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辅导体会漫谈
拜泉一中 冯 莉
二十一世纪的高考,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如何应对高考新形势下的命题趋势与要求,提高复习效率,已成为高三复习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寻求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有效性和创造性,我从实践中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一、分析高考形势
1 、考题更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化和专题化
2 、注重对考生阅读材料、解图、提取有效信息和准确、简练表达等能力的考查。
二、学习对策
1 、注重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能力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高考中纯记忆型试题,无疑是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即使是能力型试题,也要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因此,高考历史复习必须遵循基础性原则,要使学生能准确再认,再现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为此必须教给学生记忆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对知识内容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条理化的习惯。
2 、形成系统:使学生按教材的知识体系,从整体上牢固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结构的内容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是历史课教学中系统性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历史知识中的同一类知识点、中外历史上同一时期或同一类知识点仍是分散的知识点,因此,还必须通过归类复习,使学生把握同类历史知识的相互联系,这是系统性原则的又一个重要方面。对同类知识点进行必要的归纳、总结、条理化,使学生牢固把握同类知识,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3 、精讲精练,讲练结合。精讲就是教师讲课要突出重点、难点,突出学法的指导;精练就是教师要精选练习题目,使题目针对易错易混的知识点,针对某一种答题方法与技巧,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同时练习要做到适度、适量。从而使讲与练真正起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提高能力的作用。练习除必须具有针对性外,在复习的不同阶段应具有不同的梯度。在基础复习阶段,练习题的难度要低一些,因为这一阶段练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知识。在归类复习阶段,练习题难度要大一些,但总的难度应低于高考试卷的总难度,要以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高考前的一个多月时间,复习的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和模拟训练,练习题的难度要贴近高考,要按高考的能力要求及评卷要求进行命题、评卷、讲卷。
4 、史实、史论、史法相结合。史实、史论、史法知识是高中历史知识结构中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对这三个方面知识的认知和掌握程度,反映出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史实知识包括对客观历史的具体、生动、直观的描述和对客观历史的内在联系与原因、特点、作用、影响的概括等。史论知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概念,范畴和观点,原理,原则等。史法知识是学习和掌握历史的具体方法,它包括如何正确地掌握历史概念,判断,推理的知识和归纳,概括,分析,比较史实知识的思考方式。史实知识是基础部分,是历史知识体系的血肉,而史论知识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灵魂,使学生在把握史实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史学理论去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是历史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基本的史学理论知识在政治课上大都学过了,如何更好地把学生在政治课上所学的知识渗透到历史学科中,使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使之转化为学科能力要求,是历史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教师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在复习过程中,自觉地运用史论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史实知识,解决历史问题。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史法知识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工具,是历史知识体系的心脏和血脉。学生只有掌握并能灵活运用史法知识,他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才是完整的、有机的知识系统。
5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历史学习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围绕的一个中心目的是必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能力。其有效途径就是在教学中贯彻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原则。教师的导与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的两个方面。教师的导不仅是指在教师的生动深刻的讲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的思辩,使学生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即“导之以法”。课堂教学中的讲解过程中的“导”和“导之以法”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重在通过教师的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后者重在通过训练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就是把掌握历史知识和应用历史知识的钥匙交给了学生,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读书的方法、记忆的方法、思维的方法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历史问题的方法。教师“导”的上述两个不同层次,均贯穿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其主要方法与途径:一是把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同学生的练习结合起来;二是把教师的引导与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结合起来;三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是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发挥的前提条件,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关键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就历史学科而言,学生的良好习惯有:认真阅读,理解和记忆教材知识内容的方法和习惯;总结、归纳知识内容,使之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的方法和习惯;结合相关学科知识,理解知识内容的方法和习惯;按要求独立地、规范化地完成作业、练习、测试题的习惯;质疑、辩难、讨论的习惯等。
三、课堂教学程序的尝试
1 、启发与预习: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有目的的去预习。预习实际上是学生在课前的一个自学过程,经过预习,学生对老师今天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以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
2 、科学设疑。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提出科学的,适当的问题,面向多数,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后教师总结,指出学生的成绩和不足,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应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 、讲授与巩固,重视学生,并非忽略教师,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特别是引导学生用正确的唯物史观来分析历史问题。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既要复习本节内容,又要布置下一节课的预习。
四、高三复习策略
1 、原则
要永远给学生一个“难度”
要不断使学生“知新”
要逐步培养学生的理论
2 、主要方法: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要结合知识结构进行复习,使学生在记忆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较深刻地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历史现象与本质及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时代特征而形成一种大历史观。结构复习也便于历史理论的阐释,因为知识结构整体的把握恰恰是众多的具体历史史实与一般抽象历史理论之间的最佳连结点,是帮助学生上升到理论知识的重要台阶。同时,第一轮复习使学生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形成历史感,从而在知识的记忆基础上学会知识的运用。
第二轮复习要结合理论理论专题进行,就是要以理论为中心展开复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一步就是强化教学,将唯物史观的基本知识完整而又有针对性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而尽量减少唯心史观的错误干扰,做到理论心中有数。第二步才是打破教材体系围绕理论的专题复习。培养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过程中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国际关系、军事等社会形态各自的发展变化及其相互关系,国内国际矛盾、阶级、民族矛盾的发展变化及其辩证关系,使学生真正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并初步形成抽象的辨证思维能力。这种复习课要摆脱过去那种只是将课本知识分门别类的综合罗列的方式,而应该变消极为积极,要有力地将理论与知识相结合,用理论统筹知识,用知识表述理论,把理论的把握作为第二轮复习的重心而不是形式的运用。
第三轮复习要结合心理训练进行复习。这一轮复习是高考逼近前的应试复习,以往的重心是回读教材和查漏补缺完善巩固知识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训练。如果一个人心理素质不佳,那么在重大场合中就会心理失衡造成行为效果脱离其真实水平,反映在高考中就是不少考生临场发挥失常。查漏补缺对于高考固然重要,而心理素质良好使其正常发挥甚至超水平则更为重要。因此第三轮复习在回读教材查漏补缺的同时要加强应试训练,也就是训练学生的平常心,这种训练贵在平时,但在高考前要特别加强。体现在具体教学上是辅导学生自学答疑解惑的同时展开适当的针对性训练,如针对马虎,片面,错题等展开专题训练,尽量把学生在高考中因心理素质不稳而造成的失误有针对性的先期解决,与之同时还需与平时情绪不稳定的学生进行谈话,调整他们的心理状态,舒缓他们的心理压力,应特别注意的是考前不要搞题海战术以免使学生晕头转向,出题训练的难度不要加深以免使学生心慌意乱,丧失信心。要做的最好是粗线条地将知识结构与理论相结合形成一种全局观念,让学生在高考前心中因有一个全局的把握而增强信心与明智,从而造成心理稳定。
随着高考改革的深入,怎样做到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与综合考试改革的要求,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总结,多学习,以利于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