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进军》(本站论坛稿)
|
查询课堂实录和教案的详细结果
|
卫在天安门广场的武警战士在漫天尘沙中坚守岗位(如图)、被黄沙掩埋的家园……(共16幅)。 (4)登陆两个网页:新华网追踪报道:北方沙尘暴;cctv.com新闻频道:沙尘暴袭击北京。这上面有大量的文本和图片资料。这些内容都是为了给学生思想打下一个烙印:沙漠在向人类进攻了!我们目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就是——向沙漠进军!(板书课题) 按照常规观点,这个“导入”似乎太长了,用去半节课。但按照“大语文”的观点,不能认为这仅仅是“导入”,它至少还起到下列训练作用:(1)进行了“听读”与“说文”的训练。这种训练一般是放在课文阅读之后的,这一课只是放在之前罢了。(2)造成了愤悱状态,激起学习它的强烈动机和兴趣,因此,这一课的教学效果特别好。(3)联系身边的实际,拉近了课文与学生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距离。这些也是为这一课“蓄势”,“势”蓄足了,便可高屋建瓴了。
(三) 课文阅读过程举例如下: 一 ,整体上理解 本文是什么文体?运用什么说明顺序?哪几段写怎样向沙漠进军的问题?除了怎样向沙漠进军之外,课文还写了什么内容?小结:为什么——怎样——成绩和前景。 二,阅读1—3自然段 1,第一自然段的三句话是什么关系? 2,第一句中的“”最、“自然”、“之一”可否删去? 3,第二、三自然段与第一段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4,“文明”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的“侵占”能否换成“侵入”?“由于长城外的风沙侵入,榆林城也受到袭击”的“侵入”可否换成“侵占”? 6,“雨量还充沛”的“还”表示什么?可否删去? 7,“乾隆年间”距今多少年?请从字词典附录的“历代纪元表”查出,以增进能力。 8,这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三,阅读第四自然段。 1,这段与前后文是什么关系? 2,哪一句是中心句?“游击战”、“阵地战”是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 4,分别画住诠释“游击战”和“阵地战”的句子。 5,解释“肆虐”。 6,“一次大风沙袭击,可以把幼苗全部打死,甚至连根拔起”和“沿长城一带风沙大的地区,农民常常要补种两三次才能有点收获”这两个例子都是说明“游击战”的危害,但它们的侧重点什么不同? 7,这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8,求异思维训练:你认为课本对“丘墟”的注释准确吗? 课文阅读中,有两个特色我想交代一下。 一是借用其他学科开放视野。 课文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外国的地中海沿岸,一个是我国的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什么前者略而后者详?为什么前者不交代沙漠化的原因而后者交代?这是老师事先没准备的,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后经反复思考,我认定这与地理课上的“世界气候”所讲的知识有关,于是让学生打开《世界地理》课本和《世界地图册》研究,从中找答案。答案终于找到了:北纬30度附近属“副热带高气压带”,低空空气密集,气流是上升的,因而蒸发量很大,难以形成降雨,所以这里分布着大片的沙漠……。地中海沿岸就处在这个“副热带高气压带”,这样看来,它的沙漠化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不必强调,因而略写;而陕西榆林地区,按课本介绍则主要是人为原因,应当强调,故而详写。 语文,是各科知识的载体,各科都要运用语文,而语文也可以利用其他各科的课本和知识。注意到这一点,语文课的境界就大了。 二是培养创新精神。 差不多每一课,我们都有一个步骤叫“自由论坛”,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特别是“无疑之疑”,然后再设法解疑。这一课也是这样。有学生提出:课本对“丘墟”的注释不准确,不应是“废墟”,而应是“沙丘和废墟”。我认为,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怀疑权威,这是很难得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现在能提出“小疑”,将来就能提出“大疑”,并且会有“大进”。但是,我们也不能鼓励学生乱怀疑甚至怀疑一切,怀疑,应建立在理论或事实的基础之上。于是我让学生充分争论,并且从课本和其他书籍中找出根据。之后得出结论:“废墟”的注释不准确,应是“沙丘和废墟”——城郭被风沙埋葬的地方成为沙丘,未埋葬的成为废墟。 刘国正先生曾听过我这一课,事后他在《语文教学与生活》一文中写道: “说明文,许多老师感到难教,枯燥乏味,张老师却上得生动活泼。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一是导引型的“参读”,搞得很有趣味,讲撒哈拉大沙漠是由绿洲变成,然后引入这一课,用的时间不多,却激发了动机,培养了兴趣。二是注重思维训练,由于教师循循善诱,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第三点我更欣赏,就是课的结尾和余韵——让学生质疑,后来又延续到课外活动中的那一段,搞得很好,充分反映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积极性发挥的程度。……“丘墟”一词,本来可以一看而过,但学生抓住了它,提出了疑问,这问题提得有分量,超过了教科书编者的注解。(见《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文选》22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出版)
(四) 之后是课外活动。 一,网上阅读——沙尘暴专集。登陆下列网站网页:中国沙尘暴网(http://www.duststorm.com.cn) ——沙尘暴图库——近50年我国的强沙尘暴——北京奇观沙尘暴 中国科普网:沙尘暴(http://www.cpus.gov.cn/zlg/shachenbao) 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沙尘暴追踪(http://us.cctv.com/special) 在这里,同学们可以看到大量的相关知识,大大开阔他们的视野。二,环境生态论坛——你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有什么见解?请你在“论坛”中展示你的思想、知识和文采。搞这个活动时,正值学校组织科普读书方面的讲演,于是我们将二者结合起来,要求每个同学写一篇关于环境生态的讲演稿,提倡利用多媒体。结果,有四个同学参加学校讲演并全部获一等奖。其中崔冠群的《水的渴望》是所有讲演者中最感人的。张漫远和关良宇合作的《走开,沙尘暴》采用了“文稿+Pwerpoint演示”的形式,配有大量的关于沙尘暴的图片,又超链接了几个关于沙尘暴的网页,资料详实,图文并茂,还是“合作学习”的结果。时值美伊战争,侯天琦搞了一篇多媒体作文《现代战争对环境的破坏》,用上了油井大火和轰炸巴格达等图片,似乎有一种新闻敏感。孟龙同学更有特色,她用Pwerpoint制作的《邢台水资源污染问题》的讲演稿中,本地环境污染的照片全是她自己拍摄的。有位老师评价:这丫头将来能当名记者! 写到这里,有人可能会提出不同意见:你组织的教学过程和实践活动,已远远超出了这一课的范畴,而且并非考试内容,那么,是不是不务正业?我的见解是,新课标开篇第一句就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化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据此,我们教语文,不能只着眼于学科教学,尤其不能只着眼于应试,而应当把目标定得高一些——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
上一页 [1] [2]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课堂实录和教案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着眼于人的终生发展——我教《向沙漠进军》(本站论坛稿)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东方雪《我的呼吁》课堂实录(本站论坛稿) |
下一篇文章: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设计(本站论坛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