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历史学科的高考,依托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突出创新的特点,试题能反映或折射社会现实的需要,且不回避热点问题。但我认为在历史复习中必须注意这一样几方面的问题:
一、紧扣历史复习中的三个环节“基础知识、学科能力、应试能力”
首先,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任何时候都是历史复习的第一要务。 历史学科《考试说明》强调的能力要求,第一条就是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用一句通俗的话就是考察是否记全、记牢、记准了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历史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虽然一再强调考察能力,而准确记忆性的基础知识的分数比重仍是相当可观,特别是第Ⅰ卷。我们知道,高考中简释题、问答题、材料分析题都是运用已知的知识解决未知问题的综合性较强的题型,但我们仍很难清楚划分基础知识所占的比重有多少,能力分数有几多,不掌握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再有能力也只能是望题兴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是人所皆知的至理名言。在日益重视能力训练、突出能力考察的今天,强调历史基础知识的教学,防止矫枉过正,无疑是当前历史复习中特别值得认真反思的重要问题。
其次,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辩过程中,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它不可能在简单的历史背诵中获得,只能在全面、系统、牢固、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学问思辩过程中逐步提高。全面就是对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点,全面掌握,不在所谓“重点”、“难点”的掩盖下,淡化“冷点”、“次点”,造成知识的盲点或糊涂点。系统就是历史知识在历史理论的“串通”下纵横一体,牢固就是对考点内容的记忆程度,准确就是对考点内容的准确性,不能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要在掌握知识中提高能力,在提高能力中进一步掌握知识。
再次,加大勤学苦练的力度,在经典题型的解答中巩固历史基础知识,培养历史学科能力,提高应试能力。应该指出的是加大勤学苦练的力度并不等于题海战术。题海战术是缺乏选择性,不管题目优劣,效果好坏,一味地以练代学,以练代思,以数量代质量,这无疑是疲劳战术,也不会有什么效果。我们讲的勤学苦练,是在培养学生增加知识再现频率以加深记忆外,更侧重于历史理解,更着眼于知识运用和分析、综合、表述能力的提高。教师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把“厚”书读“薄”,即依照复习教学的进度,逐章逐节浓缩课本。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阅读、分析、概括、综合的过程,只要这样,才能梳理历史知识,强化历史记忆,掌握历史概念,建立完整的、科学的历史知识结构。在审题方面,要培养学生审清题意抓住题眼,掌握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整理答题思路和文字表述的高考应试能力,要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做,更重要的是在于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让学生做到每做一题都要有所收获,以达到聚沙成塔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