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张国生
《荔枝图序》是自读课文,只有128个字,内容无甚难解。这样的课文应当按照新课标要求,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地学习。拟这样安排:
一,制造气氛,培养兴趣。 北方学生多未吃过荔枝,更没见过荔枝树。于是编一个故事导入: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接着提供荔枝的图片:荔枝,荔枝的果、肉、核、膜,荔枝的“朵”,荔枝树。
作者几乎不用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但提供几幅图片:白居易塑像,白居易画像。
二,用“师生倒置法”预习 所谓“师生倒置”,就是学生做“老师”,老师做“学生”。
先启发: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还有权——别的权没有,有作业权。你能摊上一个好老师是一辈子的幸运……今天就请每个同学来当一当老师,看谁当得好。当得好的,这一课的作业就免做了。(说明:我经常用“作业免检”奖励表现好的学生)
当老师首先要备课……下面请你“备课”(预习)。
三,用“师生倒置法”学习研讨 课“备”的差不多时,以“学生”的身份请教“老师”:
xx老师,请问xx句该怎样读?
xx老师,请您为我翻译xx。 xx老师,请您为我解答一下xx问题。
大致是下列问题:
(1)字词方面:荔枝、帷盖、华、荣、丹、朵、枇杷、缯、绡、醴酪、如彼、守、图、盖。
(2)句子方面:
树形团团如帷盖。
华如橘,春荣。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3)内容方面:
哪几个句子用了比喻?为什么用比喻?
这几个句子是比喻句吗:叶如桂,华如橘,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本文介绍了荔枝哪些情况?运用了什么顺序?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起什么作用?
哪几句说明荔枝不易保鲜?等等。
四,扩展、激疑、探究 本文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现在的什么地方?答案: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
据你所知,荔枝产于何处?答案:两广福建(岭南、热带)。
现在的“巴、峡”产荔枝吗?答案:不产。
那为什么白居易说“荔枝生巴、峡间”?他是不是搞错了?借此引同学们争论。争论时,提醒大家:提出一种观点,必须言之有据,不能主观臆断。
为激发争论,造成愤悱状态,教师可以故意提供“搞错了”的根据:唐代,荔枝在北方是皇帝和贵妃才能享用的极罕见的珍贵果品,白居易可能根本就没吃过荔枝,甚至没见过。
提供“没搞错”的根据——白居易在四川任忠州太守时的诗《种荔枝》: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进一步激疑:根据《荔枝图序》和《种荔枝》,唐代四川肯定是有荔枝的,但为什么现在没了?这一现象能说明什么?
告诉学生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1)合理推理(必须再找资料求证),(2)查阅资料,(3)请教家长、老师,(4)在BBS上求助……
鼓励争论。
五,揭示答案,介绍一种科研思路 第二天或过几天提供答案: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研究证实,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也就没有荔枝了。他持此论,主要根据就是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还有《种荔枝》《荔枝叹》等诗。此外,他还从古代各种书籍中寻觅到大量的关于当时气候的资料,来证明这一论断。采用这种方法,竺可桢写出了专著《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
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曾引起震动。为什么?因为现代气象学只有100多年的历史,现代气象记录最多也只有100多年,这怎能研究几千年的气候变迁?可是,中国的古代典籍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其中有大量的关于气候的或直接或间接资料,竺可桢独辟蹊径,利用这些资料开辟了外国气象学界连想都想不到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我国的古代典籍也为其他许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原始记录,特别是在地震、日食、月食、彗星、中医药,甚至是UFO方面(《梦溪笔谈》中就有UFO的记载)。将来同学们搞研究,也不妨利用这一方法和思路。当然,必须学好文言文。
欣赏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者能毫无意外地感觉从这篇朴实的咏物小品中获得了诗一般的享受,不仅是文章因小见大、寓庄于谐的描述,产生了堂堂正正而又美不胜收的良好效果,还有文中巧妙运用的排比,也形成了若干亮点,让人叹服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并从字里行间悟感序文的空灵活泼而不纤佻细碎,生机盎然而又情趣洋溢。 粗略看来,序文的排比亮点大致有三: 排喻浑合 作者在用一句话介绍荔枝的产地之后,一连打了十个比方:“如帷盖”“如桂”“如橘”“如丹”“如葡萄”“如枇杷”“如红缯”“如紫绡”“如冰雪”“如醴酪”,使人们对荔枝获得了相当具体而美好的印象。因为用来打比方的事物既是为人们常见的、熟悉的,又是美好的,加之有序罗列,一气贯穿,被比喻事物的特征便显得深刻而直观,读者立即从荔枝的形、色、香、味各个方面有了清清楚楚的了解。在排比中用比喻 ,一系列的比喻排比而出,形意耦合,气势与神韵浑然,让读者宛如亲见一串鲜灵灵的荔枝,不禁陶然体察于其间。 排偶融汇 清代王符曾在《古文小品咀华》中评说白居易撰《荔枝图序》是“特为荔枝立传”,在 没有摄影和录像技术的唐代,白居易也只能利用平面而静止的绘画来补救荔枝鲜丽佳美的本来面目。“补救”之笔,一一特写荔枝从整体到部分的具象,并且将这些具象对偶检录。如“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如“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如“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同时还用了一个“鼎足对”:“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连同写树形的一句,这些对偶全都融汇于参差错落的排比句式,精细地穷尽了荔枝的习性。 排散交织 既是排喻浑合,又有排偶融汇,序文第一段前三句介绍完荔枝树及其果实的特点之后,总括一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这个散体句化实为虚,用模糊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想象,有力地渲染了荔枝之美。紧接着情势陡转急下,讲荔枝的不易保鲜,又用了排比句:“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语气急促;再随继散体句:“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让人产生无限遗憾,对新鲜荔枝也更增加了向往之情。第一段的后两句以及第二段,让参差错落的散体句式有意无意地与整齐划一的排比句式交织在一起,进而阐明了摹绘荔枝图和写序的目的,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本性。 由于这三个亮点,序文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