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大垛镇管阮村郑板桥墓地,来到了新垛镇施耐庵墓地。一个上午就拜访了两位世界级的文学书画大师———兴化的垛田上升起的两颗昨夜星辰。
施耐庵墓始建于抗日民主政府执政时期。墓碑上大书“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下有一行小字:“民国三十二年季春兴化人民共建陈
同书敬书。”墓园很大,花草映阶,树木苍翠,绿荫满地。只是太寂静了,石桥上无人走动,陈列室大门落锁,几声鸟鸣使墓园更幽,偌大的墓园内游人很少,只有施耐庵坐在那里读书,坐成了一尊塑像。
一部野史,千秋才人呵!
施耐庵大约生于公元1296年,那正是元末明初的动乱年代。祖籍苏州,迁居兴化,元至顺年间进士。先生生于荒乱,出自寒门,浪迹东西,情系民瘼,广交豪杰之士,苦读经史之书,吸收宋元时期相关题材的各类文艺作品中有益成分,结合家乡的历史和他对现实生活的了解,拒绝征聘,闭门著书,于静谧与寂寞中完成了《水浒传》。后卒于淮安,并葬在那里,大约享年74岁。他的孙子述元迁其墓归于施家桥村。《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主题的章回小说,揭示了劳动人民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反映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实。全书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刻画了一批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影响了几代人。没有《水浒传》,我们的文艺生活会感到多么寂寞。
我在幼年就开始接触《水浒传》。解放前在故乡黄口镇上小学时,每逢寒暑假就在临街的家门口卖香烟,为的是挣点钱缴学费。当时有种香烟叫“万寿牌”,每包香烟里夹一张水浒一百零八将的人物画片,每张画片都编有名次,如呼保义宋江是之一,玉麒麟卢俊义是之二,智多星吴用是之三,一直到一百零八。聚齐了一百零八将画片,可到烟厂换一辆自行车。这当然是一种促销手段。为了能得到一张画片,我将万寿牌香烟拆开零卖。可无论如何也聚不齐一百零八将,后来才知道,烟厂扣印了一张浑江龙李俊。但我并没有白忙活,从而知道了有部奇书叫《水浒传》。找来一读就迷上了。再翻看那些画片,每张画片上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例如看到花和尚鲁智深就想到他拳打镇关西,看到白日鼠白胜就想到他在取生辰纲中唱的那首民歌:“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施耐庵好像是名围棋高手。他手握出神入化的一百零八颗棋子,下出了一局局绝妙的好棋。
施耐庵好像是名魔术大师。他手捧光芒四射的一百零八颗银星,撒向舞台和书场,让剧坛和艺坛开出绚丽多姿的百花。
扬州评话艺人王少堂,老少四代人都说《水浒传》。最有影响的是武(松)、宋(江)、石(秀)、卢(俊义)4个十回,世称“王派水浒”。时有“看戏要看梅兰芳,听书要听王少堂”之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