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约1308—1382),元末乱时随父亲迁居山阳(今楚州区),在旧城西门内土地祠后,买
了一进小院落,生活写作直到去世。他在《赠顾逖》诗中说:“年荒乱世走天涯,寻得山阳好
住家”,不仅反映了这段事实,也表达了他对淮安的深厚感情。 施耐庵去世后,即葬于淮安。数10年后,其孙施述元迁莹离去。 明初淮安人王道生为其作墓志云:公讳子安,字耐庵,元末赐进士出身。官钱塘二载
,以不合当道权贵,弃官归里,闭门著述,追溯旧闻,郁郁不得志,赉恨以终,公之事略,
余虽不得详,可以缕述;公之面目,余不得亲见,仅想望其颜色。死之年七十有五,而余尚
垂髫。及长,得识其门人罗贯中于闽,同寓逆旅,夜间燃烛畅谈先生轶事,有可歌可泣者,
不禁相与慨然。先生之著作,有《志余》、《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
、《江湖豪客传》(即《水浒传》)。每成一稿,必与门人校对,以正亥鱼,其所得力于弟
子罗贯中者为尤多。呜呼!英雄生乱世,或可为用武之秋,志士生乱世,则虽有清河之识,
亦不得不赉志以终,此其所以为千古幽人逸士聚一堂而痛哭流涕者也。先生家淮安,与余墙
一间,惜余生太晚,未亲教益,每引为恨事。去岁,其后人述元先生,移柩南去,与余流连
四日。问其家世,讳不肯道,问其志,则又唏嘘叹惋,问其祖,与罗贯中所述略同。呜呼!
国家多事,志士不能展所负,以鹰犬奴隶待之,将遁世名高。何况无乱大作,小人当道之时
,先生之身世可谓不幸矣!而先生虽遭困顿,而不肯卑躬屈节,启口以求一荐达。遂闭门著
书,以延岁月,先生之志可谓纯洁矣。 施耐庵生于乱世,虽曾为官钱塘,然难合于当道,故谢官避门著述。因拒张士诚之邀而致张不悦,又因不应朱元璋之召而被逮下狱。
无疾而终,葬淮安。施氏发迹于淮,其后人迁居白驹,奉耐庵为施氏一世祖,白驹施氏祠楹
联更云“楚水封明”。今楚州区施河乡施姓为其后。 中国文学发展到十六世纪,进入了小说时代。施耐庵的《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小说之代表成就之一,同时,亦开创了白话小说之先河。 赵宋王朝酒肉皇帝赵佶在位时,曾经有宋江等36义士,以古巨鹿泽遗址山东梁山泊为根
据地,纵横华北平原,专杀人民所痛恨的贪污官员和土豪恶霸,劫掠富家财物,接济贫民。
这种行为被贫苦的群众称颂为“替天行道”。这些历史情事,在民间流转万年之久,到施耐
庵手中,被其组织成一部有极高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巨著。 《水浒传》的精神,是一种“官逼民反”的痛苦呐喊。施耐庵运用其独到的构想,把每一位义士由守法畏官的善良
平民,到被逼上梁山泊,成为“万恶匪徒”的过程,进行了细腻的描绘。每一个角色所遭受的迫害
都不同,但都不甘心死于被迫害,然却发现自己是“有国难奔、有家难投”,唯一的一条路
是到梁山泊去。《水浒传》是最受中国百姓欢迎的文学作品。 施耐庵生活于元明交替、民族冲突、社会矛盾风云起伏的年代,地方群雄割据、人民难以为生之时际,这是《水浒传》应时而生的社会基础,同时也折射出当时人民群众的无奈和抗争。另外,《水浒传》也反映了当时淮安的地域文化。
宋元间杰出画家、诗人淮安人龚开著《宋江三十六人画赞》,有关于宋江等36人画像,并据
各自的绰号、姓名、形貌、性格特征等予以赞语。施氏在其创作《水浒传》的过程中,常面画琢
磨,书中每一角色的语言、行为皆与画合。并且当时淮安的地名、地理形貌也常显现于书中。 施耐庵著书,多与门徒商榷,《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作为施耐庵的门徒,也长
居于淮。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中完成于明代的三部《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都与淮安有着密切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