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本页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文域名: 古今中外.com       英文域名:www.1-123.com     丰富实用的古今中外人物库
您现在的位置: 中国哲士网 >> 按拼音检索 >> H >> han >> 韩愈 >> 正文

 

韩愈与古文运动

下复止,竟亦不能奇”,道士则“应之如响,皆颖脱含讥讽”。
直到三更,两人心理上已彻底被击溃,而道士“又唱出四十字”,这时两人“大惧,皆起立床下拜”,道士却已“倚墙睡,鼻息如雷鸣”。这篇文字如同小说,把两个文人酸文假醋的模样、前倨后恭的心理和道士不拘小节、放荡机智的形象写得十分生动。

纵观韩愈的散文创作,其艺术技巧可以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首先,韩愈很注意语汇的创新。骈文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语言陈旧、套路滥熟、好用典故,而他从前人的语汇中推陈出新,从当时的口语中提炼新词,创造出不少新颖的语汇,使文章常常闪现出妙语警句,增添了不少生气。像《送穷文》中的“面目可憎”、“垂头丧气”,《进学解》中的“动辄得咎”、“佶屈聱牙”、“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原道》中的“不塞不流,不止不行”,《送孟东野序》中的“不平则鸣”,《应科目时与人书》中的“俯首帖耳”、“摇尾乞怜”等,都是沿用至今、鲜明生动的词语。此外,韩愈还一反骈文好用华丽词藻的习惯,采摭一些不为人所用或刺激性很强的词汇,如《送穷文》写鬼“张眼吐舌,跳踉偃仆,抵掌顿脚,失笑相顾”,《石鼎联句诗序》写人“白须黑面,长颈而高结”,《进学解》写治学“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送廖道士序》写山气“蜿蟺扶舆,磅礴而郁积”,看起来未必美,但极其生动传神。当然有时韩愈也不免矫枉过正,用一些冷僻生涩的文字,使文章佶屈聱牙,拗口难通。
其次,韩愈很注重句式的设计。骈文的句式,固然整齐合拍、音节响亮,但缺少变化,气势较弱,韩愈的散文,则极善于交错运用各种重复句、排比句、对仗句,来增加文章的变化与气势,发挥散文句子可长可短的优势,弥补散文缺乏音乐美和节奏感的缺陷。如《进学解》第二段论先生的学业、儒道、文章、为人,四层叙述结尾分别是“先生之业,可谓勤矣”、“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先生之于文,可谓宏其中而肆其外矣”、“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使四层意思的节奏显得很整齐分明,语气在流畅中重重叠叠,层层加码,为后面突然的大转折作了有力的铺垫。又如《画记》中述中之人,不避重复地列举了“骑而立者五人,骑而被甲载兵立者十人,一人骑执大旗前立,骑而被甲载行且下牵者十人,骑而负者二人……”等三十二种姿态的一百二十三人;
记画中的马,则一一写了二十七种马的姿态,看起来很罗嗦,但读来却娓娓动听,画上各种人、马姿态毕现,各种长短错落、节奏不一的句式以极其繁复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正好令人感受到这是一幅庞大细密、错落参差的宏大图的布局形式。此外,《送孟东野序》连用三十八个“鸣”,由于句式变化,并不令人感到单调,反而有一种喷涌而出、咄咄逼人的气势;前面提到《祭十二郎文》中写初闻噩耗时心理的一段,句句用语助词收尾,但“也”、“乎”、“耶”的不同语气错落相杂,或感叹或疑问,句子忽长忽短,很真实地表现出感情的激烈的起伏变化。

再次,韩愈极为注意文章的结构布局。他有时以重笔陡然而起、突兀而现,抓住读者目光,然后再转入本题,如《送董邵南序》以“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起首和《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以“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起首;
有时则从远处迂回而来,如《送区册序》先说阳山的究僻荒寒、文化落后,然后借庄子关于逃世之人闻空谷足音而喜的话转接,写出其时其境中与区册交识的愉快。至于《送孟东野序》则是上述两种类型的结合,文章从“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警句振起后,却不引入孟郊之事,而是从物声说到人声,从人声说到文辞,文辞又是从上古说到有唐,一路惝恍迷离,不着边际。最后寥寥数语归结到孟郊,反观前文,既是作者自身人生感想的抒发,又成为本文正题的铺垫。另外,像《原道》那种抽丝剥笋般的层层推进,《原毁》的正反互映、通篇对比,虽是单纯说理文字,文章的道理也是相通的。值得注意的是,在特定情况下,韩愈还有意避免摇曳生姿的文章结构。如《柳宗元墓志铭》写得十分平实,表现出他对这位朋友爱其人格、才华而惜其行事(韩不赞同柳参与永贞革新)、怜其遭遇的心情;《祭十二郎文》也是直抒衷情,不有意为文。但这其实也是对于文章结构的一种精心考虑,即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平实就是最好的结构。
韩文具有各种体式,风格也有所不同,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气势雄大、感情充沛而文字奇崛新颖、句式参差交错、结构开阖变化,前人说它“猖狂恣肆”(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龙,万怪惶惑”(苏洵《上欧阳内翰书》)。当然,韩愈在文章上很用力,“做”的痕迹也是难免的。
当时,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世界人物库,古今中外人物资料 韩愈简介,介绍,生平事迹 图片照片

有关作品韩愈与古文运动详细资料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相关文章
    从韩愈说起
    【简析】山石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青青水中蒲三首
    调张籍
    答张十一
    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湘 中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听颖师弹琴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短文两篇
    韩愈《答张十一》
    韩愈《春雪》
    韩愈《湘中》
    【简析】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晚春》
    韩愈《游太平公主山庄》
    韩愈《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同水部张员外籍曲江春游》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
    韩愈《调张籍》
    韩愈简介
    韩愈 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文学主张与创作
    韩愈部分诗作
    韩愈及其教育思想
    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新说
    春 雪
    韩愈人物简介
    弘扬“韩愈文化” 创新执政理念
    《韩愈•进学解》(《古文观止》
    柳子厚墓志铭 [唐]韩愈
    送孟东野序 [唐]韩愈
    张中丞传后叙 [唐]韩愈
    唐朝也有天价稿费 韩愈碑文一篇二十万
    两面韩愈更真实
    韩愈文学成就
    韩愈与潮州
    韩愈简介
    游太平公主山庄
    【简析】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士大夫的“工具化”:“两面派”韩愈
    【简析】石鼓歌
    河洛春秋 韩愈故事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生平简介
    揭揭八仙老底 韩愈的孙子韩湘子
    韩愈:进之艰难退之易?
    历史名人故事:韩愈曾三次名落孙山
    韩愈的伟大教育思想
    从语境角度解读韩愈的《师说》
    因被贬用诗文贬损好友 韩愈原为刻薄之
    南国忆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
    韩愈诗名句和格言
    聚焦韩愈———南行手记
    韩愈(公元768—公元824年),唐代思
    韩愈诗鉴赏事迹 山 石
    雉带箭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晚 春
    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元和圣德诗并序
    南山诗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
    石鼓歌
    华山女
    读韩愈散文
    韩愈《题木居士二首·其一》
    韩愈出身于官宦之家
    韩愈的学佛心路
    史海钩沉――奇节奇文说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
    韩愈《听颖师弹琴》
    韩愈《青青水中蒲三首》
    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韩愈《八月十五日夜赠张功曹》
    韩愈《雉带箭》
    韩愈《山石》
    从韩愈谀墓说起
    韩愈老家"孟州说"有了物证 雍正九年
    韩愈反对迎佛骨
    送桂州严大夫
    从日常生活看韩愈的为官之德
    祖席(得秋字)
    杂文家不能学韩愈
    千年一叹读韩愈
    韩愈故事 华山履险境 长安来跑官
    韩愈:一代文豪真性情
    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鉴赏
    韩愈 柳宗元
    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韩愈(768 824),字退之,河南人,人
    试解读韩愈的《寄卢仝》诗
    论韩愈散文的艺术特色及其局限性
    韩愈与韩孟诗派
    读韩愈《子产不毁乡校颂》
    潮州民间传说中的韩愈形象
    李花赠张十一署
    “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字退之
    韩  愈  生   平
    文才横溢 爱国情真——韩愈
    韩愈《原毁》
    韩愈的无神论思想
    唐诗百话·韩愈:山石
    韩愈:落齿
    韩愈:华山女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韩愈
    韩愈与便江
    韩愈当官的风骨
    于今香火遍瀛洲------韩愈和他的迁谪
    韩愈《进学解》
    韩愈的教育思想
  • 人物资料查询方法:你可以按拼音字母检索的方法查询,也可以按分类列表查看的方法查询
  • 人物字典  A B C D E F G H J
  • K L M N O P Q R S T W X Y Z
  • 2004-2010  中国哲士网版权所有 引用本站内容请指明来源  给本站投稿   备案序号 蜀ICP备0500925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