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板
|
查询教学计划和设计的详细结果
|
1.第一句。多备常用字字模,以备重复使用,体现了“活”的特点。这一句讲的是:一字多印。
2.第二句。雕板印后,大量堆积,除非再印,毫无用处。活字拆板后,可以再制新板,非常方便灵活,为避免因“活”而乱,分类贮藏,考虑周到,办法实用。这一句讲的是:按韵贮印。
3.第三句。制板时,难免遇上生僻字,对此,毕? 也想出了办法。又一个“瞬息”,说明有“奇”字也不会误工,的确十分灵活。这一句讲的是:奇字旋刻。
4.第四句。补充说明不以木头制字模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模的优越性,比较说明,扣住一个“活”字,并与本段开头相呼应。这一句讲的是:舍木取泥。
同学齐读第2段。
三、总结。
1.提问:本文写了什么?反映出了什么?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归纳:本文介绍了宋代发明家毕并创造的活板印刷术,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和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创造精神。启发我们:中华民族有光辉的历史,也必将有更灿烂的未来。
2.提问:本文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归纳:(l)抓住事物特点加以说明。活板先进在“活”上。文章以雕板为比照,突出一个“活”字,既介绍了怎样“活”,又说明了为什么这样“活”。
(2)按工作程序的顺序说明。活板印刷是一种新工艺,按程序说明是合理的顺序。
(3)说明的语言简洁、平实、准确,形容适度。为了说明清楚,用了列数字、打比方、做比较等多种说明方法。
四、检查、解答上节课留的作业。
1.同学回答,教师归纳。
2.根据板书订正。
3.同学回答后,教师归纳:
(1)印。“五代时始印五经”,孤立看这一句,解为“印刷”也可以了,但结合上下文,就觉得欠精确。上文““板印书籍……”,可推知这个“印”应是“板印”的略写,译为“用雕板印刷”。它在句中是谓语,动词。“其印自落”,印模。在句中是主语,名词。“密布字印”,印模。在句中是宾语,名词。
(2)火。“火烧令坚”,“火”本来是名词,在这里表明烧的方法,解为“用火”。“再火令药熔”,使药熔化的方法是“用火烧”,“火”,动词。
(3)以。“不以木为之者”,“以”和后面的“木”,构成介词短语,用来修饰动词“为”,“以”,介词,用。“以备一板内重复者”,上文是“……每字有二十余印”,两句是目的关系,“以”是表示目的的连词,解为“来、用来”。
(4)就。“瞬息可就”,动词,用来陈述活板印刷,译为“完成”。“持就火炀之”,动词,支配的宾语是“火”,译为“靠近”。
(5)为。“唐人尚未盛为之”,“为”,动词,它的宾语“之”,代指“板印书籍”的方法,解为“使用、采用”。“满铁范为一板”,动词,它的宾语是“一板”,解为“算作、当作”。“若止印三二本,末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前一个“为”,动词,宾语是“简易(简易之法)”,解为“算是、认为是”;后一个“为”,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极神速”也讲得通,“为”在这里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补充,“为”之在本文中用法很丰富,多为动词,具体解释,以与宾语搭配为标准。此外,“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为”,介词,被,也应注意。
总结:由这题可以看出辨别一词多义需:(l)顾及上下文意(2)分析本句成分(3)注意搭配对象。
布置作业
1.在积累本上总结一词多义现象。
为、就、火、印、之、以、则
2.完成练习四。 板书设计
一、雕板印刷发展状况
二、活板的发明、制印和有关事项
1.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
三、字模的下落(简)
(王大绩 魏艳辉)
上一页 [1] [2] [3] [4] [5] [6]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计划和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活板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核舟记 |
下一篇文章: 活板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