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国内近十年来关于“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发现它们绝大多数是以个人经验谈的方式出现;真正的理论研究很少,仅有的一篇实证研究也有不少问题。因此建议目前在加深对“学生中心”教学思想了解的同时,扎实学习研究方法,加强系统的实证研究,检验外语条件下“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可行性和影响因素。 关键词:“学生中心”教学思想;调查和分析;实证研究
1. 0 引言
国外关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发轫于上世纪70 年代,盛行于80 年代。(Strevens ,1983 ;Nunan ,1988) 在国内,这种思想于90 年代被引进并且引发一些研究。但是有关这些研究的进展、成果质量以及不足之处等问题都还没有得到充分注意,所以我们以从1993 至2004 年的时间维度,以发表在国内主要专业外语学术刊物上的16 篇论文或研究报告为标准① ,探察国内关于“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研究的成果质量问题。
2. 0“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在国内的研究状况
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关于学生中心的研究可以分为思辨型、介绍型、实证型和理论性等方面(桂诗春、宁春岩,1997) ,思辨型的有13 篇研究,其中谈教学体会的有2 篇。张明秀(2000) 通过导入、课文讲解和语言练习等教学步骤谈了关于《新编英语教程》第5、6 册的教学感受,并认为应该转变教师的角色,从主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提供方便者,这样有利于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提高。胡应辉(2002) 则介绍教授《新编大学英语》1 - 4 册的教学体会,以经验证明在外语条件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成功的、可行的。在思辨型的研究中有11 篇是结合了相关理论或纯个人直觉的经验谈。这其中绝大多数(8 篇) 都支持进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檀东星,1999 ;王惠昭,2001 ;牛瑞英,1998 ;郭翠,1994 ;贾砚萍、王小锦,2000 ;赵堪培, 2000 ; 谢洪、刘海量, 2003 ; 曲文婕,2004) ,他们都谈传统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限制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交际能力,并主张应该下大力气转变教学观念,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路子。还有3 篇文章则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出疑问,隋铭才(1998) 指出,国外大多数的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试验效果没有预期理想,而且这些实验都分小班型的,甚至还有一个研究者对一个学生的实验,因此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只是一个理想的神话,不适合于我国大班型的教学;另外,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程度问题,并不是任何水平的学习者都适合于以学生为中心,在低水平的学生中实施教学,教师介入是必要的。曹光久(1994) 则指出教与学是两个同等重要的环节,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无异于学生的自学,而自学与有指导学习的效果孰好孰差不言自明。马壮寰(2003) 也指出不分辨课型差异和教学性质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值得提倡。
在介绍型的研究方面,只有1 篇关于教材方面的介绍。周欣(1998) 通过分析《新编英语教程》第五、六册,认为该教材课文的覆盖面广,主副课文安排合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提高阅读技能,语言练习的编写系统,是一部“以学生为中心”的好教材。在实证型的探索方面也只有1 篇实验性的研究。应惠兰、何莲珍、周颂波(1998) 通过实验研究的方式对比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效果的差异,结果发现实验班学生在语言水平和对教师教学的认同上都强于控制班,证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在外语条件下是可行的。理论性的文章也只有1 篇, 黄月圆和顾曰国(1996) 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生可以把在自选学习中心所进行的自发学习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外辅导和咨询根据自己的需要融合起来,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想目标就是自主学习。
以上对研究现状的分析显示,国内对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的研究还是比较全面的,但是应该说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很不够的。下面分析目前研究做得不够的地方。
3. 0 国内研究的不足
黄月圆和顾曰国(1996) 关于多维一体教学模式的理论假设值得提倡,我们需要大胆提出假设,但是必须严密地设计实证研究方案加以论证。接下来,我们分析国内思辨型研究、实证型研究、介绍型研究的不足。国内研究存在明显不足:绝大部分的研究(81. 25 %) 都是思辨型的个人经验谈和教学体会“, 这倒不是说思辨型研究不可取??,但是,非母语的描述性研究和实验性研究却必须以数据为依据”(桂诗春、宁春岩,1997 : III) 。检验一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思想是否有效更应该以系统的实证研究为基础,以数据说话。以自己某几节课或某几个学期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没有系统的实验过程,就会随机性很大。在某一组被试的样本上有效的方法放到另外的样本上就不一定有效, 因此, 桂诗春和宁春岩(1997) 认为这种经验式的成果难登大雅之堂是不无道理的。这里也就回答了我们前面提出的问题,这些对“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思辨型经验式的追捧和批评基本上没有依据,要想改变这种现状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此其一。
其二,还有1 篇介绍教材的文章(周欣,1998) 。作者从课文选材、阅读技能的训练和语言练习的编写三个角度来分析论证《新编英语教程》五、六册是一部“以学生为中心”的成功教材。这里,我们不否认该教材的价值,但是作者的三点分析似乎不能论证它确实“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中心”是一种教学思想和教学过程,如果不结合这一理论基础,任何再好的教材也不能实现“学生中心”的目标。接下来看实证型研究,只有1 篇实验性的研究报告(应惠兰等,1998) 。这里,我们的观点是,这样的实证型研究即使存在缺点也是值得提倡的,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确实是太少了。对应惠兰等(1998) 的研究,罗伟(1999) 曾从抽样、对调节变量的控制、测试、样本的可比性质疑了“以学生为中心”主题教学模式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这里再从该实验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效度与信度②谈其存在的问题。应惠兰等(1998) 在对试点班和非试点班新生进行入学的分级考试时所使用的测量工具是一套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和完型填空的测试卷;一年级的第一学期末试点班和非试点班考试的测量工具也是一份测试卷,包括听力、阅读、词汇、完型填空、作文等内容。我们把分级测试卷设为卷A ,第一学期末的测试卷设为卷B。是研究者对这两份工具提供效度与信度信息的情况。
研究者没有为两套测量工具提供任何相应的效度与信度信息。没有对测量中的相关变量作清晰的定义,在卷A 和卷B 中怎么测学生的听力、阅读、词汇和完型填空能力? 各自的标准是什么? 在卷B 中,测了学生哪方面的写作能力? 评分标准是什么? 如何保证多评估员信度? 这两套卷子事先都作了预测吗? 有没有发现潜在的问题? 研究者还比较了卷B 相同题目的部分,相同的标准是什么? 都覆盖了试点班和非试点班的授课内容吗?由于使用不同教材,覆盖了前者的内容的同时能覆盖了后者的内容吗? 如果不能,能说明试点班成绩提高一定是由主题教学模式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吗?又如何保证卷B 的内容效度? 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回答。因此我们赞成罗伟(1999) 的看法:56即该项实验研究值得借签,但是实验过程和结果有不少问题。
4. 0 建议 通过以上的调查分析,笔者认为国内研究者需要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学习和实践,以及进一步加深对“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认识。因此,我们斗胆提出以下建议并就教于同行。
4. 1 加强对研究方法的学习
笔者以上提到,要检验任何一种教学思想或教学方法的效果,非得实证手段不可。如果不了解研究方法,要做出高质量实证研究便成为空话。因此,研究者需要在研究方法上下工夫,提高理论素质。目前国内外已有一些学者专门论述过社会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国外的有Seliger & Shohamy ( 1989) 、Kelinger & Lee ( 2000) , 国内的有桂诗春、宁春岩(1997) 、文秋芳(Wen Qiufang ,2001) 等。只有了解了这些研究方法我们才能做到使研究环环相扣,不至于因为某一个环节差错而功亏一篑。
4. 2 充分理解“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
在加强学习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加深理解“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虽然有不少人知道“学生中心”不是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教师围着学生转;它也不是特定的教学方法,例如,用交际教学法就是“学生中心”,否则就不是。但是“学生中心”的教学思想既是过程也是目标,都是要达到自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做到何种程度的“学生中心”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学习者因素、社会因素、师资因素、课程因素、政策因素、自主学习、学生需求、学生语言水平、学习目的、方法、动机和兴趣、可供使用的学习资源,等等。
社会对人才外语能力层次的需求、教师的业务水平、工作压力、工作努力程度和在教学方面的自主权, 等等。
课型、班型、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等等。
教育政策、行政要求。
自主选择学习材料: 包括听、说、读、写等方面。自主选择学习策略: 包括元认知、认、社会P情感策略。
如果以上分类正确的话(不一定穷尽所有内容) ,那么即使再有经验的研究者个人或团体也不能在短期内对“学生中心”进行全方位的实证研究,因为它包括的内容实在很多。以学习者因素的学生需求为例,它包括学生对课程、教学材料、评估、教师素质等方面的需求,单以学生需求为一个研究项目都嫌过于宽泛。而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研究都以“学生中心”作为研究范围,因此,漏洞百出在所难免。
4. 3 加强对“学生中心”的实证研究实践
在做任何研究之前,研究者都必须认真地查阅相关文献,了解研究背景,因为这将决定可以进行什么样的实证研究。如果背景中很少关于某一项研究假设的介绍,那么说明这方面的理论基础还很薄弱,只能进行探索性研究,寻找研究问题或假设,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样的研究问题或假设还不能进行推广;如果关于这方面的探索性研究不少,就说明它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可以进行描述性研究,验证假设中变量的关系或这种关系的紧密度;如果已经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描述了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进行实验研究,找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Kelinger &Lee ,2000 ;吴旭东,2002 ;吴旭东、张文忠,2002) 前面的调查分析显示,目前国内关于外语条件下“学生中心”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人们还不清楚影响“学生中心”的诸多因素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的,如何在操作上定义自主学习等问题,因此还没有非常坚实的理论基础。所以,我们建议加强对“学生中心”的探索性研究。首先采取纵深的跟踪调查(longitudi2nal) 方法研究个案达到“学生中心”的手段以及在这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以对中国大学生课堂学习“学生中心”的质化研究为例,质化研究的调查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访谈法、有声思维法、日记法等。研究者首先定义样本的范围,然后可以通过非参与者或参与者观察的方法到外语课堂去实录收集受试者的课堂学习情况。在实录收集的过程中,要对数据进行反复的观察、分析,归纳出类别,并做进一步的观察,验证这样的分类是否合理,如果有反例,研究者还有必要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收集受试者的言语行为资料,然后对比收集到的数据差别情况。如此反复观察、验证,研究者才可以说收集到了信度较高的数据。至此,研究者总结出了数据的类别,但是为了提高分析的信度,研究者可以等到过一段时间之后再来分析数据,对比前后分析的差异情况。如果差异很大,就需要再到实地补充收集资料进行分析,直到得到基本一致的类别为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初步肯定在此特定条件下学习者的课堂参与情况。然后还可以通过访谈了解个案特定课堂参与行为的原因,以探察出影响“学生中心”的初步因素。因此个案研究最困难的地方是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既费时又费劲,但是在这方面我们没有别的捷径可走,只要有志于学术探究,就应该不断地去学习、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创新研究能力。
5. 0 结语
本文通过调查最近十多年来国内“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绝大多数都是思辨型的经验谈,即使有个别的实证研究也是因为研究方法问题而漏洞不少。因此笔者建议不要仅凭经验盲目追捧或反对“学生中心”的相关理论,而是应该采取脚踏实地、谦虚的态度去理解其实质,加深认识,然后以系统的实证方法去验证在外语条件下实施“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可行性。
当然,笔者并不是要贬低国内已有的研究,以显示我们有多么高明,相反,正是这些研究给我们提供思考的源泉,笔者之所以写拙文,其意在于与同行共切磋,获得对“学生中心”教学思想的更深刻理解。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国内主要外语学术刊物”是指国内的常用外语类核心期刊和主要针对大学外语教学研究的专门的学术刊物。笔者查阅目标刊物的名称为《: 外语教学与研究》、《现代外语》、《外国语》、《当代语言学》、《外语学刊》、《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外语电化教学》、《外语界》、《中国翻译》、《中国科技翻译》、《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四川外语学院学报》、《天津外语学院学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国外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上海科技翻译》(已改名为《上海翻译》) 、《外语研究》、《外语与翻译》、《外国语言文学》等22 种,以1993 年到2004 年的时间跨度为标准。查阅的结果是: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界》、《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山东外语教学》、《福建外语》(已更名为《外国语言文学》) 等8种刊物上发现相关16 篇研究报告。它们是:曹光久(1994) 、郭翠(1994) 、黄月圆和顾曰国(1996) 、牛瑞英(1998) 、隋铭才(1998) 、应惠兰、何莲珍、周颂波(1998) 、周欣(1998) 、檀东星(1999) 、贾砚萍、王小锦(2000) 、张明秀( 2000 ) 、赵堪培( 2000 ) 、王惠昭(2001) 、胡应辉(2002) 、马壮寰(2003) 、谢洪、刘海量(2003) 、曲文婕(2004) 。
②有关测量工具的效度与信度,李怀奎已经做了详细讨论,见《国内语用习得实证研究工具的效度与信度分析》(广西师范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少数民族地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能力的调查报告(2004 - 2006) ”成果的一部分) 。
参考文献
[1 ] Kelinger , F. & H. Lee. Foundations of Behavioral Research (4 th Edition) [M] . Orlando : Harcourt Col2lege Publishers , 2000.
[2 ] Nunan , D. The Learner2centered Curriculum [M] .Cambridge : CUP , 1988.
[3 ] Seliger , H. W. & E. Shohamy.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 Methods [M] . Oxford : OUP , 1989.
[4 ] Strevens , P. New Orientations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M] . Oxford : OUP , 1983.
[5 ] Wen Qiufang. Applied Linguistics :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sis Writing [M] . Beijing :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 2001.
[6 ] 曹光久. 外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命题的非准确性[J ] . 山东外语教学,1994 , (1) :84 - 87.
[7 ] 桂诗春,宁春岩. 语言学方法论[M] .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8 ] 郭翠. 以学生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与教师的责任[J ] . 山东外语教学,1994 , (3P4) :40 - 43.
[9 ] 黄月圆,顾曰国. 以学生为中心、多维一体的大学英语教学法[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 ,(2) :9 - 13.
[10 ] 胡应辉. 谈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英语交际应用教学[J ] . 山东外语教学,2002 , (4) :70 - 80.
[11 ] 贾砚萍,王小锦. 谈英语教学的以学生为中心[J ] . 山东外语教学,2000 , (2) :78 - 80.
[12 ] 罗伟. 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本质与模式验证[J ] .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 (4) :44 - 47.
[13 ] 马壮寰. “以学生为中心”:分析与批评[J ]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 , (6) :25 - 27.
[14 ] 牛瑞英. CECL 教学中的“以学生为中心”[J ] .外语教学,1998 , (1) :76 - 69.
[15 ] 曲文婕.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外语教师的角色调整[J ]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1) :78 - 80.
[16 ] 隋铭才. 学生中心论:问题与思考[J ] .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 (9) :29 - 31.
[17 ] 檀东星.“以学生为中心”语言教学中教师的作用[J ] . 福建外语,1999 , (4) :46 - 50.
[18 ] 谢洪,刘海量. 对“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交互活动的思考[J ] .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