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年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中,由于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生物学科自身的特点,对高三复习备考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工作在一线的高中生物教师,我在不长的高三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现将教学中的点滴体会总结如下。
一、立足教材,夯实基础
近年来高考命题虽然以能力测试为主,但绝不意味着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削弱和否定。没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这座大厦就会丧失基石。很多学生在高三复习阶段都有类似的错误认识:高考又不考书上的内容,课本看与不看都一样。于是将课本“束之高阁”,而把大量精力投入到“多如牛毛” 的课外复习资料上,一味盲目、重复地做题,复习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其结果不但不能巩固基础知识,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在高考中基础题丢分,能力题也拿不到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以夯实基础为前提,充分重视教材,要让学生明白,课本才是最好的教学参考书,是知识和能力的源泉。
(一)、牢固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深入透彻地理解知识
高考题目常出常新,但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以主干知识为重点复习内容,始终重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纳入到相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随时提取和灵活运用。其中,对生物学概念的掌握和运用是生物学教学过程的核心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也不要过分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前提。
在生物学知识中,有许多相似的概念、生理、结构等,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混淆,张冠李戴。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经常采用比较法进行归纳总结。例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自养和自生;抗原和过敏原等。通过比较法,把易混淆的概念和知识点梳理清楚,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异同和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某种方法帮助学生整理相关章节的知识,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复习其他章节内容,从而形成适合自己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梳理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
1、能力考查离不开知识的载体作用。有些同学做了很多很难的遗传习题,却不能准确地写出遗传图解。近几年高考频繁出现写遗传图解的题目,很多学生拿不到几分,不是杂交、自交符号不会写,就是把箭头画成直线,或是漏写基因型、表现型,更有甚者,连遗传图解和遗传系谱图都分不清。因此,我的做法是:在第一轮复习中,基本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以章节复习为主线,设计出知识清单让学生练习。要求学生认真看书,逐一落实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留知识死角。
2、高考的复习过程由每一节课构成,在每一节课中除对每一个知识点深刻理解、熟练掌握之外,还应让学生开动脑筋,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建立起相关的知识网络。分散、繁杂的知识点不能单独用来认识生命的本质和解决相关问题,而通过知识网络的构建,可以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系统认识,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梳理课本知识和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
知识网络有大有小,有的以章或节的内容为范围构成小网络,有的则以某一专题为中心构成跨章节的大网络。我的做法是: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构建小网络为主,以后循序渐进,随着复习的不断深入,随时增添新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专题知识网络”,为第二轮专题复习打下良好基础。在按章节进行系统复习的基础上,进行横向的专题复习而形成“知识树”非常重要,这既浓缩了知识,使课本越读越薄,又突出了中心知识,把相关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和综合,从而达到学习上“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例如,以“蛋白质”为专题的知识网络,具体构建方法是:首先“抓点”,即在课本中找出与主题相关的知识点。可根据课本的目录标题查找一级知识点,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功能、代谢、生物合成等;再通过分析标题下的内容,归纳成二级知识点,如蛋白质分子结构中又包括组成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空间结构等。以此类推,将这些知识点罗列在纸上。其次是“连线”,即把查找出来的知识点,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分层次用线连接起来。如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功能—代谢—生物合成等一级知识点用主干线连接,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场所—条件—过程—产物—意义等二级知识点用分支线连接。最后,在“抓点”、“连线”的基础上“建网”。根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确定知识网的布局,力求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最佳整合。
当然,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知识网络的构建全部由学生完成是不现实的。可先由教师构建一两个知识网络并告诉学生基本方法,让学生先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再确定专题让学生一边复习一边动手构建。为节省时间和让更多同学参与,可以把不同专题分给不同的小组来完成,课上进行小组交流,找出缺陷和不足,课下师生共同修改、补充和完善,然后统一分发给学生,共享成果。
附:蛋白质专题知识网络简图
二、加强基本功训练,增强生物学术语表达的准确性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有些同学做题时错字连篇,书写格式不规范,语言表达能力差等,这些基本功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不要怕出现问题,而是要有意设置考题让学生尽可能暴露问题,再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
例如:从新陈代谢角度看,高温能杀死细菌,是由于 。
很多同学语言表达不确切,答成:“高温能使酶致死”。而正确的答案应是:“高温使酶的活性丧失”。
有些同学做题只爱做选择题,不爱做主观题,即使做也只是粗略想想,不愿写出答案,嫌麻烦,这显然不利于主观题答题能力的提高。现行高考试题中的主观题占总分值的一半还多,为避免主观题成为同学们的弱项,在平时的训练中,就要刻意找一些典型例题,要求学生一定要把答案写出来,再对照标准答案,查找自己的问题所在。通过经常性的训练,使学生的思维方式逐渐接近出题者。要让学生相信,只要勤加练习,语言表达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就能做到表述准确、简练。
三、关注热点,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一般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涉及面广、信息量大,与实际联系密切。因此,在复习备考中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尤其要关注当今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生物学是以实践为基础,以应用为目的的学科,学用结合才是生物学的重要教学目的。我们的学生长期在书堆题海中死读书、读死书,大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势。因此,教师要注意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重点、轻热点的复习方法,尽可能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开展教学,将教材内容问题化,将实际问题探究化;要使课堂保持充分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凡是学生通过思考能回答的问题,尽量发动学生自己回答和解决;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留心收集有关生物科技方面的信息;要将教材中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找到最佳结合点,活学活用。
四、精练精析,提高复习效率
少而精的练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更是高考复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有些学生用做题代替读书,甚至存在侥幸心理,希望能与高考题撞上。高考试题杜绝陈题,学生盲目沉溺于“题海”中不但费时费力,对高考帮助有限,甚至还可能起反作用。为达到精练高效的效果,教师一方面要精心挑选一本练习册,并作适当修改、删减,分层次让学生认真完成;另一方面还要精心设计习题、考题,避免重复,或采用“老题新做”,以便更好地反映教与学的情况并随时进行必要的调整。
在复习中,可采用讲练结合,练中有评来强化师生间的互动,力求做到“解析一道题,解决一类问题”。在习题讲评中,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启发学生分析清楚基本原理后再作变化。不要满足于就题论题,而应该借题发挥,一题多变,触类旁通。
另外,学生在练习和考试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答或不会作答的情况,而这又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一方面,师生要共同、及时地对错题进行分析,有目标、有重点地追根求源,查缺补漏;另一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教育学生要勤于归纳,善于整理并持之以恒,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主动性。
五、注意审题,提高应试能力
在高考中,应试的能力和技巧也是十分重要的。要解答好生物试题,仅仅记住、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远远不够,因为高考试题中有很多题是“应用”层次以上的,难就难在呈现和消除题干中存在的障碍,而找出障碍的关键就是审题。审题是通过阅读题干弄清题意的过程,审题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解答的正确性。教师在平时讲课、布置作业、练习、测验时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教育学生一定要仔细审题,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审题的关键一是要准确、全面地发现已知条件的要害,二是要分析出已知条件的内涵。具体的做法是:
(一)、抓住关键词语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的词语,本身的内涵并不深刻,但如果审题不认真,忽视了它们,就很难得出正确答案。
例如:人的一个有丝分裂后期的肝细胞中,全部的DNA分子数目确切地说应( )
A.大于46 B.等于46 C.大于92 D.等于92
[解析]此题题干中的“肝细胞中”和“全部” 是最关键的词语,如果忽视它们,就忽略了“细胞质中的DNA”。故答案为C。
(二)、避免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用固有观点或经验等看待变化的新事物或分析、解决问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会犯思维定势的错误。
例如: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放入30%的蔗糖溶液中,一段时间后会发生的现象是( )
A.吸水 B.皱缩 C.质壁分离 D.质壁分离复原
[ 解析 ] 此题题干中的“口腔上皮细胞”并非“植物成熟细胞”,没有细胞壁。故答案为B。
(三)、排除迷惑条件,找出隐藏条件
在解题时,既要注意发现并排除题干中列出的迷惑条件,又要善于发掘隐藏在题干中的未显露的条件。
例如: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人的一个成熟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 )
A.23条 B.46条 C.92条 D.0条
[ 解析 ] 此题题干中的“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显然是迷惑条件,而“人的成熟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才是应发掘出来的隐藏条件。故答案为D。
当然,审题方法有多种,教师在平时要精心挑选各种题型,适当地体现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解题时应如何审题,寻找到关键点、突破口,让学生做题时感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六、重视实验,加强实验能力的培养
实验考核是生物学高考对学生能力考查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复习难点。实验能力绝不是短期内培养起来的,也不是靠训练几套实验题就能达到的。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本中每一个实验的操作过程,让学生体会不同实验的原理、步骤,从中归纳出不同的实验类型。在实验的归类复习中,要让学生注意区别和比较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将教材中实验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方法渗透到新情境的实验设计中。培养学生领悟实验设计的思想,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验分析和操作能力,尤其是完成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三生物复习备考过程中,不同教师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重要的是要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和复习方法,在备课上多下功夫,课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跳出“题海战术”,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第二轮复习策略
第一轮复习主要是基础知识的复习,而二轮复习是知识和能力并重.在一轮按章节复习的基础上,二轮按专题复习,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理论化、系统化。二轮复习应在继续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将更注重能力的提高,如基本题型及其一般解题技巧,高考考试大纲做了什么要求,以前怎么考的,今后将怎么考等等。总之,一轮复习是把书读厚,而二轮复习是把书读薄。
为了在二轮复习中高效有序地利用好时间和精力,可以从以下几点首手:
一、制定科学的复习计划
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制定总体计划是很关键的,如果没有一个总体计划,教学就很容易随心所欲而顾此失彼。计划中要体现几个方面:
1.时间分配,就是把复习时间划分成不同的阶段,并针对不同阶段的特点确定复习任务,做到胸有成竹,有条不紊;
2.有所侧重,就是时间不能平均,必须向重点章节倾斜,如新陈代谢和遗传变异等章节;
3.教学分层,结合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讲解时要有所区别,既要培优又要辅差,使每个学生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进步;
4.整体复习与阶段复习计划相配套,整体复习计划精确到月,阶段复习计划应精确到详细列出每周的复习任务和进度;
5.适当调整,根据已完成的复习情况来调整计划,强化薄弱环节;或者根据考纲的变动而及时修订计划等;
6.确定模拟测试的时间、次数和分层辅导的安排等。
二、建立知识网络、确立教学专题
弄清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知识基础。能力是建立在知识这个载体上的。在复习过程中,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才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是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的基础。专题复习要遵循以下原则:应以知识体系专题复习为主,带动其他专题复习,重视实验的复习。在最后冲刺阶段留有一些时间进行热点问题和题型分类复习,以提高这方面的应试能力。
同时要仔细研究《考试说明》,明确"考什么"和"怎么考";研究新教材和新大纲,找出新旧教材的不同点,因为这届学生在高二学习的旧教材,但是新教材中提到的一些生物学新的概念和发展成就是考试常用的题材,因此要了解甚至掌握。
三、选好模拟练习题、训练学生解题能力
1.精选练习题时,不要不加选择地盲目使用外来资料和试题,避免重复和难题偏题的误导,选用正规的资料和历届高考试题,在模拟练习中应使复习过的内容进一步强化,重点与难点又一遍巩固,未讲到的或讲得不透的内容,可以通过综合练习使之得到弥补。而每做一份综合练习,不仅学生要全力以赴,老师也应该以高考的要求严格批阅和分析。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如客观题在速度和正确率方面的强化训练,主观题要加强完整性和科学性表述的强化。
2.做练习题要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也就是做一题要懂一题而且要会一类,通过做题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增强信心、找出差距。做题过程中,重要是弄清楚各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
四、认真备课、有的放矢
教师在每堂课都要有明确的目的,由于课堂复习容量的增大,要在重点问题多花时间,集中精力解决学生困惑的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少做无用功;既不能"满堂灌"也不能"大撒手",每堂课都要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情讲精练,同时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多参与解题活动和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
五、关注生物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极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当今生命科学的发展,使得作为考试素材的内容增多,要善于借助此类热点问题为背景,通过编写练习题,培养学生分析加工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学会依据课本知识点科学辩证地分析问题。并且学会将这些情景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作解答的技巧和方法。
六、做好学生的学习指导工作
1.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制定复习计划。学生要结合教师的计划指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基础好的同学,多做一些综合能力较强的题目,以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争取拿高分;基础较薄弱的同学,以基础知识点的复习为主,保证不丢基本分。
2.引导学生自已多动手,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有利于知识的迁移,这才能实现学科能力向综合能力转化。
3.引导学生回顾反思,建立错题库。在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的基础上,将原先做过的试卷及练习题整理出来,看看自己试题练习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准确造成的,可以督促自己去进一步理解知识;如果是审理不严造成的,应提醒自己加强审题,提高正确率。在此基础上,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测试,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4.应考心理及方法技巧:容易题要小心,中档题要细心,难题要有信心,始终保持平常心,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
总之,第二轮复习是全程高考复习中最关键的一环节,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只有教师科学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取得高考的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