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意在引入话题,唤起学生对宽容的感知。
师:同学们,说起“宽容”,我们会想到前几天刚刚认识的美国黑人领袖——
生:(接)马丁·路德·金
(出示:投影“以德报怨”)
师:马丁·路德·金的“以德报怨”,我们会想到佛教中“笑口常开”的——
生:(接)弥勒佛(出示:投影“大肚能忍”)
师:弥勒佛的“大肚能忍”,说起“宽容”,我们还会想到萧何月下追韩信,——
(出示:萧何月下追韩信,徐庶走马荐诸葛。)
生:(接)徐庶走马荐诸葛。
师: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出示: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宽广的胸怀,是对人对事的包容和接纳。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是精神的成熟、心灵的丰盈。)
师:同学们能不能用一句话将自己对宽容的理解表述一下?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宽容的一个原初理解,为下一个环节对宽容内涵的进一步理解作铺垫。
生1:宽容就是别人一时犯了错误时,对人的原谅。
生2:我不十分了解“宽容”为何义,只知道宽容就是去忍受一切可以忍受的,但并非一种单纯的逆来顺受,容忍一切毫无原则的邪恶那是“纵容”。
生3:宽容,是一种人格魅力,可以改善关系。
生4:宽容,就是宽广地包容。
师:大家说的都不错。我们是不是可以再考虑一下怎样把我们对宽容的理解表述得形象化些,个性化一些。是不是可以打个比方?或者可以用对称的句式?
生5:宽容是别人给了你一棵刺以后,你无怨地包容的大度;宽容是别人打了你左脸你还伸过右脸的谅解;宽容是理解别人无知的错误、无畏的抉择、无心的举动后的豁达。
生6:我觉得宽容是一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境界。
生7:宽容是一种气质、一种风度,它可以使男人更像男人,使女人更像女人。
生8: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而宽容是树上开出的一朵美丽的花。
——从学生的表达情况看,教师的要求宽泛,则学生的表达质量就低,教师的要求具体,则学生的表达质量就相对高些。所以以后在对学生作要求时尽量具体、明确。
师:现在的表述比刚才的表述漂亮多了。同学们刚才谈到了宽容的意义、作用、本质等等,如果要以“宽容”为话题写些文章,那么同学们还可以讲讲宽容的故事,谈谈宽容的对象、宽容的方法、宽容的原则……大家本周随笔有没有写过?如果没写过,可以就这个话题写写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表达方式可以记叙写成记叙文,可以议论写成议论文,可以抒情写成散文。
师:有一个荷裔美籍的作家,就宽容的话题写过一本书,介绍了人类的思想发展史,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本书的序言。这位作家就是——
生:(有的答)fang long,(有的答)pang long 。
师:到底读什么?xxx
(出示:《宽容》封面)
生9:因为是译音,所以应该读fang long 。
师:对,他不是中国唐朝时辅佐过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龄的那个房,而是译音,要读fang。
二、初步感知
(出示投影:交流初读感受:文体形式、内容、主题、疑惑、体会)
——初步感知课文,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尤其是寓言、诗都是极富内涵的文学样式,明确文体有利于学生明确探究文意、发现文意的方向。
师:序言,我们在初中时就学过,它是一种什么文体样式?一般要写什么内容?
生10:它是一种应用文。一般要介绍书的基本内容、成书的过程、写书的意图、目的等等。
师:大家早自修听了这篇课文的录音,有什么感受?
生11:这篇序言,文字很美,有一种诗的味道。
师: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11:“它发源于昔日的荒山。它消失在未来的沼泽。”
师:这样对称整齐的句子确实有一种诗的味道,可是它不全是这样整齐对称的句子。
生11:它是整句与散句的交叉。
师:整句与散句的交叉?我们是不是可以改为整句与散句的——
生:穿插。
师:对,穿插。这种文体好像更像——
生12:散文诗。
师:是一种散文诗。其它还有什么感觉?
生13:好像讲了一个故事,情节很有意思。
师:好像一个寓言故事?
生13:是。
师:我们是不是发现,原来序言也并不是一定要以平实的语言进行说明,也可以以散文诗的形式、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写?
生:是。
师:还有没有其他形式写的序言呢?我们来看看房龙其他著作的序言写法。
(出示:下列书及序言形式)
《人类的故事》是以书信体形式写的,是一封写给汉斯和威廉的信;《人类的艺术》是用第二人称,娓娓地《告读者》;《房龙地理》则引一封学习地理有困难的学生的信,然后说:“如同以往一样,我接到你们的命令就迫不及待地去完成。我转过身来说:‘亲爱的,这就是!’”《与世界伟人谈心》,是虚构了一个对话的场所——谈心晚会。见多,才能识广,我们要有所创新,我们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文体形式的发现比较简单,是不是可以用告知的方式以节约时间?序言形式的写法启示是不是学生自己发现更好?下文房龙的其他作品的序言作为印证是不是更能激发学生发现的成就感?然而又怕学生发现不了,只好作了这样的处理。
师:初读课文以后,你们是不是已经把握了课文的大体内容?
生:把握了。
师:那么我们请个同学复述一下课文内容。谁来?
——复述课文是为了检查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情况。
生(任春苗):在无知山谷里有一些孩子,他们只顾自己玩那些从远方捎来的石子,不听老人给他们念古书……然后……是小孩长大后去攀登那个挡住太阳的岩石高墙……尽管岩石高墙下有累累的白骨,但是山谷里的人还是过着幸福的生活……他爬了很久,经过了很多磨难,他又回来了,为了山谷里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但是,所谓的村民不理解他,他们把他抬到了集市上,尽管他很衰弱和饥饿,他们不给他吃的和喝的。
[1] [2] [3] [4]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