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
查询三年级数学单元的详细结果
|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除法的验算。(板书课题) 2、 练习验证 出示54÷8 请同桌二人合作,一人计算得数,另一人验算,看是否正确。 教师有针对性地展示几个同桌计算的结果。 3、小结:验算时,先在竖式的右边写上“验算:”,然后把商写在上面,除数写在下面,列出乘法竖式。在今后做题时,凡题里要求验算的,要写出验算的竖式,没有要求验算的,也要用口算或在草稿纸上用笔算进行验算。 二、练习 1、书25页做一做剩余两题 学生单独练习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实际错误进行讲解 3、小结 除法验算的方法是什么? 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三、课堂作业: 85÷4 112÷9 756÷8 124÷3 985÷9 423÷4 练习六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熟练验算的方法。 2、使学生知道除法验算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 一、基本练习 1、先判断商是几位数,再计算下面各题,并且进行验算。 148÷2 676÷4 791÷7 249÷8 343÷5 514÷3 2、按要求把下列数正确的填入圈内 被2除余数为0的 被3除余数为0的 被5除余数为0的 3、在□内填上正确的数 29×3=90-□ 12×3=□÷3 □+63=25×4 150÷3=□×2 4、经过刚才的练习,现在我们来个比赛 P27 5 校对答案 二、综合练习 1、P26 2 学生独立完成 2、P26 4 读题思考,小组讨论,看看谁的方法好 3、P27 6请你帮帮王叔叔解决以下问题 三、小结 四、分层作业 1、P 27 7(成绩好的学生做) 2、找出相同的除数 61÷□=□……5 68÷□=□……5 75÷□=□……5 3、找出相同的被除数 □÷4=□……3 □÷5=□……3 □÷6=□……3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是0”。 2.能熟练掌握一位数笔算除法法则的基础上,学会正确、熟练计算“商中间有零的除法”。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商中间有0的两种情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来看一幅画,楼老师给大家来讲一个故事。 孙悟空找来4个西瓜,说每人分一个。猪八戒非常积极说:“我来分。”贪吃的猪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馋了,他想反正有4个我吃掉一个吧,就这样他一个又1一个把4个西瓜全吃完了,这下他怎么分给孙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课 1、西瓜一个都没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谁会算? 0÷3=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启发学生想:根据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几,就得想几和3相乘得0。 再让学生想一想:0÷2=?,0÷4=? 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 2、出示例题6 309÷3= (1)要求学生按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法则列竖式进行计算。 (2)当学生计算到十位时,教师重点指导:由于被除数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数3相乘得0,0减0得0。 (3)计算完毕后,向学生说明中间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学生用虚线圈起来。 (4)问:竖式中用3除0的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现在,我们把这题用简便写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学板演) (6)巩固算理: ①404÷4=11。讨论:这题的结果正确吗?商中的两个“1”应在什么数位上?为什么?商的十位上为什么要写0?应该怎样改正? ②做一做: 402÷2 609÷3 汇报、交流 3、420÷3= 先由学生独立试做。 汇报、交流 明确:在除的过程中哪位不够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试一试 750÷5 980÷7 对比例两题,今天学习的除法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课题:商中间有0的除法)。在计算中应注意什么?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研究的是“商中间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除法(2)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位数除多位数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的一般方法。 2、能正确计算商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除法。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春天到了,同学们要去春游了,就要准备出发了, 我们三年级有218人每2人准备一袋食物,需要准备多少袋? 你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商中间有0的笔算方法 说说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列算式:218÷2 小组讨论计算方法,投影反馈 方法一: 方法二: 109 109 2)218 2)218 2 2 1 18 0 18 18 0 18 0 师生评议:哪种方法好,为什么? 第二种比较简单 第一种比较清楚,不会露写。 2、练一练 出示例题7 你能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独立做,展示交流 学生质疑问难 3、小结 三、拓展练习 1、P32做一做 2、数学小医生 17 900 80 4)428 6)544 3)250 4 54 24 28 4 1 整理和复习35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 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按什么顺序学习这些知识的?再看课本目录,看看教科书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安排这些内容的?对比一下,自己想的和教科书上安排的顺序一致吗? 2.再看例题。看看每小节有几个例题,每个例题是什么内容?例题之间有哪些联系?你认为哪几个例题是解释同一个内容的?这些内容你理解了吗? 3.根据目录和例题,概括出本单元的知识。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表示出来。 二、师生共同展示、交流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 1.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知识在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寻找整理得较全面、较有逻辑性的学生作品,利用实物投影仪在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对展示的作品做评价。 2.教师将自己整理的本单元知识结构图向学生展示(如本书第13页知识结构图)。对着结构图,引导学生系统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 (1)口算除法、估算 (2)笔算除法:一位数除两、三位数 (3)除法的验算:利用乘法验算除法 (4)除式中的零:被除数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商中间、末尾有零的除法 3.提出问题和介绍经验 师:“对以上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你有哪些成功的体会可向同伴介绍的?”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三、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1.出示教科书第35页第1~3题(或让学生翻开书自读这3题)。然后让学生独立作业,可直接写在书上。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 (1)这3个问题的解答有什么共同点?(都用除法计算,根据除法含义直接列式。) (2)你是用什么方式来完成这3道题的计算的?(第1题用口算,第2题用估算,第3题用笔算。) (3)说一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 2.请学生当小老师,由小老师点名让3~6名学生上台说口算、估算、笔算的过程(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作业或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对他们的说算理过程进行评价。 四、小结 第三单元 统计 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 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5、巩固练习。 P40第1题。 A: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B: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二、学习例2—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A: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B: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C: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D: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3、学看统计图,尝试画统计图。 A: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B: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C: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D: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E:引导学生观察体重统计图,看看这个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 F: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4、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A: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B: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C: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D: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E: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5、巩固练习。 P40—41的练习。 三、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教学反思: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1、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教学反思: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师出示一杯水,告诉学生这一大杯水大约600克,而后把这杯水分别到入4个杯子中(每个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们能求出这4个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吗?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六一节,老师带了许多糖果想送给大家吃,老师给奋飞组6人共分36块,给前进组8人共分了40块,给蓝天组5人共35块,你们认为哪一组的同学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决?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三年级数学单元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卷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
下一篇文章: 小数的初步认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