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教育教学资料 |
|
|
|
|
|
一、考点 ①远古居民 我国早期的人类 氏族公社时期 ②夏朝的建立和灭亡 ③商朝 商朝的奴隶制 青铜器 甲骨文和历法 ④西周 武王伐纣 分封制和井田制 “国人暴动”和西周灭亡 ⑤春秋和战国 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商鞅变法 春秋战国文化. ⑥秦朝 秦的统一 建立中心集权和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末农民战争 ⑦西汉 汉朝的建立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汉武帝的大一统 西汉的经济发展 王莽改制 ⑧东汉 东汉的建立和“光武中兴” 外戚和宦官专权 ⑨秦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 秦汉与匈奴的关系 张骞、班超通西域 越族和西南少数民 族 ⑩秦汉文化 科学技术和教育 宗教、哲学和史学 文学、艺术和体育 三国两晋 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和西晋的短期统一 匈奴、鲜卑、羯 、氐、羌的内迁 东晋和十六国 南北朝 宋、齐、梁、陈的更替 江南经济的开发 北朝的更替 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周统一北方 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科学与技术 宗教与哲学 文学与艺术 二、知识点、能力点提示 1.再认、再现原始社会各阶段社会生产、生活状况;夏、商、周的兴衰灭亡;奴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2.再认、再现秦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措施,秦末农民战争的概况;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编户制度、西汉中心集权的政治巩固、汉同西域的关系、王莽改制、东汉初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原因及表现、东汉地主豪强田庄的特点,秦汉时期主要文化成就、“丝绸之路”。 3.再认、再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王朝兴衰和战争的后果以及这一时期文化方面的主要成就 。 4.分析:原始社会解体的原因;奴隶社会瓦解的原因;封建制度确立的条件。 5.分析:秦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秦所创建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心集权制度的影响;西汉强大 的主要原因。 6.分析形成军阀割据的主要原因:分散的豪强地主经济发展,豪强地主势力在镇压黄巾起义 中发展,豪强地主势力是当时封建政权的阶级基础,士族势力是割据分裂的政治基础。 7.具体分析重大战争胜败的原因,以及江南开发的原因。 8.阐释:秦汉时期,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上几度出现强大局面的因由。秦汉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9.阐释: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进步性。 10.阐释:分裂孕育着统一。 11.概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发展态势;春秋战国时期从分裂走向统一的趋势。 12.归纳历史阶段特征: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经济重心南移。 13.比较秦汉中心集权制度加强的异同。 三、知识结构 (一)原始社会 1.形成: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①元谋人、②蓝田人、③北京人。 2.发展:氏族公社时期:①母系氏族——山顶洞人和繁荣时期;繁荣时期分为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②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3.瓦解:黄帝、炎帝与部落联盟;尧、舜、禹时代;①“禅让制”。②贫富分化与阶级的产生。 (二)奴隶社会 1.形成: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①“禅让制”的破坏与“王位世袭制”的确立、夏朝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②商汤灭夏。 2.发展: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①政治:建立于公元前16世纪;盘庚迁殷于公元前14世纪;奴隶制度的发展与商朝的疆域。②经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③文化:甲骨文和历法。 3.繁荣:西周(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①政治:商纣的暴政与武王伐纣;周初实行分封制;周厉王的暴政与“国人暴动”;西周的灭亡。②经济:井田制的性质: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内容:土地、义务、产品。 4.瓦解: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①政治:大国争霸;争霸斗争:齐桓公称霸、晋楚争霸、吴越争霸。争霸斗争的影响。②经济:井田制的瓦解;生产工具的进步——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私田”的增多与井田制的破坏,“初税亩”的实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③文化:天文和历法的成就、老子和孔子的思想、文学作品《诗经》。 (三)封建制确立: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①政治:“战国七雄”;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影响。②战国经济的发展:农业——水利设施的兴建;手工业——手工业中心 ;商业——商业城市和商业活动。③文化:科学成就——天文和历法、医学、建筑;思想: “百家争鸣”,文学和艺术。 (四)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1.秦朝的统一及历史意义。 2.秦朝的统一及巩固的措施。①政治:建立专制中心集权制度。②经济文化——统一货币、 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③军事:打击匈奴和修建长城;征服越族,建立郡县。 3.秦朝的暴政和秦朝的灭亡。①秦的暴政——赋税、徭役;严刑苛法。②秦末农民战争——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刘邦、项羽领导的反秦斗争、秦朝的灭亡。 (五)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政治:①“楚汉战争”与西汉的建立。②中心集权制度的发展——“王国问题”的形成;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王国问题”的解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经济:①西汉初年的休养生息政策。②西汉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进步、经济发展与 国力的强大。 3.民族关系:①与匈奴的关系——西汉初年匈奴对北部边郡的威胁;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 ②与西域的关系——张骞出使西域;西域与内地的交流;西汉政权对西域的管辖。③与西南 各族的关系——西南设郡县。 4.对外关系:①丝绸之路开辟;②佛教的传入;③与日本的交往。 5.王莽改制(8—23年)①建立于公元8年。②王莽改制——背景: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内容:土地制度、币制、对少数民族的战争;失败。③灭亡于公元23年。 (六)东汉(25年——220年) 1.政治:①建立于公元25年;②“光武中兴”;③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④外戚宦官交替专权;⑤黄巾大起义。 2.经济:①东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3.民族关系:①与匈奴的关系——匈奴分裂;东汉政权对北匈奴的战争;②与西域的关系——班超出使西域。 4.对外关系:①与朝鲜、日本的交往;②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大秦安敦使者来中国。 (七)秦汉文化 1.科学技术:①造纸术的发明——发明、外传、影响; ②数学成就——乘法口诀、《周髀算经》、《九章算术》; ③天文地学成就; ④医学成就——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华佗的成就。 2.教育:中心到地方教育系统的初步建立。 3.宗教思想:①佛教的传入与传播、道教的兴起;②无神论思想——王充与《论衡》。 5.文学:①汉赋;②乐府诗。 6.艺术与体育。 7.秦汉文化的世界影响。 (八)三国时期(220——265年) 1.三国鼎立的形成:①官渡之战与曹操统一北方;②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基础的形成;③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三国时期各政权的发展:①曹魏——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②蜀汉——诸葛亮治蜀与西 南经济的发展;③孙吴——民族融合与江南的初步开发;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九)西晋(265——316年) 1.西晋社会的矛盾:①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②民族矛盾的尖锐——五族内迁;西晋的民族压迫。 2.西晋的灭亡。 (十)东晋与十六国 1.东晋与十六国的对峙:①东晋的统治(317——420年);②十六国的并立(316——439年)——战乱与破坏;民族融合的发展。 2.南北方之间的斗争:①祖逖的北伐;②淝水之战——前秦的统一;苻坚南征与失败; 淝水之战后的南北方形势——北方的分裂、东晋的延续。 (十一)南北朝 1.南朝(420年——589年):①政治——宋、齐、梁、陈的更替,士族制度的兴衰;②经济——江南经济的开发:条件、经济的发展。 2.北朝(439年——581年):①政治——北魏的统一、政权的更替与北周的统一;②民族融合的发展——黄河流域民族融合趋势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影响。 (十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化 1.科学与技术:①数学——祖冲之的成就;②农学——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2.文学和艺术:①文学——陶渊明的田园诗;北方民歌。②艺术——书法、绘画。 3.宗教与哲学:①佛教的盛行;②无神论的发展:范缜的《神灭论》。 【同步达纲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氏族社会始于(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原始社会发展进程知识的把握和再现重要历史结论的能力。A、B选 项所给出的我国早期原始人类处于原始人群时期,D选项是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答案是C。 2.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生活的共同点是( ) A.普遍使用打制石器 B.制造陶器 C.种植粟、水稻 D.饲养猪、水牛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原始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有关知识和归纳、比较 能力。这一时期的生产工具已普遍使用磨制石器,A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C、D选项为这两个氏族公社各自的生产情况。答案是B。 3.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考查对周初实行分封制目的的有关知识和深入熟悉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答案是D。 4.齐桓公多次召集诸侯会盟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 B.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C.协调诸侯国间的争端 D.维护小国的经济利益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一道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有关知识的把握和深入认 识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B、C、D选项是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的直接目的或具体行动,其主要目的是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答案选A。 5.《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 A.答应工商业者入仕为官 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私人所有 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也是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对商鞅变法内容及影响的有关知识的把握和阅读理解材料、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应阅读理解材料,明确 “宗室贵戚”指秦国的奴隶主贵族,之后回忆所学的知识,思考、熟悉商鞅变法诸多内容中对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地位打击最为沉重的措施是取消奴隶主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即世袭地 位。答案是D。 6.下列战国时期的城市中,既是诸侯国的都城又是冶铁中心的是( ) A.邯郸 B.大梁 C.临淄 D.宛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有关战国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知识和再识、再现重要史实及归纳能力 ,应结合教材中有关“战国七雄”形势图和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判定。答案是A。 7.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是( ) A.反对君主专制 B.要求革新 C.主要反抗秦军 D.《离骚》触怒权贵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对屈原生活时代背景及文学成就的有关知识和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理解、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各国处于政治变革的过程中,君主专制制度尚未完全形成,A选项与题干所提供的历史环境不符。C选项并非屈原被楚王流放的主要原因。D选项发生在屈原被楚王流放之后。答案是B。 8.下列战争中,战场地位位置最南的是( ) A.牧野之战 B.垓下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古代历史地理中有关军事行动区域知识的把握和再认、再现史实及 结合地理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知识迁移能力。应回忆有关选项中所提供的四次重要战争所涉 及的省份,然后结合有关地理知识进行判定。答案是B。 9.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最重要的标志是( ) A.我国早在公元前21世纪建立了奴隶制国家 B.我国有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 C.我国从商朝起就有有文字可考的信史 D.公元前3世纪我国已建立了统一的中心集权的封建国家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古代历史的把握。解答本题首先应明确我国是最早建立奴隶制国家 之一,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的一大进步,然后再作出判定。答案是A。 10.中心政府管辖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天山南北地区最早的行政、军事机构是( ) A.黑水都督府 B.西域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安西都护府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西汉时期中心政府对边疆地区管辖的知识和再认、再现重要史实的能 力。首先应明确题干中所提供的地理区域即西汉时所称的“西域”,再回忆有关知识得出答案。答案是B。 11.以下对曹操统一北方后到赤壁之战时政治格局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刘备占领四川地区 B.孙氏兄弟建立在江东的统治 C.袁绍割据河北地区 D.曹操的势力未能达到长江流域。 分析与答案: 本题考查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政治形势的把握,涉及再认、再现重要史实和历史阶段 特征,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应注重题目所提供的时间限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判定。答案是B。 12.从东汉末到东晋的三大闻名战争的相似之处是( )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了北方政权 B.都使战败一方的政权迅速瓦解 C.都起到了保护南方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的作用 D.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演变有决定性的作用 分析与答案: 本题涉及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淝水之战知识的把握,考查再认、再现重要史实,概括比较 问题的能力。答案是D。 13.西周与商朝相比,在政治方面的主要不同之处是( ) A.实行王位世袭制 B.压迫奴隶和平民 C.实行分封制 D.强化奴隶制国家机构 分析与答案:本题考查对西周与商朝政治特点的把握,归纳再现两个朝代的政治策略,进行比较作答。答案是C。 1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兴盛的非凡原因是( ) A.中国境外宗教的传入 B.统治者要借宗教麻痹人民 C.人民的生活动荡不安 D.统治者要追求长生不死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程度型选择题,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宗教兴盛的背景,考查再认、再现历史结论和阶段特征;综合分析问题熟悉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A、B、D选项表达的是三两晋南北朝时期宗教兴盛的间接原因或一般性原因,与题意不符。这一时期宗教兴盛的非凡表现是宗教在民间各社会阶层得到广泛传播,这一现象应与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战乱频繁、百姓生活动荡、需要精神寄托去进行分析。答案是C。 15.以下各项,不符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文化发展特点的是( ) A.汉族文化对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产生重要的影响 B.佛教对思想文化和艺术具有突出的影响 C.北方少数民族的生产经验得到了系统的总结 D.北方各少数民族先后创制了本民族的文字 分析与答案:本题涉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古代文化的发展特点,考查再认、再现重要史实和阶段特征,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可结合所学知识用排除法解题。答案是D。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 《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惑也。”(惑,指迷失方向) 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 阴晦观指南针。” 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材料四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 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回答: ①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司南和指南针在哪些方面发挥了它的辨别方向的功 能? ②应如何理解材料三的内容? ③材料四中鲁迅揭露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④指南针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 分析与答案:本题涉及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及其影响的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解答需要开放性的思维,应摆脱教材知识的限制,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信息,进行概括、分析。第①问应借助材料一所提供的出处确定时间,并提取各段材料中有关司南和指南针用途的信息,进行概括。第②③问要求对材料内容进行理解和概括,第④问需要结合西欧和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状况,思考导致指南针不同用途的原因,并进一步按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答案如下: ①战国。生产(或采玉)、导航、迷信活动(或看风水)。 ②马克思指出了中国的三大发明传到欧洲后,在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中起了 促进作用。 ③旧中国的愚昧落后,中国古代先进科技未能充分发挥其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或古代先进 科技的沦丧)。 ④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 17.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楚越之地(即江南一带),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 (商人)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卷129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人民)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南之极盛也。……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376—396年)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战乱),区域之内,晏如也。……自此以至大明(457—465年)之季,年逾六纪,民户繁育,……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膄土地,亩值一金,……鱼盐桑梓之利,充仞(运输)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54 材料三 [大明二年(458年)]二月丙子,诏曰:“政道未著,俗弊尚深,豪侈兼并,贫弱 困窘,存阙衣裳(活着时没有衣裳),没无敛木彗(死后没有棺材),朕甚伤之。” 摘自《宋书》卷6 回答: ①依据有关材料分析汉代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 ②东晋和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状况有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和有关材料分析变化的原因。 ③江南经济的变化对劳动人民的影响如何? 分析与答案:本题涉及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知识,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充分提取有效信息、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概括归纳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第①问应对材料一中提供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概括。第②问需要结合材料一中的结论与材料二中相对应的信息 进行比较、概括,结合所学的知识和材料中有关经济状况原因的信息综合分析概括。第③问需要利用材料三的内容进行分析。答案如下: ①人口稀少,耕作方式落后;阶级分化不明显;商业贸易的发展程度极低。 ②土地得到广泛的开垦;阶级分化严重;商业贸易发展起来了。大量的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技术和劳动力。政府的赋税徭役较轻;战乱较少,社会秩序较安定。 ③因为土地兼并严重,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更加恶劣。 (三)问答题 18.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 “(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带材料的评析型问答题,考查对战国时期墨家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思想主张等知识的把握,阅读理解材料,概括历史现象和将历史现象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分析、评价及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阅读理解题目所提供的材 料,理解其核心内容是针对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状况而提出的主张。根据这一思路回忆、联系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核心。其次应结合墨子所处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去思考其思想产生的根源,并结合当时历史的发展趋势去评价墨子的思想主张。答案如下: 这些言论的思想核心是:“兼爱”,“非攻”。 墨子生活在战国初期。当时,社会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封建经济初步形成,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小生产者的队伍不断扩大。他们深受剥削和压迫,要求摆脱贫困,渴望温饱富裕。同时,各诸侯国为掠夺土地和人口混战不已,生灵涂炭,生产破坏。广大小生产者厌恶战乱,渴望安定。 墨子要求人们相亲相爱,互助互利,和睦安定,共同富裕是符合人民利益的。他反对掠夺战争,谴责战争对生产的破坏,这也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墨子提出“兼爱”,“非攻”,企求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发展生产,有利于社会进步,顺应了历史的潮流。墨子的这些言论,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值得弘扬的。 19.司马光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者无几矣”,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面而免于亡秦之 祸。”指出汉武帝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与秦始皇类似之处。比较秦皇、汉武的这些类似之处,说明为什么会导致秦亡汉兴的不同结果。 分析与答案:本题是带材料的比较型问题,考查对秦始皇和汉武帝主要活动的把握和阅读理 解材料,再认、再现重要史实,归纳、概括、比较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首先应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核心意思:汉武帝的活动与秦始皇的过失有很多相似之处,但结果却大相径庭。根据这一观点,按照题目中所要求的角度回忆二者在军事行动、役使百姓和加强思想控制三方面的有关史实,然后按题目要求对这些相似之处进行概括、比较,再结合这些相似之处对秦、汉两朝产生的不同影响,以此说明二者所造成的“秦亡汉兴”这种不同结果的原因。 答案如下: 汉武帝用大军北击匈奴,征发大量农民服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类似。秦始皇不顾当时的国力,用几十万大军攻打匈奴,未能完全解除匈奴的威胁。以后又征发大批农民修筑长城,戍守边疆,苦役百姓,民不堪命。这是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西汉建立后,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国力强大,因此汉武帝得以彻底击败匈奴,使北部边郡得到安定,有利于生产发展。秦始皇为个人享乐,征发农民修建宫室、营造陵墓,使大批的农民离开土地, 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武帝征发农民服役,主要是用以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其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均与秦始皇的滥用民力不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虽然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但前者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光大了儒学,而后者则产生了钳制思想、摧残文化的恶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