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诗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并鼓励学生当堂成诵,做好美文积累。
2.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记事、绘景、抒怀的方法,并体会苏轼清新、质朴、简洁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和翻译能力。
【教学重点】: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及题析(5’)
●导人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北宋著名文学家。
●题析:请同学来逐词分析课文题目,看看课文题目包含了哪些内容?
记——记叙、记述、记载 文体:笔记体散文
承天寺——地点(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
夜——时间 游——记叙的内容
●朗读
1.教师配乐朗诵课文,请同学注意字音和句读,并数一数课文的字数。
⒉校音正字。(板书)(2’)
字:遂 寝 藻 荇
3. 翻译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重点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欣然起行 无与为乐者 遂至 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 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二、课文赏析:(30’)
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
于中庭→绘景→抒怀。
第一层:(开头……相与步于中庭)叙事,交待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何夜无月……结尾)抒情,面对月光、竹柏疏影抒发感慨。
2、朗读,并简要分析下列写景语句的妙处。
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明确:
①句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入户”二字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作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②是作者的反应,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其兴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③句是全篇的精妙所在,寥寥18字,以极精练的文字描画出承天寺庭院中优美的月色,表现出浓郁的诗情。其妙处在于: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空明”之色,后者突出树影的“交横”之态,创造出一个澄澈透明的世界。
3.作者在文章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哪些词句可以表现出来?
(1)“欣然起行”表现出了作者兴奋喜悦之情。
(2) “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表现出作者当时的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
作者为什么会同时具有兴奋喜悦和寂寞两种不同的心情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当时的情况。背景:元丰年间,有著名的王安石变法,由于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宋神宗元丰二年八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人陷害入狱,后经人多方营救才于十二月结案出狱,被贬官至黄州,身居闲职,而且还受到监管,过着失意的闲居生活。内心苦闷寂寞,于是放情山水,到大自然中寻求诗情,寻求精神的寄托。
(3)、文章第三层“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
课文第三层,作者连发两问,月色常有,竹柏亦常有,但像“我们”这样赏月的闲人”却不可多得。
这句看似多余,但仔细品味是不可缺少的。这两句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相当复杂,既有欣喜愉悦,又有落寞孤寂,还透出某种鄙视尘俗的自慰之情。这种复杂的心情,一方面是由于苏轼政治上失意,内心苦闷才放情山水,在江山风月中寻找寄托;另一方面,大自然的美所给予人的无穷愉悦。
三、总结知识点:(1)
1.掌握生字4个。
2.理解常用实词和虚词6个。
3.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
附:文中教师过渡语
过渡:这就告诉我们事件发生的时间是那一天的深夜了。那么在那样的深夜到底为什么作者本已打算睡觉却又去游览了呢?接着看下文:
这个比喻写月光如水看似比较平常,细一品味就不简单了。月光看似静的,水时静时动,闭上眼,月光就像水一样静静的泻下来.这就给月光以动感。这句话精妙处,还在于作者紧承比喻用了“宝明”这个词,“空明”的意思是清澈透明,这样想似乎还不够,空,还有一种空灵、无处不在的感觉。这便使月光的形象生动起来了,不仅让人感到月光如水一般的清澈透明,还让人感到那融融月色充溢整个庭院,乃至整个夜晚。让人顿觉心旷神怡,俗念全消。
教帅提问 此处“水”和“藻荇”是真实的吗?
学生回答 不是。“水”指“月光”,“藻荇”指“竹柏”。
教师引导 此处依然是比喻,直接把月下是写成水中景,正是月光如水,所以竹柏影才成了水中的藻荇。突出了前文比喻的效果。水中的藻类和荇菜交错纵横的浮游者,人们仿佛感到水的流动,这样,无形的静态的月光便有了动态感。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组成了有色有形、有静有动的画面.这样。竹柏和藻荇、天空和地上浑然一体,月夜之美尽在其中。这正是此句话广为人称道的原因。
教师引导 总结:本句话是绘景,虽然只有一句话。但是月夜美景跃然纸上.看来文不在多而在乎精。请同学用1分钟听音乐看画面,想象当时月下的美景并诵读这句话。
过渡:在这清澄的月光下,两个有同样情怀际遇的人,“相与步于中庭”那情景何其美好。可是又是清冷的,读来。总使人感到抑郁。那是什么原因呢?关键在于作者在文中寄予了哪一种情怀。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前两句是虚写,不是写实。正如我们导入里提到的那句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里只是表明了普天之下。有月亮的夜晚很多,有竹柏的地方也很多的意思。
教师提问 你认为“闲人”是指什么样的一种人?
据唐宋贬官之制:“贬官而犹有职守,仍不得为闭;谪将而本郡官承朝中之意加以监束致言动皆不自由。亦仍不得为闲。”当时。苏轼既无职守也不受人管制,真正称得上是“闲人”。张怀民当时也是贬居黄州,境况相似。所以此处既表现了作者解脱世俗、忘情自然,享受自然美的自娱自乐的欣慰;又在这种随遇而安之中流露出作为闲人的惆怅和无奈的情绪。所以,也许辗转难眠才是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起行赏月、排解郁闷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