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选州长
|
查询教学计划和设计的详细结果
|
常的叙述包有极其深刻的讽刺含义。试举例说明。
答:
(2)下列文字是根据课文改写的,它们与原文有何不同?原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意思?
①我没有去过交趾支那,没听说过瓦卡瓦克,没见过香蕉园。
答:
②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害怕了。
答:
③当天夜里就有一群人冲进我的房子,我吓得逃走了。
答:
④我还可以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不要看。
答:
(3)下面的4个分句各属哪种句式(陈述、感叹、疑问、祈使)?试把它们—一改为疑问句,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你看看报纸吧——②你看一看,③要明白伍德福和霍夫曼这两位是一种什么人物,④然后想一想你是否情愿把自己降到他们的水平,和他们公开竞选。
精读导引:
第1题,联系背景材料和课文实际去了解,借以培养自己对抽象内容加以阐发的能力。
第2题:根据快速辨析记叙文构架与思路的技巧去判别。
第3题:①词不离句。要紧紧联系句意来理解词义。
②培养借助成语结构和关键词理解成语的能力。
第4题:①通过对实例的分析,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的讽刺性特点及其表现手段。②通过比较深入体会原文中修辞手法的作用,③体会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祈使句的表达效果。
疑难讨论:
第1题:通过“我”在竞选中遭到对手操纵的报刊舆论一系列的诬蔑、攻击和恐吓,最后倒成了被告,可以看出在美国这样的资本主义国家,大资产阶级掌握着最大的经济实力,各种新闻报刊都是依附资本和金钱、专供政客流氓进行讹诈和诬陷的工具。大资产阶级推选出来的政治代表自己可以不公开出面,而利用占优势的宣传工具,大造舆论,同时不择手段攻击竞选对手,从而使自己成为“民意”的代表,登上“州长”甚至“总统”的宝座。因此,尽管美国宪法标榜“民主政治”,事实上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民主的;他们所谓“民主政治”,不过是大资产阶级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的政治,对大多数人民来说,所谓“民主政治”不过是一块骗人的遮盖布。
第2题:C
第3题:
(l)①沉默不言。存在心里难以出口的话;②好名声;③厌烦;④无法查考;⑤比喻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感情;③比喻各方群众(众人)的言论声势汹涌;①夸张,形容的意思。
(2)联合式:①②④⑥⑦⑩
主谓式:③⑤
动宾式:⑧⑨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究形尽相:原指描写刻画十分细致生动,本文用来指丑态毕露。
措:安排,处置。
堰:放到。
第4题。
(l)课文有时把两种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就是一种夸张,如“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故意把香蕉园跟袋鼠相提并论,极力渲染“我”压根儿不知道香蕉园,幽默中更见“我”之憨厚可笑,突出的表明对方完全在造谣、诬蔑。
再如课文写斯图阿特·伍德福之流,“即令他们曾经知道保持名誉的好处,那个时候也已经过去了。”这便是委婉的含蓄和嘲弄,就是说他们是专干不名誉的事的。
(2)①这是上个并列分句组成的表陈述的复句,只表示一般否定的意思,语气较轻;原文是三个感叹句(“我一辈子连见也没有见过交趾支那!瓦卡瓦克我连听也没有听说过!至于香蕉园,我简直就不知道它和一只袋鼠有什么区别!”),用了夸张修辞手法,除表示强烈的否定意思之外,还表示非常惊讶,语气较重,反映了“我”的实际情况,表达了“我”对以造谣诬蔑为能事的资产阶级报刊的愤慨和抗议。
②这也是一个陈述句,表示“我”对作为资产阶级舆论的报刊怀有一定的恐惧心理。原文是一个表示比较的夸张句(“于是我渐渐对报纸有了戒心,一拿起来就觉得提心吊胆——很像一个人想睡觉的时候去揭开床毯,可是脑子里却担心那底下会有一条响尾蛇似的。”),极力渲染了“我”“提心吊胆”的恐惧心理,突出的表现了作为资产阶级政客之喉舌的报纸,造谣中伤手段之阴险狠毒。
③这是一般概括的陈述句,只表示“我”当夜受到一群人惊吓的情形,而原文则是具体形象的描写句(“当天夜里就有一群‘受了诬蔑和侮辱的公众’从我的房子前面冲进来,把我吓得连忙从床上爬起来,由后门逃出去。”),它运用了引用修辞手法,不直说被暴徒——一群劫掠与破坏的强盗袭击,而说是“受了诬蔑和侮辱的公众”“满腔义愤”的来惩治“盗尸犯”,不过“走的时候把能带走的财物都拿走了。”这种不直接指责而婉转的挖苦手法,显得风趣而有力量。
④这是一般的陈述句,意思比较平淡,原文则是一个假设句(“如果需要的话,”我可以继续举出许多例子,直到读者发腻为止。”),运用了移觉修辞,将本来适用于写人对食物的感觉的词语“发腻”,移用来表示人对那些匿名信件的视觉印象,表达“我”对那些造谣信件深恶痛绝的感情,表明匿名信之多,对“我”诬陷、攻击声势之大。
(3)①是祈使句,改为疑问句是:“你能看看报纸吗?”原祈使句使人觉得仿佛祖母拿着报纸在急切地催促“我”看,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改为疑问句,只表示祖母询问“我”能不能看看报。
②是语气轻微的祈使句。改为疑问句是:“你能不能看一看呢?”原祈使句仿佛祖母进一步把报纸移近“我”面前,又一次亲切的催促“我”看,改为疑问句,意思就很不肯定了。
③是陈述句。改为疑问句是:“你要明白伍德福和霍夫曼这两位先生是一种什么人吗?”原陈述句是根据“我”现在的想法和态度提醒“我”要弄清伍德福和霍夫曼的真正底细,切不可受骗上当。改为疑问句,只表示询问“我”想不想弄清这两位先生的底细。
④是陈述句。改为疑问句是:“然后想一想如果为了和他们公开竞选而把自己降到他们的水平,你想要吗?”原陈述句的意思是祖母以启发“我”权衡得失的口气,启示“我”不必和他们公开竞选。改为疑问句只表示询问“我”情愿不情愿的意思,主动权由祖母转到“我”身上了。
[快速精读测试参考答案]
1 伪证罪 无中生有,纯属诬蔑 “诧异得要爆炸”“神经错乱,不知所措” 2 偷窃罪 “我”没到过芝蒙大拿 强烈控诉,戳穿谎言 3 盗尸罪 “我”从不没有诽谤过霍夫曼州长的祖父 “我”可以发誓 4 酒疯症 “我”已整整三年没有喝酒 令人难以置信 绝对难以置信 5 贿赂罪 硬栽到“我”头上 深感羞辱 6 讹诈罪 准备“答复”指控和谣言 7 烧死病人谋财富命搜刮弃婴 恶意中伤 吓得要发疯
准备“答复”的念头动摇 8 无耻淫棍腐化透顶 无耻的迫害 放弃竞选,甘败下风
【小资料】
一、作者与写作背景。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作家。出生于密苏里州的佛罗里达,原名为塞莫尔·朗荷恩·克莱门斯。父亲是地方法官,收入微薄。12岁时父亲去世,不得不出外谋生。先后当过印刷所的学徒、排字工人,内华达银矿工人,密西西比河的领航员和报社的新闻记者。他体验过各种各样的生活,积累了众多的文学素材,第一部出名的短篇小说集在1867年出版, 从此以后就以马克·吐温作笔名。(“马克·吐温”, Mark·Twain,原意是“两得”,领航员术语,即水深两得,航船可以顺利通过。)
马克·吐温一生创作了许多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政论,杂文,游记等,全集共25卷。主要作品如《镀金时代》《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傻瓜威尔逊》《赤道环球游记》等。他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以幽默、讽刺的手法,揭露美国资本主义虚伪的民主和自由,抨击美国种族主义对.黑人的迫害和美帝国主义对外的侵略和扩张。鲁迅指出,马克·吐温“成了幽默家,是为了生活,而在幽默中又含着哀怨,含着讽刺,则是不甘于这样的生活的缘故了”。
《竞选州长》是马克·吐温早期作品中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本质的佳作。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至1865年结束,以北部的胜利恢复了国家的统一。此时,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形成垄断资本,由少数金融财团操纵全国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仅。对内,实行两党制(共和党与民主党),以民主、自由为幌子,实行残酷的阶级压迫和剥削;对外资本输出,进行掠夺和扩张。当时,美国总统的选举采用间接选举制度,即先由各州选民选出该州的总统选举人,可由这些选举人去投票选举总统。各州州长也是由两党竞选而产生的,民主党与共和党各自拉拢选票,不惜付重金收买。为了在竞选中获胜,两党互相攻击,不惜造谣中伤。《竞选州长》反映了这一黑暗的社会现实,为美国的“民主”描绘了一幅绝妙的讽刺画。
二、关于幽默。
幽默是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教学计划和设计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竞选州长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项链》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
下一篇文章: 大瀑布揽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