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路:本课处于议论文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且是议论文单元的最后一课,刚好可以对本单元所学知识做一个小结,同时反馈学生对议论文知识的掌握情况。
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议论文知识解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引导学生思考论述层次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归纳小结议论文的知识要点。其目的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运用。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宽容的观点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也就是一个走出文本的过程。
教学目标:(师小黑板出示)
1、理清本文紧凑的结构,严谨的思路
2、学习本文透彻辩证的说理
3、学习文章以讲道理为主的论证方法,并能围绕论点举出有关的事例。
4、正确地看待宽容,学会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别人。
教学重点:理清本文紧凑的结构,严谨的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透彻辩证的说理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出示课件1)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在寺院的高墙边发现一把座椅,他知道有人借此越墙到寺外。长老搬走了椅子,凭感觉在这儿等候,午夜,外出的小和尚爬上墙,再跳到“椅子”上,他觉得“椅子”不似先前硬,软软的甚至有点弹性。落地后小和尚定眼一看,才知道椅子已经变成了长老,原来他跳在长老的身上,后者是用脊梁来承接他的。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小和尚仓皇离去。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这以后一段日子他诚惶诚恐地等候着长老的发落。但长老并没有这样做,压根儿没提及这“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事。小和尚从长老的宽容中获得启示,他收住了心再没有去翻墙,通过刻苦的修炼,成了寺院里的佼佼者,若干年后,成为这儿的长老。 中国历史上还有位高高在上的佛,她就是人称“老佛爷”的慈禧太后。一次与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她立马勃然大怒:“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可怜的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狭隘的胸襟,这样的暴行,又怎能不遭人唾弃呢?面对生活中的矛盾芥蒂,你愿意当一个怀有宽容之心的人呢,还是当个睚眦必报的人呢?
曾经有一段美丽的语言这样描述:“紫罗兰把它的香气留在了踩扁它的脚踝下,这就是宽恕”要做到宽恕,必须怀有宽容之心。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多一些宽容》,学习作者对宽容的理解,明确怎样才能做到宽容。
二、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1、默写词语(生用默写本默写后,同桌对调指正,老师对重点字词强调)
和谐 豁达 胸襟 摒弃 和睦
迥异 芥蒂 嫉妒 憎恨 隔膜
2、让生解词并给加粗字注音。(师小黑板出示注音,生自行订正)
和谐(xié ) 豁达(huò ) 胸襟(jīn ) 摒弃(bìng )
和睦(mǜ ) 迥异(jiǒng ) 芥蒂(jiè dì) 嫉妒(jídǜ )
憎恨(zēng) 隔膜(mó )
3、对预习作业中解词的疑难作解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禁烟英雄林则徐的一句名言。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深感责任重大。那时,帝国主义用鸦片毒害中国人民,清政府腐败无能,不敢抵抗,只好让大量白银不断外流。林则徐目睹这种情况,极为气愤,于是,他于1840年挺身而出,坚决查禁鸦片,并给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幅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告诫自己,要要像大海一样广泛听取各种不同意见,才能把事情办好,立于不败之地。下联说当官必须坚决杜绝私欲,才能像大山那样刚正不阿,挺立世间。
4、收集有关“宽容”的名言、警句、谚语、故事等,与同学交流。(学生上四周小黑板展示名言、警句、谚语,故事与同学交流,老师给予点评与肯定)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设计思路:迁移,是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迁移能力的培养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本环节的设置是对学生这一能力的一个训练,以让其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认真阅读课文,运用所学过的议论文知识自读课文,初步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课件2)
1、文章按怎样的思路展开的?如何分段?段意如何概括。
2、用自己的话说说提倡宽容的意义。用什么论证方法?
3、怎样才能做到宽容?文中指出了几点?你还有自己的见解吗?
4、有人说最后一段是多余的,可以删去,你认为呢?
5、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说说你欣赏的理由。
四、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学生讨论问题1后,明确
1、思路:为什么----怎么样
2、提生板演段意,老师点评给予肯定后归纳:
第一段:论述提倡宽容的意义。
第二段: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到宽容。
第三段:对观点作补充论述。(原则)
(二)个人默读第一段,让剩用自己的话说说提倡宽容的意义,师作讲解。
1、前两句从人与人的关系的角度阐述宽容的社会意义,说明只有提倡宽容,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后一句引用林则徐的对联,从个人胸襟的角度加以论证宽容的意义。总之,无论从社会的人际关系角度,还是从个人修养的角度,都必须提倡宽容。
3、有引证法加以论证宽容的意义的
(三)接力精读第二段,思考本段的结构怎样?作者按什么层次来论述怎么样才能做宽容?
文中指出了几点?补充具体事例加以论证。你还有自己的见解吗?
设计思路:分小组交流讨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合作的方式解读文本,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在对论述层次的讨论交流中,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明确结构与分层
(1)这一段的结构:总——分。
(2)分层如下:(用“I”线把本段分为两层。)
第一层是总述怎样才能做到宽容。
第二层具体论述怎样才能做到宽容。
(3)具体分析第二层(可分四小层)
第一小层谈互谅。
事例:唐太宗李世民不记前嫌任用魏征。唐太宗还是秦王时,魏征曾多次劝太子李建成除去李世民,后来李世民当上皇帝,不计前嫌,原谅他当时是各为其主,反而重用了魏征,至于贞观盛世,与他的胸襟广阔分不开的。
第二小层谈互让。
事例: 安徽某地有六尺巷景点。相传,清代礼部尚书张英为解决家人与邻居的矛盾,特寄诗一首回家,诗曰:"千里寄书为一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于是,张家主动让地三尺,邻家亦主动让地三尺,遂成就了“六尺巷”这一千古美谈。
第三小层谈互敬。
事例:周总理,作为一国总理,日理万机,非常辛苦。有一次,周总理工作了一整夜,清晨刚要回家,在路上碰见一个清洁工人,周总理主动上前去,紧紧握住工人的手说“同志您辛苦了!”周总理十分尊重别人,所以他也得到了全国人民对他的尊重。
第四小层谈互爱。
事例:《还珠格格》紫薇对所有的人都是那么仁爱,面对迫害她的皇后,她毅然请求皇上宽恕她。
(4)分组阅读,思考第二层的四小层能颠倒吗?请说明理由(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推荐小组代表作答,老师归纳理由)
不能颠倒。理由:
①这四个层次的顺序是人与人相处时感情的层层递进,安排得十分恰当。“互谅、互让”是宽容的最基本的要求,“互敬、互爱”则是进一步的高要求,尤其是互爱,则是最根本的一点。只有互爱才能真正做到“互谅、互让和互敬”。
②也照应了第一层互谅、互让、互敬、互爱的顺序。
(5)画出自己欣赏的句子,说说你欣赏的理由。(从修辞,情感,表达方式,论证方法,内容等角度加以赏析,理由合理即可)
(6)模仿“爱能融化……爱能……爱能……”写一个句子。
(四)齐读课文第三段,思考:最后一段是否多余的?为什么? 你能结合课文举几个例子作事实论据吗?
设计思路:初中生的形象性思维还较占主导地位,让其认识辨证说理的重要性,其实是对他们辨证思维的一个培养。而辨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性一环,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都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不是多余,因为这是宽容的原则,宽容不能包容,更不能姑息纵容。这一段是一个必要的补充论证,显示了作者表达的严密与辨证。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