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现代化发展道路上的改革与调整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着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一次在20年代初的苏俄,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美国总统罗斯福实行的新政;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它们体现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合作共存与竞争斗争的历史过程,反映了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多样性与统一性、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历史趋势。
●难点磁场
1.(★★★★★)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1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2 (新政)所谓“新”,指的是(美国)抛弃了自1776年以来所确定的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和通过资本主义经济本身自我调节的基本原则,实现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和调节。
——引自《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3 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4 粮食税自然是意味着农民在纳税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余粮的自由也就自然意味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在一个遭受极度破坏和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与调节的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有益,而且必要,因为它能马上促进农业的高涨。
——引自《列宁选集》卷四
材料5 邓小平在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的谈话中讲:中国的主体,十亿人口的地区坚定不移地实行社会主义……在这个前提下,可以容许在自己的身边、在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
——引自《邓小平文选》
回答:
(1)依据材料1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并说明其目的。
(2)结合材料2理解新政实质。
(3)材料3中列宁的初衷与现实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4)材料1和材料4相比,在农业政策上它们之间有何异同?
(5)通过上述材料,你能得到什么熟悉?
2.(★★★★★)在世界历史上,三位杰出领导人的重大举措: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在三个大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成效显著。据此请回答:
(1)这三大举措出台的背景怎样?相同点是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结果或影响如何?
(3)据此谈谈你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熟悉。
●案例探究
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农业方面的共同点是
A.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农产品的权利
B.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国家后的剩余农产品
C.禁止农产品自由贸易
D.在农村推广合作制
命题意图: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再认、再现历史现象和理解的能力及对历史事件的比较、评价能力。
知识依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错解分析:解答该题的错误主要在于对两种经济政策的联系上缺乏正确的熟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都是教学的重点,一般都要从熟悉上比较它们的区别。但往往因此而完全忽略了它们的共同之处,似乎它们之间是完全割裂的,没有一点联系。其实,一个政府政策的连续性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也是判定其性质所依据的一个方面。
解题方法与技巧:解答本题的要害是如何理解A项。作为国家的政策,粮食税的主体性非常明确:即农民必须先向国家完税后,才能自由支配剩余的农副产品。这启示我们:不仅要注重顺向思维,也要有逆向思维;要活跃思维,不要束缚思维。
答案:A
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据此回答2~3题。
2.(★★★★)其经济政策的重要内容有
A.提高储蓄利率,吸纳民间资金
B.限制进口,实行进口替代工业政策
C.实行计划经济
D.扩大内需,刺激生产
3.(★★★★★)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中与罗斯福新政基本内容相同的是
A.推行国有化
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治理
C.制定经济计划
D.加大科技投入
命题意图:本组题是一道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和政治经济学的题目。要求学生明确分析、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本质,同时运用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的经济政策的本质,从中找出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熟悉。本组题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综合性的特征,为考查考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知识依托:罗斯福经济政策的内容、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
错解分析:第2题较典型的错误是选择了C项“实行计划经济”,其原因在于考生并未清楚地熟悉罗斯福新政与计划经济的区别。第3题错选较多的是选C项,原因在于考生对现代和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宏观经济政策缺乏线索归纳及政治经济学知识的把握与运用能力较差。
解题方法与技巧:第2题的解答要害在于对教材内涵的挖掘和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联系,以及对重大经济政策的理解分析。因为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为了克服危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而作出的自我调整,它摒弃了传统的自由主义政策,代之以国家干涉经济的政策;计划经济指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按照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的要求,由国家按计划统一治理的国民经济,它与罗斯福新政中实施的国家干预经济政策有本质的不同。只有明确了上述分析,才能有效地作出选择。
第3题的解答要害是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作比较,概括分析其共性特征,然后作出判定。
答案:2.D 3.B
●锦囊妙计
1.坚持“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改革一定要适合国情”的观点,评价和熟悉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时要和当时的历史条件相联系。
2.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和联系发展的观点,多角度、多层面地熟悉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资本主义经济改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3.分析现、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改革的历史地位,注重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史为鉴,增强我们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现实社会的认同度、参与度。
4.改革作为统治者自身的主动调整,以一种较为平缓渐进的方式进行。决定改革成败的因素通常有:①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发展规律;②改革势力与反改革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政治地位的高低强弱;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等。
5.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的理论分析评价现当代资本主义改革时,要弄清其性质和作用,坚持历史地、具体地看问题。
6.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计划和市场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歼灭难点练习
一、选择题
20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现代化道路上进行了三次大的探索: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回答1~8题。
1.(★★★★)新经济政策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A.国家控制一切经济命脉
B.无产阶级把握国家政权
C.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生产
D.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A.扩大了无产阶级专政的范围
B.认为资本主义制度很快就会灭亡
C.忽视了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D.帝国主义对苏俄的经济封锁所致
3.(★★★★★)苏俄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与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比,类似之处是
A.采取赎买政策
B.取消自由贸易
C.积极改造资本主义
D.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4.(★★★★★)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并遵守公平经营章程,这实质上是
A.限制工业企业进行自由竞争
B.由国家干预经济
C.工业企业按国家计划进行生产
D.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
5.(★★★★★)以下有关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中,不正确的是
A.使美国经济开始恢复
B.从根本上遏制了经济危机
C.使美国社会趋于稳定
D.使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提高
6.(★★★★★)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这两种看法的共同缺陷是
①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②没有看到政策仅在一定限度内调整③只看现象,不看本质④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④
7.(★★★★★)苏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二战后初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三者相似之处表现在
A.采用多种形式的国有化政策
B.采用国家政权力量直接干涉经济
C.集中全国财力物力发展经济
D.尽力保持自由企业制度
8.(★★★★★)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转移工作重心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
D.完善社会制度
二、非选择题
9.(★★★★★)罗斯福实施新政后,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向富人敲竹杠”,是天天吃“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甚至高喊“这个方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前任总统胡佛在《国家工业复兴法》通过以来,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也感慨说:“这简直是法西斯。”罗斯福却说:“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当这个私人利润和自由企业的制度面临到毁灭边缘的时候,是这个政府拯救了它。”根据材料并联系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中前后观点有哪些不同?
(2)概括分析上述观点不同的主要原因。
(3)结合本题谈谈你的熟悉。
参考答案
[难点磁场]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处理历史材料、提炼有效信息、归纳概括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的要害是读懂理解材料的含义,并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说明和论证。第一问主要结合材料归纳,目的要联系新政背景进行说明;第二问从材料中提炼概括;第三问联系教材内容进行论证;第四问比较两则材料并结合两国的国情进行作答;第五问注重从实践的角度和生产力发展的标准方面进行说明。
答案:(1)强制农民减少耕地、牲畜,提高农产品价格,国家补贴遵守减缩任务的农户,限定一定范围的农产品生产,重税惩罚超产产品。目的在于使生产消费趋于平衡,维护垄断资产阶级利益。
(2)新政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
(3)列宁的初衷是以上层建筑的力量来改造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中的分配和生产问题,忽视了当时落后的生产力状况和本身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经济困难、农民不满、富农叛乱等现实表明必须实行新的政策以解决矛盾。
(4)都主张国家对农业生产和分配进行干预和调节,以调动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它们在历史条件、目的、具体措施和结果方面迥然不同。
(5)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通过在一定限度内恢复资本主义、发展国民经济是积极的,符合实际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干预方式甚至采取一些貌似过激的措施遏制危机,避免走上法西斯道路,也是值得称道的。这说明了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经济模式,发展经济,加快发展需要改革。
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概括历史事件、特点、分析比较历史事件的能力。解题要依据中外历史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分析总结规律性熟悉。第一问依据教材简明列出;第二问抓住要害点分别阐述;第三问综合推论,得出熟悉。
答案:(1)背景: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不适合形势,国内经济、政治危机加剧,列宁实施了新经济政策;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美国,为了克服危机,罗斯福上台实施新政;“文革”以来长期“左”倾错误的发展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困难,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共同点: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开始实施的。
(2)特点:俄国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美国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干预经济。中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结果: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迅速恢复并发展,但不久被斯大林公布停止。罗斯福新政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巩固了资产阶级共和民主制度,为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了先河。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累累硕果。综合国力稳步上升,并全面向现代化社会迈进。
(3)熟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歼灭难点练习]
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忆、再现历史事实和比较分析的能力。解题的要害是理解新经济政策的“新”的含义,对于B、D比较轻易排除,对于A项和C项主要应从内容方面把两种经济政策作比较。由于两种经济政策对工业非凡是对中小工商业的规定不同,所以“新”的表现经过比较可以作出判定。
答案:C
2.解析: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和史论结合的能力。解题用排除法,A项属上层建筑范畴,D项为外因,较易排除。B项说法错误。
答案:C
3.解析:本题从中外历史结合的角度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解题时主要把新经济政策和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作比较,分析其中的共性,然后作出判定。
答案:D
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事件的能力和熟悉历史现象本质的能力。解题应从题干与选项的联系方面作分析。D项与C项与题干的联系并不能反映实质,可以直接排除。A、B两项,A只是现象,B才反映实质。
答案:B
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罗斯福新政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恢复发展经济、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改善人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都有积极意义;但新政作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不可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因此也就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经济危机。
答案:B
6.解析:本题属材料式组合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历史材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能力。解题的要害是结合历史理论和政治学常识并运用辩证的方法逐个分析组合项。由于①②③④均属于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方法,这就要联系题干所示的观点与具体的史实进行分析,然后再作出判定。
答案:A
7.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比较历史事件共性的能力。题中所示的三项政策无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实行的,都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要求,其共同点都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这从实践上证实是积极的、有效的。
答案:B
8.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概念本质的能力。解题的要害在于对邓小平“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基本内涵的理解。从正面看,改革开放就是要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因素,解放生产力,是一场社会经济领域的革命。
答案:A
9.解析:本题属材料式分析论证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能力,概括综合能力及史论结合能力。解答第一问要在分析议员、报纸、胡佛与罗斯福的言论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归纳出其中的不同点;第二问要结合罗斯福新政的具体措施加以阐述论证,说明新政为什么遭到反对;第三问要坚持生产力和实践的标准,实事求是的分析评价新政的历史作用与地位;第四问要具体结合两类观点说明其差异的本质及其所反映的阶级利益。
答案:(1)报纸、议员、胡佛的言论从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出发,指责罗斯福新政一些触犯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做法;罗斯福则认为他尽量避免国有化的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拯救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根本上仍是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2)1933年罗斯福公布实施新政,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对银行、农业、工业分别进行了调整。在银行、农业等方面的调整,有国家政府的经济保障。在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中,1933年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了各行业的工业企业必须遵守的规章,并保障工人有权组织起来,通过自选代表与雇主谈判,签订“集体合同”,规定了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兴办公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这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一定程度上触及了垄断资产阶级的某些局部利益,因此遭到急功近利的资产阶级各方面的批评。
(3)资产阶级在如何发展资本主义上存在分歧,在调整经济危机的方式上也存在矛盾,这是资产阶级不同政党主张上的差异,在本质上并无根本冲突。新政调整了垄断资产阶级同人民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资产阶级的长远和整体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