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三哲学总复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
查询历高三上复习的详细结果
|
高三哲学总复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教学设计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概述 1、历史唯物主义要解决和回答的是“人是怎么样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必然要涉及到价值观和人生观问题。 2、历史唯物主义始终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的高度统一。 马克思主义把唯物主义和辨证法相统一的原则彻底贯彻于自然观和历史观之中,旧唯物主义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最终只能在自然观上坚持唯物主义,而在历史观上却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产方式是全部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既肯定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从而在历史观中彻底贯彻了唯物主义原则,同时也极为强调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作用,从而在历史观中也坚持了辨证法。 3、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对象: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注意点: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对立性。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独立性,也就是说虽然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但这个必然的变化往往需要有一个过程,社会意识不一定与社会存在同时、同等程度地发生变化。 ②区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和哲学的基本问题。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其涉及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它不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当然两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关系在社会历史领域的表现。 (3)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既要认识到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又要认识到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5、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历史唯心主义则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它们要么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主观唯心主义);要么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客观唯心主义)。实质上都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二、知识结构 (一)价值观 (1)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它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 注意点:①区分哲学中的价值与经济学中的价值。哲学中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哲学价值是对具体领域里价值的高度概括,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即主体的需要;二是事物即客体的某种性质与属性,二者缺一不可。经济学上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两者有本质区别。 ②区分价值观与人生价值观。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一种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它既包含对事物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也包含对人的价值评价标准。而人生价值观则是人们对人生目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等人生根本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态度,人生观受价值观的指导,人生价值观就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应用。 (2)价值观人皆有之,但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不同历史时期的人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体现了时代性的特点) 同一历史时期不同的人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了阶级性的特点) (3)正确认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是指人们在一定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应该指向什么。 ③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具体目标、对客观事物的评价、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指向以及人生选择和人生道路也就必然不同。 ④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们的行为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4)青年学生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 1、价值观正确与否的判断标准。 ①最高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②现阶段的具体标准:“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2、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要反对过时论)。 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集体主义的产生是与一定生产关系状况相适应的),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②集体主义思想的内容(其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三者的先后问题);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三者的结合问题);当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三者的主从问题)。 ③集体主义思想的地位:集体主义思想是科学人生观的核心。 ④为什么集体主义是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是因为集体主义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其次,集体主义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第三,集体主义是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力量源泉。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4、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就要把集体主义精神渗入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总的要求是: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具体要求:①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人、要主动关心人以及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②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③要坚持集体主义, 反对个人主义。 5、青年学生必须坚决反对和抵制个人主义错误价值观。 ①个人主义是与集体主义根本对立的人生观和思想体系。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一切从个人出发,为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惜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思想体系。它与集体主义有着本质区别:从产生上看,集体主义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价值观,而个人主义则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价值观;从出发点上看集体主义是一切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个人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从阶级性上看,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人生观,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人生观,它以自我私利为核心。 ②个人主义也不等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是指在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个人正常生活、劳动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满足。个人利益包括正当的个人利益与不正当的个人利益,正当的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它是通过合法经营和诚实劳动获得的个人利益,应该得到尊重和维护。所以在坚持集体主义的前提下,追求正当的个人利益不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但采取损公肥私、损人利己、违法乱纪等手段谋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则是个人主义的表现。 ③小团体主义的实质就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小团体主义又称本位主义,它主要表现为: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小团体主义危害极大。 ④个人主义的危害性: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第二,从结果看,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目标,从而必将危害社会稳定。第三,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的至上性,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乃至违法犯罪。 6、认识误区: ①提倡集体主义就是否认甚至抹杀个人利益。 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从根本上说集体利益同个人利益是一致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包括社会、国家利益)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互为前提而存在;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促进而共同发展。所以提倡集体主义不仅不会抹杀个人利益,恰恰相反,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正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之一。 ②从本单位利益出发是集体主义的表现。 从本单位的利益出发,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的表现,其实质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因此从本单位利益出发不是集体主义的表现。 ③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 个人利益与自私不能等同。自私是一切以个人私利为目的和出发点的一种思想意识,其特征是损人利己、损公肥私、以权谋私,逃避自己应该履行的对他人和社会的义务。所以追求个人利益不等于就是自私,只有那些以损害他人或社会利益来满足个人利益的思想和行为才是自私。 (二)人生观 (1)人生观的定义: 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目的、价值和道路(也即人为什么和怎样生活才有意义等人生的根本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人生观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不论自觉与不自觉,总是受某种人生观的指导。人生观体现在人生的各个方面。人生的目的,亦即人为什么活着,是人生观中始终起着核心和主导作用的东西。 (2)人生观的产生: 人生观是人们所处的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是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也是对一系列具体人生问题的抽象和概括。人生观的形成受着人们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它的形成还受着人们的主观因素,特别是世界观的制约。 (3)人生观的历史类型: 从阶级属性上看有以下三类:剥削阶级的人生观、小生产者的人生观、无产阶级的人生观。 (4)人生观的根本问题是人生价值问题。 (5)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人的属性可以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大类,人的自然属性是指人的生物和生理的特性,它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前提条件,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相似之处;而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与周围事物发生关系时表现出来的独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也是特有的属性,同时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属性。在阶级社会里,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的阶级性。 注意点:要批判“人性自私论”。 “人性自私论”从理论到实践都是错误的。第一、它违背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第二、它把动物的“自保性”混同于“人性自私”,把人的自然属性当成人的本质,抹杀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第三它把个人正当利益与“自私”混为一谈;第四、它也不符合历史和现实。 2、正确认识和对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正确进行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人生的基本关系,人生的过程就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不断解决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个人与社会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两者既相互区别,不能等同,又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个人活动会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在性质上或表现为促进作用,或表现阻碍作用;同时这种反作用的作用又有大小之分。此外个人活动又要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社会环境和社会发展规律都会对个人活动产生制约作用。 3、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 ①人生价值的内涵: 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个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贡献),个人的自我价值是指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索取)。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与源泉,为个人索取打下了基础;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它会激发起人们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②在人生价值的两方面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居于首位的。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一切先进人物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 所以不能认为贡献和索取是对等关系。 4、怎样才能正确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 ①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但归根到底是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两种形式。 ②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是辨证统一的,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贡献可以转化为精神贡献,精神贡献也可以转化为物质贡献。 ③我们在评判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时,不能把他对社会的物质贡献作为唯一尺度。既要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任何认为物质贡献比精神贡献重要或者精神贡献比物质贡献重要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5、实现人生价值的途径和条件。(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包括①要以一定的生产力为基础,②要有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主观条件是指我们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必要的主观条件。它包括①要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②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发挥聪明才智,③要有百折不挠、不怕失败的顽强奋斗精神。 (6)、青少年学生必须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人生价值观 1、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思想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是万能的,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它属于剥削阶级人生观,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虽然金钱与人生有着密切关系,但获得金钱的手段必须是正当的、合法的,而且还应该看到金钱不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 认识误区:没有金钱不防碍人生价值的实现。 金钱虽然不是人生价值的决定因素,但却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是实现理想和事业的重要条件,在社会主义社会,金钱仍然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因而,合法取得金钱是人生幸福的重要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物质保证。 2、享乐主义的实质是剥削阶级的利己主义和纵欲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不仅在实践上是有害的,而且在理论上也是错误的,是历史唯心主义在人生问题上的表现。它从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把人的生理本能看成是人的本性,把人的自然属性的物质需要当作人生的唯一目的。它只讲生活享受,不讲财富创造,把享受和创造对立起来,并把一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受苦的基础之上。 3、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极大的腐蚀作用,我们要实现人生价值,必须走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误区。 (7)实现人生价值要求我们必须选择崇高的社会理想。 1、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按照不同的标准,它可以划分为很多种类型,但其中社会理想是最根本的起主要作用的。它既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又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和归宿。 注意点:要学会区分理想和空想、幻想的差别。 理想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之上的,经过努力有实现可能的设想。而空想则没有实现的可能,有些幻想虽然也有实现的可能,但不表现为现实的奋斗目标,对人们有一定激励作用。 2、崇高理想的作用(体现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第一:崇高的理想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第二,崇高理想是我国民族团结、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第三,崇高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3、共产主义理想是人类最崇高、最进步、最科学的理想。 这是因为它代表和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不是为了少数人,而是要为全人类谋利益。 注意点:要学会区分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的差别。 我们的最高理想是共产主义理想,但现阶段我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者都是社会理想,它们之间是辨证同意的关系。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基础和必经阶段,实现共同理想又必须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4、在奋斗中实现理想。 ①理想不等于现实。 首先,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其次,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②在艰苦奋斗中实现理想。 理想转化为现实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其中艰苦奋斗是主要的主观条件。这是因为艰苦奋斗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它并不仅是一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更重要的是一种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面貌。是有志者应有的精神境界,同时提倡艰苦奋斗,又是由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总述: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人们最基本、最重要的精神支柱。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决定着人们的理想信念,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境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关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其中世界观最带有根本性,对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大和关键性影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决定和处理一切问题的具体看法和观点,都是由他们的世界观所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从而形成对人生的理想、态度、人生道路等问题的基本看法。
|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三上复习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高三哲学总复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绍兴县高三历史复习综述 |
下一篇文章: 张曙光:究竟什么是宏观调控?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