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教育教学 >> 历史 >> 高中三年级 >> 历史高中三年级复习试卷 >> 正文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前进

查询历高三上复习的详细结果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前进

●难点磁场

1.(★★★★)(1997年上海高考题)概述中国共产党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2001年全国高考题)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提出了哪些正确方针政策?有何重要意义?

●案例探究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根本目的都是

A.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D.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命题意图:主要是考查学生分析比较能力。通过比较,探讨两次会议的相同点。

知识依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党的十四大有关内容。

错解分析:该题较轻易发生错误的选项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因为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涉及到经济问题。“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应是直接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内容和表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是中共进行不断探索的根本目的。

解题方法与技巧:(1)正确把握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的区别。一般来讲,直接目的和某种事件、现象关系比较直接,而根本目的和某种事件、现象关系较深,且具有隐蔽性。

(2)应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和宗旨来把握该题。中国共产党应是最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其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制定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答案:B

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据此回答:

(1)中国共产党分别在什么时间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过两次重大探索?

(2)这两次探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3)其基本经验是什么?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及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解答该题要害是对“探索”的理解,假如不能正确理解“探索”的概念,第(2)问也无法解答。

知识依托: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关史实。

错解分析:不能正确把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内容。

解题方法与技巧:首先要明确两次探索:革命道路的探索是指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次,在解答第(2)问时要注重确定比较项,只有正确确定比较项,才能作出正确比较。在确定比较项时,要注重和探索相联系。

答案: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对民主主义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同点:(1)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逐步摆脱俄国革命和建设的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2)党内都有正确路线和错误路线的斗争,最终正确路线战胜错误路线而获得成功。

不同点:(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大革命失败后,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进行的;后者是在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已经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基本建立起来的情况下进行的。(2)共产党所处的地位不同。前者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处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之下,后者共产党已经成熟,处于执政党地位。

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

●锦囊妙计

(1)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不断探索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探索中成长和壮大。

(2)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必须遵循客观规律,不可超越生产力水平,盲目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组织形式,片面追求高速度,如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留下深刻的教训。

(3)必须正确熟悉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阶级斗争问题,这时期阶级斗争已不是主要矛盾,要防止阶级斗争扩大化。

(4)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发扬党内民主,坚持群众路线。

(5)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歼灭难点练习

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与时俱进,不断地调整路线、方针和政策。据此回答1~3题。

1.(★★★★)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献

A.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论十大关系》

D.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2.(★★★★)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是

A.保障了农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

B.保障了地主基本利益的需要

C.调整国共两党关系的需要

D.团结各阶层共同抗日的需要

3.(★★★★)建国初期人民政府采取的措施中,对安定居心、稳定社会秩序起直接作用的是

A.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B.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C.“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D.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相关知识回答4~8题。

4.(★★★★)中共“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最主要的是由于中国共产党

A.代表了工人阶级的利益

B.正确分析和熟悉了中国的国情

C.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

D.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

5.(★★★★)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主要是因为当时

A.在农村的革命任务已经完成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完全变化

C.中国社会性质已经完全变化

D.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胜利

6.(★★★★)1956年,中共在“八大”上提出当时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A.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

B.封建制度已被推翻

C.国内处于和平建设时期

D.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7.(★★★★)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思想建设而采取过重大举措的会议有

①遵义会议②中共“七大”③中共“三大”④瓦窑堡会议⑤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③④⑤ B.②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

8.(★★★★)中共十四大相对于十三大的一个重大突破是

A.强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B.强调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基本路线

C.提出加快改革步伐

D.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本题为大跨度概述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共在1927年、1949年、1978年三次工作重心转移史实的把握及对有关史实的论证、概括、理解、分析等能力。回答时,可按照题目要求,分别从背景、内容、意义三个方面解答。在组织答案时内容要精,要点要全。

答案:(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也遭挫折,中共开始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预备。

(3)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2.解析:本题出现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把答案局限在中共八大和《论十大关系》的有关内容上,作为这一时期的政策方针,更应是全面和完整的,既涉及到政治、经济,也包括文化、科技等内容。解答该题不能仅局限在教材第六节的内容,而忽视第九章统战问题和第十章文化科技问题。既然是探索,这就要求这个时期所有的相关政策都要考虑进去。

答案:方针政策:

(1)正确分析了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经济建设。

(2)经济方面,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提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中的各种关系。

(3)政治方面,提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4)科学文化方面,提出向“科学文化进军”的号召,编制了12年科技发展规划。

意义: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的一次成功探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歼灭难点练习]

1.解析:解答该题主要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建设是从1956年开始的,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文献也应和这一时间段相符,在上述文献中只有《论十大关系》符合这一特征。

答案:C

2.解析:该题突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地调整政策。根据1931年土地路线,要消灭地主阶级,而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显然是抗日的需要。

答案:D

3.解析:这是一道限制性选择题,从各选项看都是中共建国初采取的措施。可该题限制为对安定民心、稳定社会秩序起直接作用的选项。根据教材内容,可得出正确答案为“银元之战”“米棉之战”。

答案:C

4.解析:本题把中共的性质和“二大”的历史背景等内容混在一起,是一道难度较大的试题。“二大”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由当时的历史背景即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排除C项“得到了共产国际的指示”有一定的难度。因为“二大”会议上才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显然是错误的。

答案:B

5.解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中共面临着治理城市的重任,在此背景下,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答案:D

6.解析:这是一道因果关系题。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已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已取得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因此,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社会矛盾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答案:A

7.解析:这是一道限制性试题,主要要求学生判定中国共产党为加强思想建设而采取过重大举措的会议。而该题又是一道组合式试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题的难度。解答该题要注重把握每一次会议的历史背景和特征。遵义会议主要解决王明“左倾”错误问题、瓦窑堡会议主要是抗日问题,中共“三大”主要是“统一战线”问题,这几次会议基本上可以排除。

答案:B

8.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题,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历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每一次大会都有较大突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显然是一大突破。

答案:D

来源:中国哲士网

教师学生家长 历高三上复习资料 备课考试教学

教育资料 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前进 文章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高三历史统一模拟考试卷
    中国近代史(上册)练习(二)A卷
    中国近代思想领域的撞击
    中国古代史综合练习
    中国古代史明清单元测试卷
    上海单科历史试卷
    三月历史月考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测试题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2
    两次世界大战对国际关系中心的影响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辽、…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明清…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夏、…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两汉…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综合练习
    高三历史复习浅谈
    绍兴县高三历史复习综述
    高三哲学总复习历史唯物主义部分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测试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测试(二)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试验)
    高三历史全国统一标准测试
    中国近代现代史练习(二)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北宋…
    中国近代历史下册(二)
    中国近代历史下册
    第一学期高三历史三校联考试卷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复习
    [历史]高三历史复习浅谈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练习题
    中国古代经济部分复习导读
    中国古代史 第一节原始社会至南北朝时…
    高三历史月考试题(统编)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统测
    高三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月考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隋唐…
    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
    上学期三星高中第二协作片高三联考历…
    高三第三次模拟检测试题历史试卷
    第一学期11月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凤凰华鑫高中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三年级第三次阶段考试历史试卷
    高三11月份月考历史试卷(世界史部分)
    高三历史第二次月考试卷
    中国近代现代史综合测试
    高三历史总复习的有效性策略
    高三历史水平检测题(必修1)
    高考经验:高三文科生复习方法指导
    高三历史总复习练习题
    高考应考指导:高三历史第二阶段复习
    高三历史复习浅谈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测试
    以考试说明为指导高三历史如何复习与…
    浅谈高三历史新课程教学与复习
    第一学期期初历史调研试卷
    高三历史复习辅导体会漫谈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史综合测试
    中国古代史第一节原始社会至南北朝时…
    高中毕业班历史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考复习指导:历史二轮复习策略与重…
    “一战”后的东西方世界
    中国古代史秦汉测试卷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测试
    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考试卷
    尤溪四中高三下学期历史试卷
    中国近代现代史选择题优化练习
    尤溪四中 高三下学期历史试卷
    高三下学期历史试卷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综合测试
    世界近代史部分整卷训练
    世界近代史练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测试题
    中国古代史(1-3章)八十题
    第二次月考历史卷
    中国古代史历史选择题精选100题(附答…
    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
    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刍议
    中国古代史先秦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考试卷
    中国古代史一单元检测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练习
    新课程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国家定稿)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测试
    历史试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测试
    上学期高三历史综合测试卷二
    第一学期调研高三历史试题
    高三历史阶段性考试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历史水平检测题(必修1)
    世界历史上几次瓜分的概况与启示
    拓宽·挖深·提高谈高三历史复习教学…
    中国古代史第六单元测试题
    高考中古史强化练习2秦汉单元(B)
    历史高考讲座
    《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册)测试题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打响新的辽沈…
    20世纪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改革与调整
    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高中毕业班摸底测试历史试卷
    上学期高三年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试卷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学期二调考试
    高三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测试题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
    高三大综合月考试题(统编)
    高中毕业班复习教学质量检测
    高三级历史第一学期阶段考试
    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高三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高三年级历史第二次月考
    高考热点(周年)问题复习提要
    高三中国古代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三大综合月考试题(试验)
    高三历史迎市调研模拟考试三
    高三历史必修1水平检测卷
    高三历史第一次调研测试卷
    上学期同步测控优化训练高三历史 春秋…
    张曙光:究竟什么是宏观调控?
    《中国古代史》期末综合测试题
    高三历史第三次月考试题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