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
查询现代作品分析的详细结果
|
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刚解放不久的上杭县城,在由南北上的沿途中,他对闽西山地的秋色感受甚深。到达上杭县城后,加之对上杭县城获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因而诗兴愈浓,于是便在上杭县城情不自禁地吟成了《采桑子•重阳》。
2.课文讲解
此词最初发表时没有标明词题和写作时间,词题《重阳》和写作时间“一九二九年十月”,都是196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集成《毛主席诗词》出版时才补上的。同时,最初这首词的上下阕次序是倒过来的,毛泽东修改时,才把它调整为现在的前后阕顺序,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上阕着重抒发面临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时的深沉感慨。它有数层含义。首先是感慨人生的短暂和宇宙的无限。人生,人的生命或人的一生。每个人的人生,无论是凡人的人生抑或伟人的人生,在容易衰老这点上都是一样的,每过一年任何人都,会有较明显的变化。而天呢,大自然呢,宇宙呢,其变化相对说来却是缓慢的,甚至难以在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历程中明显地看出来。可不是这样吗?“岁岁重阳”,年年岁岁都有重阳节,去年有,今年有,明年有,岁岁有,而且年年岁岁都似乎相似。人是岁岁老,重阳是岁岁照旧来,这不确确实实是“人生易老天难老吗?毛泽东在此并非哀叹,亦非悲歌,而是用诗句揭示唯物辩证法,既是概括揭示“人生易老天难老”的不可违抗的客观自然法则,也是在自勉和启迪众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度珍惜有限的人生,以求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的价值。毛泽东早年就以改造旧中国,旧世界为己任,这是极其艰巨的事业。以易老的人生去从事这样的伟业,不争分夺秒和竭尽全力怎么行呢?因此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都应毫不气馁地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力求为革命伟业多做贡献,这该是毛泽东借“人生易老”的诗句抒发的深层的情怀之所在。
接着,毛泽东又着重抒发了对“战地黄花”的深切感受。“今又重阳”,今年的重阳节又来了,今日又适逢重阳节了。这里的重复咏叹,不仅给人以回环起伏的旋律感,而且细察语气,含有今与昔之重阳节已有所不同的意味。不同在何处?就在于“战地黄花分外香”。这是毛泽东的独特感受。重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时于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两个阳数相重,故名重阳节,又称重九。在古人的观念里,九月九日,阳九同举,日月并应。最为长久,因而颇重视此节日,世代有在此日登高与赏菊的风俗,藉以愉悦情怀和增进良朋至交的友谊。毛泽东突出地歌颂今年的重阳节,他感到今年战地上的“黄花’格外芳香。黄花,即菊花;如今的菊花的品种和花色,都已多样化,但据说在我国古代,菊花的主要品种是黄的,《吕氏春秋•季秋纪》载:“季秋之月:……菊有黄华。”这里的季秋即秋季的末一个月,秋季三个月,分为孟秋、仲秋、季秋;黄华,即黄花,黄色之菊花;每年秋季末月,黄色的菊花就开了。毛泽东词里的“黄花”是指开放在战地上的金黄色的野菊花。1929年秋,红四军在闽西歼灭了土著军阀势力,解放了上杭,这当然是毛泽东提炼出“战地黄花分外香”词句的原因之一。同时,据何为的《临江楼记》说:毛泽东在1929年10月上旬,住在刚解放的上杭小山城“临江楼二楼一间明朗的前厢房内”,“据老红军回忆,那时临江楼的楼上楼下,确实种了许多菊花”,临江楼临汀江岸边,“汀江岸边盛开的菊花”,“黄灿灿如同遍地耀眼的碎金”。毛泽东提炼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恐怕与此菊花盛开的居住环境也有关系。当然,还不仅限于此。在秋季,在南国山地里,金黄色的野菊花是随处可见的。毛泽东不仅在坐担架由永定地区的合溪到上杭城的途中,必然对沿途山坡上竞相开放的野菊花感受颇深,而且毛泽东自上井冈山以来,对每年秋季在转战赣南闽西各地时所见到的绚丽夺目的野菊花,都会怀有深情,这多年的战地感情的积累,都可能参与他提炼“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词句。在战争频繁的岁月度重阳,照样赏菊,而且深感生长在战地的野菊花,比闲庭盆菊清香得多,这是毛泽东当年的豪情与感受,这种豪情与感受,充分表达于他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基调更加高昂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下阕进一步抒发他对整个秋天的深沉感慨。重阳的季节是秋天,因此这阕把笔触扩展到描绘整个秋天是十分自然的。它着重描绘秋色的壮美,江天的辽阔。秋,每年都是要到来的,一年一次,而且都要刮起一阵阵秋风;劲,强劲之意,毛泽东感到“秋风”带有一点强烈的意味,也就是带有“劲”的特点,因此它确实不同于春日的景致。春秋当然是有区别的,春夏秋冬,寒来暑往,一年四季都是有区别的,这也是自然法则。春光明媚,和煦宜人,桃红如锦,柳绿如丝,百花争艳,婀娜多姿,可见,春光也是美好的,毛泽东也是喜爱春光的。但是,在这首词里,毛泽东更强调的却是秋,是“秋风劲”的秋,他说这种秋“胜似春光”,这就确实与常人的性格有些不同了。“似”是多义词,可当“像”解,有近似、类似之意,词中前一个“似”即用此义;“似”还有表示“超过”之意,例如说人民生活一年强似一年,即等于说一年强于一年,两相比较,后一年超过前一年。词中后一个“似”即用此义。毛泽东既觉得秋光“不似春光”,同时又觉得秋光“胜似春光”,秋天的景致胜过春天的景致,这种观感也是既独特又辩证的。为什么“胜似春光”?因为放眼望去,“寥廓江天万里霜。”寥廓,即辽阔;江天,指江面和天空,江面是那样宽阔,天空是那样高远;霜,这里实指箱天后的秋色,万里,极言其纵横广阔。于是活画出了汀江流域天高气爽,江天一色、秋光万里的景致。可以说其中既包括着“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味,也包括着“万木霜天红烂漫”的意味,还包括着“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意味,这么美好的景致,比起暮春三月来,岂不果真好得多吗?岂不的确值得热爱与赞美吗?岂不别有一番滋味吗?从这种对红色根据地万里秋光的无限赞美中,可以展望到光辉的前景,可以感受到坚强的信心,可以想见到宽广的胸怀和气度,可以感染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而使词的意境更加高远、激越了。
这是一首重阳述怀词,没有伟大的情怀,难以创造出如此动人的词句。全词扣准“重阳”词题,反复咏叹“重阳”。重阳离不开赏菊的举止,因此它自然而然地写菊、赞菊;重阳的时令正值秋天,因而它继而写秋风,赞秋色,顺势将情意步步向前伸展。它起句突兀挺拔,充满唯物思辩色彩;它结句意境宏大,余韵无穷。从起句到结束,都洋溢着乐观、高昂的情调。其笔法前后阕大体相似,都是由议论而转入写景抒情,含哲理意味于直叙,议论,写景之中,寓深情于秋光的宏观概写之内,其感慨独特激越,意象瑰丽宏远,可谓情深意永,令人击节称赞。
四、难点分析
此词的主题是什么?诸家理解不一。将诸家理解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看法:有的认为是歌颂革命的人生观的,是表达革命家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其起句“人生易老天难老”即点明了此种意图。有的认为是歌颂革命战争的,是对革命战争的颂歌。革命战争才能给当时的社会带来巨变,它饱含着对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战地黄花分外香”就点明了这种主旨。有的说它是歌颂革命根据地的,“战地”实际上就是革命根据地。有的说它是兼写人生观和战争观的,只不过以写人生观为主,因为战争观实质上也可归属于人生观范畴。有的说它是表达渴望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斗争中去的,它表达一种渴望到前方战斗的战斗豪情。有的认为它主要表达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充满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情曲,它通过对战地黄花的欣赏和对壮丽秋色的赞美,来表现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当时闽西根据地的斗争环境,还相当艰苦,面对艰苦斗争的环境,抒发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具有鼓舞人心的积极意义。它是一首表达奋斗就是幸福和欢乐的歌,是一首表达“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的歌。
究竟哪种理解对呢?应当说,上述诸种思想精神因素,在这首词中都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这首词并非主题单纯的词,它带有多义性,它可让人从多角度深思。当然,其旨意也并非毫无轻重之分的。它所寄托的乐观主义情怀和精神,是它的重心所在,而它的基调则在于革命的人生观。“寥廓江天万里霜”,“战地黄花分外香”,“胜似春光”,岂不都抒发出一种乐观情怀吗?而无论乐观精神,奋斗精神,还是战斗豪情,战争观或者对革命前景的信心,信念等,同人生观都是分不开的。主题是概括全词的,有的词的主旨单纯,无需综合即可表达;有的词有多义性,则需综合方能实事求是地予以表达。对毛泽东这首词可作如此概括:它通过咏赞重阳风物,通过重阳述怀,表达了对革命根据地和革命战争的赞美之情;表现了奋斗情怀,战斗豪情和高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表达了革命的人生观、世界观。应当说,它赋予了传统重阳佳节以全新的时代内容和革命主题,是前所未有的。
附:参考资料
1.毛主席《词六首》浅释 振甫 《北京晚报》1962年5月17日
2.战地黄花分外香——读毛主席《词六首》 佛 雏 《江海学刊》1962年9月号
3.学习毛主席诗词札记 鲁 歌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社)1976年第1期
4.战地黄花分外香——读《采桑子•重阳》 魏 巍《毛泽东诗词鉴赏》(臧克家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现代作品分析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毛泽东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
下一篇文章: 《在那颗星子下》教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