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潮
|
查询教学计划和设计的详细结果
|
教学目的
1、这是一篇相当典型的写景散文,通过本课教学,在联系旧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写景散文的一般写法,从而指导今后此类文章的阅读与写作。
2、本文文质兼美,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不能到高三再抓)。
3、文中折射出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赏析和审美的过程中,使学生受一定的正确人生观的教育。
4、对于难得的好教材,不妨“文”尽其用,做到“一课多得”。在重点校讲授此文,让学生学得广些、深些,既有必要,又有可能。
5、课时:三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阅读《鲁彦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序言(沈斯亨写),浏览集子里其他作品;细读《听潮》原作,了解课本节选部分故事的来龙去脉,摸清作者思想发展的轨迹,比较文章删改前后的优劣。这种总体的把握,有助于准确理解课文。
教师参阅了《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通讯》中有关《听潮》的文章和资料。1983年1月号《语文学习》里《〈听潮〉引起的回忆——访鲁彦夫人覃英同志》一文,介绍了鲁彦夫妇当年听潮的背景和经过,以及鲁彦当时的心态;最为重要的是覃英同志的一段话——“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应该把作家对大海的感情和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联系起来。”这是帮助我们深入领会《听潮》主题的一把“钥匙”。如不知晓,就会影响寓德育于教学的效果。
教师观看了“中学语文课本表演精选”,《良师益友》里《听潮》的朗诵录像,觉得可以用来辅助教学,但有几处读音需加以规范。这样,既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又及时发现了“隐患”,并确定了对策。
要求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注释和“揭示和思考”、“课堂练习”、“课后练习”(当时我校采用人教社“分编”教材),并自查工具书,掌握以下词语:佛国、赏鉴、宽廓、沉吟、偎依、睑、酣梦、拨剌、壁垒、金锣、危楼。这是考虑到在初中阶段,字词教学要摆在重要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很好的作品——《听潮》。”教师随即在黑板上写上课题和作者。
教师要求学生看完并记住注释①然后提问一名学生(不许看书)。
[限时默读是为了训练速读能力和记忆力。]
教师在简要地介绍了鲁彦的生平创作后,专门作了如下叙述:
1928年,鲁彦到南京国民政府国际宣传科搞世界语翻译。对于蒋介石的种种倒行逆施,他十分不满。当济南发生一起惨案时,他如实地向世界作了报道,触怒翂国民党政府,被撤了职。后来,当局要他搞书报检查(干这差事自然要奉命限制进步书报的出版发行),他不干,于1929年夏跑到上海,先是失业,后是教书,并由此开始专业文艺创作。这一年,他和夫人到浙江普陀山度暑假。鲁彦正是带着由于时势变化而产生的不同寻常的心情来到那里,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于是写出《听潮的故事》这篇优秀的作品。
教师又对这篇游记的梗概作了介绍:鲁彦和妻子起初被寺里当家的安排在一座突出在海上的幽静的房子里。过了四天,来了两个肥胖的外国人,当家的让鲁彦夫妇让出房间。鲁彦不搬,说:“一样给你们钱,为什么要我们让给外国人?”以后几天,当家的不来打招呼,和尚也脸上没笑容,饭菜也变坏了,里面还有虫子。(学生发出鄙夷的笑声)临走的那一天,鲁彦跟寺僧开了个玩笑:他从箱子里取出了军队里的制服,穿在身上,把符号和徽章特别露挂在外面。当家的见了非常吃惊,连忙口称:“鲁老爷”。(笑声)鲁彦给了些香火钱,当家的就办了一桌酒席饯行,又送了佛国的特产和蔬菜。(学生活跃)鲁彦对妻子说:“这只是平常的故事,一来一去,完全和潮一样的!”了解了这些情节,我们就能明了鲁彦夫人关于“鲁彦说过,他爱大海,人生就像大海。……应该把作家对大海的感情和作家对人生的态度联系起来”这段话的含义了。
[不讲清文章的写作背景和作者当时的心态,就不能使学生正确领会文中所抒发的真情。教师对上述情节的介绍,还出于激发学生民族自尊心的考虑。]
二、学生指导
“《听潮》是《听潮的故事》的前半部分,选入课本时,人教社的同志拟了个标题,而且作了不少的删改。从这篇课文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怎么学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教师提出:一,认真审题;二,掌握这类文章的一般写法,用以分析本文;三,按照三点要求去做。
[教师的“教”,首先着眼于学生的“学”;同时教师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1)审题
教师运用谈话法使学生明确:
一,从取材范围来看,“潮”是描写的对象,“听”是鉴赏的方式。“潮”是海的一种运动形式,它不等同于“海”。文中以写“听”潮为主,兼写“观”潮,并且旁及其他。
二,从文体来看,本文属写景散文。
[引导学生先对文章作“鸟瞰式”的把握,并提高作文切题的能力。]
(2)掌握写景散文的写法
教师使用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出写景散文一些常用的写作方法;反过来,又用以指导本课的学习。
“《在烈日和暴雨下》(见分编教材第3册,学生已学过)这篇文章里,暴雨的到来的是有一个过程的,老舍先生先写了什么?再写了哪些?最后又写了什么?”教师问。
学生七嘴八舌地发言,得出了完整的答案:雨星→雨点→雨道→瀑布→水世界(讲授这课时已经懂得该文“层次清晰”)。
接着,教师把学生注意的中心拉回到本课的学习上来:“现在写的是‘潮’,它是属于动态的事物,那就要再现出它在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来。你们在阅读的时候要仔细琢磨:鲁彦笔下的海潮,经历了几个阶段?其中又可以分成哪些小层次?作者用了哪些语言抓住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特征?你们要把关键词语找出来,前后勾连,进行比较。”然后,教师板书:“1.有层次地描述”。
随后,教师以朱自清的《春》为例,帮助学生简要地复习了“写景可以通过不同的感觉去写”的旧知识,要求他们在学习《听潮》时正确运用,并且提醒说:“鲁彦除了从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描写海潮之外,还写到了听潮时的幻觉,这在课文的哪个地方?细心找找。”嘱咐之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上:“2.多角度地描绘”。
&n[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计划和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听潮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口技 |
下一篇文章: 《送元二使安西》等古诗五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