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黛玉进贾府》
|
查询教育教学工作的详细结果
|
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做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宝、黛爱情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女娲补天,剩下一块“无材”的顽石,有一僧人施展幻术,把这块巨大的顽石变成了一块扇坠大小的晶莹的美玉,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被贾宝玉随时佩戴在身,被贾府上下视为“命根子”叫“通灵宝玉”。这个故事对宝玉的性格具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是个“无材”的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暗示他性格的“顽劣”从天而降,难以被世俗所容。
木石前盟的故事,说的是顽石在降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用甘露浇灌了一根绛珠仙草,使仙草能够久延岁月,脱离草木之态,变成了一个女子。后来,顽石要下世投胎时,绛珠也要同去走一遭,为了酬投顽石浇灌之恩,把一生所有的眼泪都还给他。这绛珠仙草就是林黛玉的前身。这就是课文中宝、黛二人的初次见面,都觉得对方面熟,似曾相识的原因。另外课文中说黛玉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就是指“还泪”之事。
第二回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2回,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
第三回 贾雨村 缘复旧职 林黛玉抛父进京都
《林黛玉进贾府》所包含的内容相当丰富,它为全书的情节发展,从环境和人物两个方面,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描写要点,可以归纳为三个“第一次”:
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
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
第一次描写小说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初次相见时心心相通、感情相投的维妙关系。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4回,通过贾雨村断案,展现了小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并由薛蟠的案件引出薛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附:《护官符》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
第5回是全书总纲。通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
附:《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自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9、《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子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
说甚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转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妙帽小,致使锁枷扛;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二、形象
1、林黛玉
美貌多情,体弱多病,聪明灵秀,自尊敏感。
林黛玉因为母亲(贾敏)去世以后,在家“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致意下,才去都中投奔外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过去在家就“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与别家不同”,吃穿用度,不同凡响。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尽管外祖母“心肝儿肉”地疼她,宝贝儿地待她,但她总有寄有篱下之感,待人处世始终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比如在刑夫人处,刑夫人“苦留”她吃晚饭,她婉言拒绝了,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一席话既表明了对刑夫人的尊敬与感激,又表明了自己顾全大局的礼节,说明她待人接物是处处留心的。再比如在王夫人房中,王夫人坐在西边下首,见黛玉来了,便往东让,黛玉料定那是贾政之位,绝不肯坐,便向挨坑的椅上坐了。可见黛玉连坐在那里,都非常细心,绝不轻易从事。在贾母房中吃饭时,更是如此。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两边四张空椅,当王熙凤拉了黛玉入座时,黛玉也十分推让了一番,直到贾母做了解释以后,方才告了座。黛玉的留心与在意,还表现在随时改正一些不适宜的对答上。比如当贾母问黛玉含何书时,黛玉照实回答:“只刚念了《四书》。”但当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却说:“读的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黛玉听得贾母这样说,觉得刚才自己失了口,所以当宝玉问他读什么书时,黛玉便改口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黛玉这种“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的谨慎态度,是她寄人篱下的感情的反映。这是节选部分所反映的黛玉性格中的主要的一面。
其次,在节选部分还有两段关于黛玉的外貌、神情和风韵的描写:一是众人见黛玉时对她的年貌、举止言谈、身体面庞和风流态度的描写;二是宝玉见黛玉时,对黛玉的外貌和神韵的描写。两处描写虽然出自不同人物的观察,但却反映了黛玉的两个共同特点:美貌多情、体弱多病。尤其怕“哭”与“泪”,这不但照应了第一回中“木石前盟”的伏笔,又为以后情节发展埋下了新的伏线。
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父母钟爱,而多任性,后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个性,她“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厉害”的语言,揭露周围的不合理。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她从不向宝玉说那些“混帐话”,她渴望宝玉向她吐露爱情,但一旦成真,她又“气得说不出话来”。说这是胡说,是“欺负”了她,这就造成她的忧郁、感伤的情绪。埋香冢、泣残红、唱出哀怨的《葬花词》以及常常去潇湘馆迎风洒泪等,都是这种心情的抒发。它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的共同不幸,也表现了贵族小姐自身的软弱。在“焚稿断痴情”一回中,她一面吐血,一面焚稿,以死向这个社会表示最后的反抗。
附: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葬花人笑痴,他年薪侬知是谁?
试着春残花渐落,但是红颜老死是,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葬花词》
可叹停机德, 可叹一个象孟母般的贤德
堪怜咏絮才! 可惜一个有谢道蕴的诗才
玉带林中挂, 腰中的玉带空在林中高挂
金簪雪里埋。 头上的金簪又被白雪掩埋。
《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林黛玉与薛宝钗
西 施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红 拂
长剑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
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另三人为:绿珠、王昭君、虞姬 《五美吟》
2、王熙凤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能干,惯于玩弄权术的人。为人刁钻狡黠,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育教学工作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林黛玉进贾府》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林黛玉进贾府【一】 |
下一篇文章: 1 林黛玉进贾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