超出班主任的预料。
班级中,加入小团体的初中学生往往能通过自己的特殊兴趣和共同活动,成为班级中的积极分子。但是,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都在发展之中,有时,小团体的利益和规则会与班级的利益和纪律相抵触,也可能会因为小团体的活动过于频繁而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有可能受社会上的不良分子的影响而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因此,教师要正确地对待班级中的小团体,既要支持他们的正当活动,又要做必要的引导。
第一、班主任要时刻关注他们。教师要在任何时候都要通过细心观察,一方面可以及早发现他们思想上一些不好的苗头,及时做好教育疏导工作,把这种苗头扼杀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通过细心的观察,你会发现,其实他们也并非一无是处,在他们身上,也有一些闪光点。比如,在他们中间,有些学生的字写得很漂亮,有些学生则是体育成绩很棒,有些学生则是歌唱得很好听,而有的学生则在某一方面有特长。凡此种种,只要一经发现,班主任务必在一些公开的场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激励他们,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觉到班主任的目光始终追随着他们,关注着他们。
第二、班主任要时刻关心他们。小团体尽管会对班级造成这样或那样的负面影响,而对班主任而言,不能因为其难管就不管,听之任之,让他们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尊重,都希望能引起别人的注意,小团体也是如此。因此,作为班主任,不能对他们另眼看待或置之不理,而应该把心放正,应该在学习上、生活上对他们多加关心,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及时解决他们生活上的困难。同时发动班里的其他同学,多跟他们交流、接触,让他们认识到,.他们与班级其他同学虽有一点不愉快,但同学们仍然重视他们的存在,仍然关心着他们。
第三、班主任要时刻注意引导他们。教师要善于在班级中创造良好的情感气氛,使班级目标与小团体目标在根本利益上是相容的,并努力使小团体的活动适应班级的活动。同时,教师要善于在各种活动中充分调动小团体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并注意提高他们的活动质量。
第四、班主任要时刻严格要求他们。如果某个小团体的活动影响了成员的学习、健康或者违背了常规,教师必须及时地提出明确要求和必要的限制,并向他们说明道理。对于少数受社会不良分子影响而出现违法行为的小团体,则要采取果断措施,切断他们与不良分子的社会联系,并加强法制教育。
总之,由于小团体是一个群体。所以,教师既要了解和尊重个人,更要了解和尊重群体心理,与他们接近,同他们交流,充分利用教师的权威和人格力量,利用班级的力量,把各种小团体的活动纳入健康的轨道,充分发挥小团体在初中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教师要本着“带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坚信学生是可塑的,形成自觉地处理问题的意识,并不断地积累方法和经验,“小团体”一定会融入班级这个大家庭,学生一定成为“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