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释金圣叹评批《水浒》所出现的这种奇怪的现象呢?问题的答案存在于金圣叹社会政治观的复杂多元的矛盾之中。金圣叹绝不可能改变维护封建君权统治的地主阶级根本立场,由此出发,他坚决反对给“盗贼”戴上“忠义”的桂冠。他认为“盗贼”与朝廷是对立的两极,忠义只能在朝廷而不能在水浒。否则就是“名实牴牾,是非乖错”(《水浒传序二》),破坏了“杀人者死,造反者诛”的封建大法,使朝廷“从此无治天下之术”(《宋史纲批语》),后果不堪设想。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扮演封建卫道脚色的昏庸的金圣叹。然而,事物还有另外的一面。清寒的门第、放逸不羁的个性才气,再加上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等人文主义新思潮的浸润,诸种元素化合发酵的结果,就使得这位地主阶级文人,在竭力鼓吹君权神圣、维护封建伦理核心“忠义”观的纯洁的同时,清醒地看到了封建统治危机的社会根源:腐败的吏治是迫使受害良民挺身为盗的罪恶渊薮。他说:“盖盗之初,非生而为盗也。父兄失教于前,饥寒驱迫于后,而其才与其力,又不堪以郁郁让人,于是无端入草..。然其实谁致之失教,谁致之饥寒,谁致之有才与力而不得自见?‘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成汤所云,不其然乎?”强盗不是天生的,是由于父兄失教、饥寒驱迫所致,然而造成这样局面的根子,则在于天子没有尽到“养民、爱民、教民”的职责,在于只知刻剥良民,“俨然为盗”的各级赃官昏吏(均见《宋史纲批语》)。现在,闪耀在我们眼前的则是金圣叹思想情感中,批判黑暗统治、同情人民反抗的一束叛逆之光。正是这种有背于封建正统伦理观的“异端”言行,使金圣叹在他所批的七十回本《水浒》中,揭示出了“乱自上作”“被官所逼”(第一回批语)的水浒英雄造反的社会政治根源,对梁山义军惩处滥官污吏、抗击劣绅恶霸的正义行动,以及好汉们见义勇为同生共死的豪侠品性,予以热烈赞扬深情叹美。而他为维护纯洁“忠义”观对《水浒》招安内容所进行的删砍,客观上减弱了原作所宣扬的忠君思想,使梁山的“聚义”本质得到实现。由此看来,金圣叹通过批改评点,着重强调的是《水浒传》中所蕴含的义侠颂的英雄旋律。金圣叹对《水浒传》的精辟分析、独特见解,为人们认识理解《水浒》的思想意义和美学价值,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和李贽一样,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也不可能对《水浒传》的思想主题、社会意义作出全面正确的总结。与李贽、金圣叹不同,我们认为《水浒传》所描写的“逼上梁山”的斗争,反映的是发生在我国封建社会中期的一场农民武装起义。通过对这场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完整叙写,作品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凶残腐朽,颂扬了受压迫人民反抗斗争的无畏英勇。尽管《水浒传》的内容繁富复杂,有着众多的人物,曲折的故事,纷纭的细节,枝叉的头绪,但“官逼民反”却是作者纵横铺展、结构全书的中心轴线,提炼情节、刻画人物的主导思想。请看一百回《水浒传》所提供给我们的形象描绘的实际:魔殿为何“遇洪而开”?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施耐庵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大师与名著——施耐庵(八)详细资料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