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刈麦》教学设计2
|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出身于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十三世祖杜预是西晋旬将,祖父审言是武则天时著名的诗人,父闲曾为兖州司马和奉天县令。杜甫一生约分为四个时期。35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这时正当开元盛世。他的经济状况也较好,是他一生中最快意的时期。诗人从小就“好学”,7岁时已开始吟诗,“读书破万卷”、“群书万卷常暗诵”的刻苦学习,为他的创作准备了充分的条件。从20岁起,他结束了书斋生活,开始了为时10年以上的“壮游”。先南游吴越,后北游齐赵。在这长期的壮游中,诗人接触到祖国无比丰富的文化遗产壮丽河山,不仅充实了他的生活,也扩大了他的视野和心胸,为他早期诗歌带来了相当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望岳》诗为代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正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杜甫走向现实主义,是从第二期(35至45岁)十载长安的困守开始的。晕是安史之乱的酝酿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公不能实现他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以到以常挨饿受冻。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使他逐渐深入人民生活,看到了人民的痛苦,也看到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从而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咏怀》等现实主义杰作。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这才确定了杜甫此后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的方向。从45岁到48岁,是杜甫生活的率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国家岌岌可危,人民灾难惨重,诗人也历尽艰险。在陕北,他曾经和人民一起逃难,在沦陷了的长安,他曾经亲眼看到胡人的屠杀焚掠,和人民一同感受国亡家破的痛苦。为了献身恢复事业,他只身逃也长安,投奔风翔。脱贼后,他被行为左拾遗。就在做官的头一个月,他因“见时危急”,上疏触怒隶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多次获得深入人民生活的机会。使他写出了《悲陈陶》、《哀江头》、《春望》、《羌村》、《北征》、《洗兵马》和“三吏”、“三别”等一系列具有高度的人民性和爱国精神的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759年7月,杜甫弃官历尽千辛万苦到达成都,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开始了他最后一期"漂泊西南"的生活。在这漂泊的11年生活中,杜甫的生活仍然很困苦,但他总是在关心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自己的创作,在漂泊的11年间,他竟写了一千多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等都是这时期优秀的作品。杜甫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770年冬,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字乐天。先世本为龟兹人,汉时赐姓白氏。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后改官翰林学士、左拾遗、左赞善大夫,因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出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任期间,兴修水利,恤贫安民,深受百姓爱戴。后官至刑部尚书,晚年闲居洛阳,修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其早期所作“讽喻诗”人仅主题鲜明,措辞尖锐,描写人物形象细腻生动,而且整体构架精巧缜密,体现叙事与议论的统一。其“感伤诗”在当时已享“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之盛誉。其“杂律诗”为千古传诵之名篇。其文学理论《与元九书》成为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白居易与元稹齐名,并称“元白”,然白实胜于元。晚年与刘禹锡唱和甚多,人称“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 2、相关知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乾元三年(760)的春天,杜甫求亲靠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观刈麦》: 唐宪宗元和元年,白居易参加了“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入第四等。但以出言太直,不得为谏官,而补任一县尉。这样一个职位虽不为诗人所满意,但在近两年的县尉任内,却使他亲眼看到了唐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这对丰富他的创作源泉,推动他走上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道路,都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有名的同情人民疾苦诗篇《观刈麦》和揭露权贵们掠夺行径的《宿紫阁山北村》,就正是这时所写。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诗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观刈麦》: 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年),当时作者是一个县尉。诗中描写农民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苦农妇之口,诉说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民生活的痛苦,也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二、文章脉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全诗分四段。 第一段,写秋风破屋的情景。 第二段,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 第三段,写长夜沾湿的苦痛。 第四段,写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理想。 《观刈麦》: 开头四句交代小麦成熟的季节,以引出以下麦收的忙碌和辛苦。 接下来四句实写作者观看到的刈麦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揭示农民为了多得一点收入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令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左臂悬敝筐”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她为什么不在家中带孩子,不在自家田里忙活,却抱着孩子来别人的田里捡麦穗呢?一只破旧的筐子已经透露出信息:都是贫困逼的啊! “听其相顾言……拾此充饥肠”这四句通过人物对话回答了一个疑问:农民辛勤劳动,为什么还这么贫穷?原来是租税剥削太重造成的啊! 最后六句中,官吏的舒适富裕与农民的辛劳贫困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段抒情文字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生,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因而成为全诗的精华所在。 三、写作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蓄势与陡转。在艺术构思上,诗人先以铺陈叙述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蓄势既足,陡然转笔,以抒情议论的方式表达内心的愿望。 2.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是这首诗又一个特点。 3.语言通俗平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泻出来。 《观刈麦》: 本篇的主要特点是叙事与心理揭示融为一体。 例如描写刈麦场面的四句:“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不仅展示了农民辛苦劳动的精神,而且更深入到他们的内心进行刻画,写事与写心理完美统一。记叙拾麦贫妇人诉说的四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心灵也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最后,诗人对自己“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感到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来源:中国哲士网
中小学语文教学 观刈麦教案,教学设计 参考资料,课文
作品《观刈麦》教学设计2原文赏析
|
上一篇文章: 《观刈麦》教学设计 |
下一篇文章: 白居易《观刈麦时为盩厔县尉》诗歌鉴赏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