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同步检测(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变革和文化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 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技术的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力迅速发展。据此回答1~8题。
1.下图为春秋时期铸造的牛尊,许多历史学家以它来证实春秋时期我国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在观察此器时,必然要把注重力集中在()
A.牛尊的制作材料上 B.牛尊的腿上
C.牛尊的鼻子上 D.牛尊的背部
解析此题考查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牛尊的鼻子上有鼻环,这说明人们对牛的驾驭及使用,背上驮有东西,结合教材叙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牛犁耕并逐渐推广……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判定正确答案应为C项。
答案C
2.春秋时期,齐国实行了“相地而衰征”的新税制,其主要目的是()
A.促使耕地转向私有
B.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C.减轻农民负担
D.确立封建制度
解析古代史上,统治者进行赋税改革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二是减轻农民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春秋时期新税制实施主要是为了第一个目的,即B项。
答案B
3.春秋后期,鲁国实行“初税亩”和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结果有()
①增加了国家收入 ②承认了土地私有 ③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化 ④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考查“初税亩”和“相地而衰征”的作用。作为赋税制度,①符合题意,按实有土地或土质好坏征税,在实行井田制的奴隶社会起了②④的作用,而②从理论上讲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证实③正确。
答案A
4.2005年10月2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年度“全国百强县”。我国最早建立县制是在()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最早的县制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推行的,是在战国时期,注重秦朝不同于秦国。
答案B
5.商鞅变法时,制作“标准器”的目的是()
A.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B.加强中心集权
C.废除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
D.为秦统一六国做预备
答案B
6.与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莲鹤方壶有关的技术是 ……()
A.金银错技术
B.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C.夹纻技术
D.制漆艺术
解析解答此题的要害是明确莲鹤方壶属哪一手工部门。它属青铜铸造业,与A项有关。
答案A
7.据《史记》记载:“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这是称誉()
A.春秋战国时期纺织业的发达
B.齐都临淄的繁华
C.战国时期商业和交通的发展
D.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解析此引文来自教材,形容的是齐都临淄的繁华。
答案B
8.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共计人口约450万;到战国后期,达到2000万。250年间,人口增加近4倍。造成人口迅速增长的因素不包括()
A.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增加
B.封建农民劳动积极性比奴隶高
C.各国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D.战争的需要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大国兼并小国,本该人口减少,却为什么增多了呢?这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应用有关,也与生产关系改变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有关,还与各国统治者为在争霸中获胜重视生产有关,唯与战争无关。
答案D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至今仍有重大影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缔造起了重大作用。据此回答9~14题。
9.孔子以爱人之心协调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民贵君轻”
D.“兼爱”“非攻”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A项在于维护奴隶制统治秩序,B项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C项侧重于重视人民的力量来维护统治,D项是墨家的主张。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0.孔子“仁”的思想在先秦时的进步意义主要是()
A.满足农民阶级反抗封建统治的需要
B.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C.抑制统治者的暴政
D.有利于结束诸侯争霸的局面
解析孔子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在阶级社会,实则要求统治阶级减少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故C项最合题意。
答案C
11.我们现在要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要查阅()
A.《春秋》 B.《尚书》
C.《论语》 D.《道德经》
解析解答此题的要害是了解四部著作的中心主题。《春秋》是孔子编定的鲁国的历史;《尚书》是一部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著作;《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后人整理记录的孔子的言论,最能体现孔子的观点主张;《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故选C项。
答案C
12.孔子教育思想中客观上与其维护的统治秩序自相矛盾的是()
A.“有教无类”
B.知之为知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因材施教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孔子在政治上主张维护周“礼”,“贵贱有序”,即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这与其“有教无类”的思想相矛盾。
答案A
13.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续和发展,主要表现在()
①把孔子的“仁”具体化 ②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的关系 ③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 ④主张“尚贤”“非攻”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
解析孔子的“仁”是一种道德规范,孟子的“仁政”是一种政治学说,它把“仁”具体化了;孟子在“仁政”中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和“暴民”等,故A项正确。④是墨家学派的主张。
答案A
14.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闻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由此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解析题干的叙述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中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只答应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如颜渊等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答案D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在天文、医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有的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据此回答15~18题。
15.从脉象中诊断病情是中医传统的诊病法,用的是下列哪一诊法()
A.望 B.闻
C.问 D.切
解析要害是了解四诊法的含义。望指看气色,闻指听声音,问指询问病情,切指从脉象中诊出病情。
答案D
16.古代汲水工具桔槔运用了杠杆原理,这种原理最有可能记载于下列哪一书中()
A.《诗经》 B.《墨经》
C.《道德经》 D.《春秋》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墨经》是《墨子》内容的一部分,里面有大量物理学知识,其中就包括杠杆原理。
答案B
17.公元前613年,“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该记录记载于 …()
A.《春秋》 B.《诗经》
C.《墨经》 D.《道德经》
答案A
18.下列成就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
①世界上最早的关于哈雷彗星的记录 ②历法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③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 ④能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首先需要准确把握教材知识,其次注重学习记忆方法。
答案D
19.“深思高举雪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最有可能是说()
A.孔子 B.老子
C.韩非子 D.屈原
答案D
20.下列内容与道家学派有直接关系的是()
A.《诗经》 B.《离骚》
C.《秋水》 D.《五蠹》
解析考查对基础史实的灵活运用。《秋水》是庄子的作品,而庄子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答案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商鞅到秦国时,通过秦孝公的亲信景监见到了孝公。开始两次,商鞅向孝公讲述学尧舜等帝王之道,孝公听得直打瞌睡。商鞅走后,孝公对景监生气地说:“你的客人大言迂腐,怎能用他呢?”景监责备商鞅,商鞅要求再见孝公。这一次商鞅向孝公讲了称霸之道。孝公听了很满足,又要求见商鞅。孝公对商鞅讲述的富国强兵之道听得津津有味,不自觉地移动双膝凑近商鞅,一连谈了几天都不厌烦。
请回答:
(1)秦孝公为什么对尧舜的帝王之道不感爱好,而对称霸之道感爱好呢?
(2)商鞅给秦孝公提了些什么建议?你能简要说说吗?
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但比较灵活。第(1)问实则考查战国时的背景,需要什么政治理论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第(2)问侧重于记忆。
参考答案(1)战国时期兼并战争频繁,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在战争中以图自保,避免被他国兼并,都致力于增强经济军事实力的改革变法;秦国偏处西隅,实力较弱,秦孝公雄心勃勃,发愤图强;帝王之道主要是道德感化,不利于迅速富强,而霸王之道强调严刑峻法,有利于迅速富强。
(2)实行连坐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按功受爵,无军功不再受爵;“燔诗书而明法令”;统一秦国的度量衡;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的学生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一书载:“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孟子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然而舜有天下也,孰与之?曰天与之。”
材料二: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大,域(意宇)中有四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材料三: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请回答:
(1)下列观点不符合儒家学派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得乎立民而为天子”
C.“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D.“法不阿贵”
(2)材料一、二、三所说的“天”各指什么?
(3)材料一、二、三的哲学观点是什么?
(4)荀子除了材料三的观点外,还有什么与“天”有关的观点?
解析该题旨在考查依据材料和哲学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问考查古文功底,读懂后再与教材中的内容对照,D项是法家思想的体现,可用排除法。第(2)问与第(1)问的考查功能相同,读懂材料并分析即可。第(3)问虽体现政史结合,但较简单。第(4)问侧重于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
参考答案(1)D
(2)材料一中的“天”是一切的最高主宰,某种神秘力量;材料二中的“天”不是一切的最高主宰,而是比地大,同地一样的物质的天;材料三中的“天”是指自然界。
(3)材料一、二的观点是客观唯心主义,材料三的观点是朴素的唯物主义。
(4)制天命而用之,即人们能够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