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
诸位,把眼睛闭上五分钟,然后平心静气地想想父亲或者母亲,试试看。
你们的父母是如何深深地爱着你们,怀念子女的父母之心是多么温暖、多么广阔,直到现在不是依然使大家感慨万千、激动不已的么?啊,用不着闭上眼睛,你们大家无论早晚不是深深地感到双亲之恩么?
这个故事,肯定也是让你们知道父母之心是多么伟大的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从神户海港开往遥远的北海道函馆的船上。
材料四
真假母亲
一日,有两个女子来,站在(所罗门)王面前。
一个说:“我主啊,我和这妇人同住一房。她在房中的时候,我生了一个男孩。我生孩子后第三日,这妇人也生了孩子。我们是同住的,除了我们二人之外,房中再没有别人。夜间,这妇人睡着的时候,压死了她的孩子。她半夜起来,趁我睡着,从我旁边把我的孩子抱去,放在她怀里,将她的死孩子放在我怀里。天要亮的时候,我起来要给我的孩子吃奶,不料,孩子死了。及至天亮,我细细地察看,不是我所生的孩子。”
那妇人说:“不对,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你的。”这妇人说:“不对,死孩子是你的,活孩子是我的。”她们在王面前如此争论。
王说:“这个妇人说‘活的儿子是我的,死的儿子才是你的’,那个妇人却说‘不!死的儿子是你的,活的儿子才是我的’。”
王就吩咐:“给我拿一把刀来!”人就把刀带到王面前。
王说:“将活孩子劈成两半!一半给那妇人,一半给这妇人。”
活孩子的母亲为自己的孩子心里急痛,就说:“求我主!将活孩子给那妇人吧!万不可杀他!”那妇人说:“这孩子也不归我,也不归你,把他劈了吧。”
王说,将活孩子给这妇人,万不可杀他。这妇人实在是他的母亲。
以色列众人听见王这样判断,就都敬畏他。因为见他心里有神的智慧,能以断案。
《圣经·列王记上·第三章》
材料五
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
[香港]刘以鬯
……
(卧病在床的父亲)用抖巍巍的手一挥,叹息似的说了一句“走吧。”我站起,一边控制自己不让泪水流出;一边说:“爹,你要保重。”他点点头,用手掌掩盖眼睛。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提着皮箱下楼,走出家门。
天色阴暗,寒风吹在脸上像刀割。黄包车很少,等了十几分钟才雇到。跟车夫讲定车价后,我上车,母亲将皮箱放在车上,我用两腿夹住。黄包车夫抬起车杠,迈开脚步。母亲先将一卷钞票塞入我的衣袋;然后紧握我手,跟着黄包车在人行道上奔跑。
“阿妈,”我说,“回去吧!”
车夫逐渐加快脚步,母亲不得不松手。车夫将车子沿着胶州路朝爱义路拉去。拉了一段路,我回过头去观看,母亲依旧站在人行道上,向我挥手。
车夫继续跑了几十步,我回头观看,母亲依旧站在人行道上,向我挥手。
车夫继续跑了几十步,我回头观看,母亲依旧站在人行道上,向我挥手。
车夫继续跑了几十步,我回头观看,母亲依旧站在人行道上,向我挥手。
车夫继续跑了几十步,我回头观看,母亲依旧站在人行道上,向我挥手。
车夫将车子拉到爱义路口,转弯。我乘此侧过脸去眺望,母亲依旧站在人行道上,向我挥手。
离情别绪涌上心头,泪水夺眶而出。我低声自言自语:“再见,阿妈!”
车子转入爱义路,我见不到母亲了。北风猎猎,刺入肤肌,我却一点也不觉得冷。父母的慈爱像火炉发出的温暖,使我有能力抵御寒冷的侵袭。
1995年10月2日
材料六 川端康成·简要年谱
1899年
6月14日早产,在母胎不足七个月。生于大阪市北区此花町,出生医家。
1901(2岁)
父亲荣吉病逝。迁至母亲娘家。
1902年(3岁)
母亲阿玄病逝,与盲祖父迁居原籍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
两位老人担心他出门惹事,让他整天呆在阴湿的农舍里,寸步不许离开自己的身边。这位年幼的孤儿与外界几乎没有发生任何接触,变成一个固执的扭曲了的人,把自己胆怯的心闭锁在小小的躯壳里,为此而感到忧郁和苦恼。
1906年(7岁)
体弱多病。祖母辞世,与盲祖父相依为命。
“祖母为了抚养我备尝艰辛,我只是在她去世这天才侍侯过她一次……大概是祖母看着我上了小学,感到莫大的安慰,才撒手人寰的吧。”
1909(10岁)
寄养在姨夫家的姐姐芳子病逝。母亲死后,与姐姐只见过一面。
“祖父对于姐姐的死十分哀伤,也硬逼着我哀伤。我搜索枯肠,也不知该以什么样的感情,寄托在什么东西上才能表达我的悲痛。只是老祖父的悲恸欲绝,他的形象刺透了我的心。”从此培育出一种“孤儿的感情”,影响了一生的文学创作。
1914(15岁)
祖父辞世,成为彻底的孤儿,独影自怜。
《十六岁的日记》:“我自己太不幸,天地将剩下我孤零零一个人了!”
孤儿体验,因失去祖父而达到了极点。童年没有幸福,没有欢乐,没有人间的温暖。父母的爱,亲人的爱,对他来说都是非常空泛、非常抽象的。或者说,那只是他幼稚的朦胧的愿望。
1915(15岁)
开始中学寄宿生活广泛阅读。
1922(23岁)
从东京大学英文科转读国文科,开始文学评论与创作。
《参加葬礼的名人》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叙述了“我”从童年起就参加了亲朋的数不清的葬礼,给自己留下了寂寞的心绪。这篇小说是作者孤儿生活经历的一个侧面记录。
《致父母的信》:“祖父病逝,我当然感到悲伤,我在世上越发孤单和寂寞了!”
《孤儿的感情》、《祖母》、《致父母的信》等作品,主要描写孤儿的生活,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这种孤儿的悲哀成为我的处女作的潜流,说不定还是我全部作品、全部生涯的潜流吧。”
1968(69岁)
获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作《我在美丽的日本》的讲演。
1972(73岁)
4月16日含煤气自杀。 上一页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