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预设,从而使课堂教学变得封闭、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随着课改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因此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追求开放性和生成性。动态生成会为我们的课堂增添无尽的精彩,因为它是学生对问题真正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化的解读。我们期待生成,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提升自己的教育智慧,用敏锐的教育机智灵活应对课堂生成。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中《三颗枸杞豆》一课的教学,让我初步领略到生成教学的魅力。
【案例描述】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好!今天老师给每位同学都带来了小小的礼物,就在大家的桌上。同学们认识这是什么吗?(面带微笑,语气亲切)
全班学生:枸杞。
教师:很好,同学们对枸杞有哪些了解吗?(赞许的语气)
学生一:枸杞是红色的。
教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赞许的语气)
学生二:枸杞有养生保健功能。
教师:嗯,那可得好好吃一吃。(幽默的语气)
(师生相视而笑。)
学生三:枸杞是宁夏最著名的特产之一。
教师:哦,你还知道它的产地。(惊奇的语气)
学生四:枸杞是一种名贵中药,有药用价值。
······
教师:同学们的回答都很好(赞许的语气),但是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送大家三颗枸杞豆吗(疑问的语气)?今天学习了课文《三颗枸杞豆》后,你们一定会明白老师的用意。
整体感知
(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
教师:你能结合课文内容简要说说三颗枸杞豆的由来吗?
学生:三颗枸杞豆是三叔送给“我”的。
精读课文
教师:三叔为什么要送给“我” 三颗枸杞豆?(短暂的停顿)同学们可以从对象、数量、事物本身、颜色或你想到的其他方面来思考。
(学生在书上圈点勾画并作交流、互评。)
(全班交流。)
教师:对刚才的问题,经过准备想必同学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让我们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吧!谁能先来说说,三叔为什么要送给“我”?
学生一:因为“我”不爱学习,是出名的淘气鬼。
学生二:因为“我”调皮、粗心,爱逃学。
学生三:因为“我”热爱大自然。
学生四:是为了让小狗(即文中的“我”)在人生中别留下遗憾。
教师:(面对学生四,神情振奋)哦,你是怎么看出三叔送给“我”的意图是为了让“我” 别留下人生的遗憾?(惊奇的语气)
学生四: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也是太阳?这也是太阳。”这里的太阳不仅指自然界的太阳,也指文中的小狗像早晨七八点钟的太阳,更使三叔想起年轻时的自己。三叔在小狗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都是那样的顽皮,那样的粗心,那样的热爱自然,又那样的缺乏目标,缺乏坚定的意志,因此而白白浪费了许多宝贵的光阴。所以,三叔想让我有所醒悟,不要重走他的老路。
(学生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教师含笑频频点头。)
教师:说得真不错,可是三叔为什么偏偏要送三颗枸杞豆呢?不能送点别的吗?(步步追问,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学生一:因为三叔在农科所工作,所以送枸杞豆。
学生二:因为三颗枸杞豆象征着三叔三个没有成功的理想。
学生三:三颗枸杞豆也象征着三个遗憾的“0”。
学生四:太阳是圆圆的,枸杞豆也是圆圆的,圆圆的太阳和枸杞豆都代表着新生的事物。
学生五:太阳是红色的,枸杞豆也是红色的,红色充满朝气,充满了活力,充满希望。
学生六:太阳是大好光阴的象征,送枸杞豆也就是送时间,送机会。
学生七:枸杞豆的红色,也警示着小狗要珍惜时间。
学生八:枸杞豆是那么细小的事物,三叔希望小狗能注意观察生活的细节。
学生九:枸杞豆是秋天的果实,暗寓着人也要像植物一样最终能开花结果。
学生十:三叔希望“我”能像枸杞豆一样,对社会有用,为社会作出贡献。
······
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你们读懂老师了吗?老师为什么要送大家三颗枸杞豆呢?(面带微笑)
学生一:把握机会,向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学生二:珍惜时间,不要像三叔那样一事无成。
学生三:学习三叔不要粗心,善于思考,善于观察。
学生四:努力奋斗,收获成果。
学生五:要慷慨大方,赠送别人礼物。
学生六:枸杞豆比较坚硬,做人要坚强,不要半途而废。
学生七:枸杞有药用价值,要向枸杞那样对他人有帮助。
学生八:青少年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育人要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托物寓理,使人反思,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
······
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真是老师的知音。让我们以三叔为镜,做惜时之人;以“我”为镜,做追梦之人。让我们用掌声牢记昨天、把握今天、成就明天。(面带微笑,,带头鼓掌,激励的语气)
【教后反思】
对于教学的生成性,《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语文教学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在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和实施过程中,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教学的有效生成呢?对于这一问题,本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下列几点经验:
一、语文教学的有效生成源于宽松的课堂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和谐发展的活动,教学过程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标,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在现实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教师们为了“安全”起见,一般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采用多种手段,包括语言、眼神、脸色以及课堂的纪律教育,教师对学生预设之外的生成采取漠视的态度,甚至指责、压制。久而久之,学生在思考语文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思考一个附带问题,即:我这样说,老师会满意吗?我的答案是老师希望的吗?这样的课堂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作用于教学,又怎能会有所动态生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包括教师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对每个学生的尊重和真诚的关爱,对每个学生进步的鼓励和改正缺点的帮助,对每个学生战胜困难和创造性行为的支持,对每个学生个性的宽容和苦恼的理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才可能产生实质性的动态生成。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始终面带微笑,以亲切的口吻,用或赞许或幽默或惊奇或疑问或激励的语气,时而点头,时而鼓掌,为每位学生营造了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
二、语文教学的有效生成源于开放的问题设计。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师常常困惑于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矛盾之中:课堂上让学生讨论探究,往往完不成预定的教学计划;而按部就班地依教学计划走,课堂又往往沉闷,陷入“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要求教师认真研究教学过程,研究学生,精心处理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其中语文课堂教学提问的设计,可谓关系到阅读教学成败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课堂预设中,一定要研究好问题的设计,要常问自己,“选择什么提问”“为什么这样问”,提出的问题是否紧扣了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能否提高学生素养,尤其是是否适合学生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是否有利于建设开放、动态的语文课堂。有效的提问既能抓住教材的精髓,又能调动学生展开学习探究活动,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在本课教学中,教师精心预设了三个开放性的问题——“同学们对枸杞有哪些了解吗?”“三叔为什么要送给‘我’三颗枸杞豆?”“老师为什么要送大家三颗枸杞豆呢?”,为学生在学习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构建的空间。
三、语文教学的有效生成源于教师的智慧捕捉。
然而,再精心的备课也不可能预料到学生的所有反应,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做到“一切尽在掌握中”。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只有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及时调整预设,并开展有效的教学组织活动和指导,才能使课堂自然地变为动态生成。这样师生才能在课堂上释放生命的活力,闪耀智慧的光芒,展现飞扬自主的个性。在本课第三环节“精读课文”部分,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三叔为什么要送给‘我’?”这一问题时,能及时抓住学生四的回答,随即提出“你是怎么看出三叔送给‘我’的意图是为了让‘我’别留下人生的遗憾?”这一犀利的问题,引导学生对此思考,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知和理解,促进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与我们教师是否具备灵活的让学生获取生成资源的能力相关。而这种获取课程生成资源的途径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和机智组织,更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摸索和整合。
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都应是充分预设和精彩生成的综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课前科学的“预设”,课堂灵活地捕捉“生成”的能力,善于发现有价值的生成性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让课堂有效生成。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会因充分预约而变得更加精彩,才会因充满生命活力而更显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