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操作部分)
一、概念题(只要求理解,以是非题形式出现)
1.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
2.教育技术的基本概念
3.网络教育的主要优点
4.BBS、“博客”等的特点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简答题
1.请谈一谈视频案例相对于纯文本案例而言,有什么优越性?
2.您认为网络学习有什么特点?
3.请您例举若干您常用的提供搜索引擎信息查询服务的网站。
4.请描述您在教学中(或培训中)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较成功或较失败的一个例子,并说明理由。
5.在网络条件下,您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与他人协作交流?
6.利用网络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形式进行学习?请举您所经历过的一个网上学习的实例。
7.您认为未来的网络课程应体现哪些特征?
8.结合实践,谈一谈虚拟社区成员间的协作性体现在那些方面?
9.“讲授”模式与“研修”模式比较,在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等方面有什么不同?
10.您认为网络学习应该掌握哪些技术?您已经掌握了哪些技术?
三、论述题:
1.请您为学生设计一个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学习的方案(主题自定),并谈一谈有效开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的关键是什么?
2.一个较完整的视频案例一般包括哪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你觉得哪一部分最重要?为什么?
3.通过对《E环境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专题研修》培训,请您谈一谈,您应该怎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提高,并开展课堂教学?
四、案例题:
1.阅读34页相关链接材料《Electronic Learning》(电子化学习),请谈一谈有价值的网络学习是一种怎样的学习,它体现了一种怎样的学习观。
2.阅读44页相关链接材料一《未来学校和教师》,请您谈一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在未来学校中应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您将如何应对这样的发展趋势?
3.互联网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平台。阅读45页相关链接材料二,谈一谈这种新型的培训模式与传统的面授模式相比有哪些优越性?又有哪些局限性?
《E-环境下的中学语文研修主题》(学科部分)
1、什么叫“想教的内容与实际在教的内容一致”?
2、什么叫“教学内容与学术界认识一致”?
3、从教学内容角度看,一堂语文好课的较低标准是什么?
4、下面是一段课堂教学实录,请仔细阅读,然后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师:前面我们布置大家观察了桥,下面请同学们说说你见过哪些类型的桥。
生:独木桥、水泥预制桥、钢梁桥、石拱桥、铁索桥等等……
生:江河大桥、立交桥、过街天桥……
师:大家见过的桥确实不少,那么你们能否用一句最简洁的话说说桥的特征。
生:架在河面上,用水泥钢筋作材料的建筑物,如长江大桥。
生:不对,有的桥也用木材作材料,如独木桥。
生:还有,有的桥不是架在河面上,而是架在空中的,如立交桥。
师:大家说得很有道理,看来要把握事物的特征,还必须找到同类事物的共同点。下面大家想想,哪些才是形形色色的桥所共同具有的特点,可以查词典,看看词典是怎样说的。
生:(查词典)架在河面上连接两岸的建筑物。
师:根据我们前面的讨论,大家想想这样概括桥的特点是否准确?
生:不够准确。前面已经说过,立交桥就不是架在河面上的。
师:看来时代在发展,词的含义也在发展,大家修改修改。
生:架在水面或空中,用来连接两端的建筑物。
师: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讲到的抓事物特征的方法。事实上桥用什么材料做,千差万别,不是共有的特点;桥的作用——架在水面上或者空中连通两地供通行才是共同具有的。抓特征就是要找出同类事物的共同点。
师: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缩小,局限于石拱桥。按照上述抓特征的方法找找石拱桥的特征,看看石拱桥有什么共同点。
生:桥洞呈弧形就像虹。
生:桥身全由石料构成。
师:说得较好,不过同学们所看到的还只是桥的外部特点,事实上我们在分析事物特征时,并不像这样显而易见,还需要我们仔细研究。下面我们把桥的范围再缩小来研究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征,可能难度就会增大。请同学们翻开课文《中国石拱桥》,先看课文写到石拱桥的哪些特点。(学生浏览课文,找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5、 下面是一段课堂教学实录,请仔细阅读,然后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师:同学们,当你走进浩瀚的沙漠,你最希望看到的是什么?
生:绿洲。(齐声应答)
师:不错。请再回答,当你置身于严寒的冬天,伫立于一片“枯藤、老树”前,你最希望看到的又是什么?
生:新芽。(齐声应答。学生颇有新意感。)
师:很好。我再问:当你读着那些千篇一律、千文一面的文章时,你最盼望的是什么?
生:“语言优美的文章”,“描写生动的文章”,“富有感情的文章”,“不,具有新意的文章”。(七嘴八舌,略有争议,开始活跃)
师:对了。当我在批改作文时,读着那些千文一面、千篇一律的文章,犹如行走在荒漠之中,感到十分寂寞;这时,倘若发现了一篇颇有新意的文章,我就好像夏天里吃了一只冰淇淋,会感到透身舒畅!那么,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新意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和训练的课题。(挥笔板书:多角度立意)
师:什么叫多角度立意呢?让我们先看一个材料。(投影)
师:我国宋代伟大诗人苏轼仔细地观察了庐山,然后作诗云——
生:(齐诵)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这两个材料告诉我们,无论绘画还是观景,都要善于选择不同的角度。这样,才能发现事物、景物的不同特点,才能写出新意。因此,对你所写的景物、事物,在动笔之前,在审题的过程中,也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去思考,从而寻找出其特点,然后运用类比的方法,由物及人,联系实际,确立中心。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中心进行比较、分析、权衡、抉择,从而才能确立一个“最佳”的中心,这就是多角度立意的要领所在。(投影“要领”)
生:(齐诵)“观察思考——寻找特点——类比联想——联系实际——确立中心——选择最佳中心”。
师:明确了“要领”,我们应该运用这个“要领”去作多角度的立意训练。今天训练的题目是你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教师伸出一只手,亮相,转身,板书四个大字——手有五指)
生:哇!(大有出其不意之惊叹)
师:同学们,现在让我们在这只小手上来作大文章:先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手的五个指头,找出其特点,并且由物及人,从现实生活中找一个话题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我们先确定一个角度:请想一想,这只手怎样才会变得有力量?
生:五指并拢!(一个学生)……还要握成拳头!(几个学生)
师:不错,五指并拢握拳力量大,这是一个特点。据此,你们能由物及人,确立一个中心吗?
生:团结起来力量大。(多数学生)
师:好。现在就围绕这个话题,请诸位动动笔墨,发表高见。(写作,10分钟后,几个学生举手要求发言,选其一)
生:(读文)五指分开是分力,五指并拢成合力,合力大于分力;五个手指曲向掌心,又聚成了一种强大的向心力。我们班47名同学,若能紧密团结,服从班委会领导,就一定能在这次校运动会中夺魁!(全班哗然)
师:(笑着说)你的力学学得好,活学活用,比喻贴切生动,并且能联系实际,很有一股子集体英雄主义!(笑声四起)
…………
师:现在让我们变换一个角度:我们的手怎样才能变得灵巧、能干、会做?
生:需要五个手指互相配合,亲密协作。
师:OK,事情要做好,五指配合少不了。那么,请你们围绕这个中心再动笔墨,继续发表高见吧!(10分钟后,几个学生举手,选一)
生:(读文)人类依靠双手改造了自己,征服了自然。手之所以能干会做,在于各个手指密切配合,协作工作。我在初中时,学过笛子。吹笛子,要有五指巧妙配合,不然,就会走音跑调。同样,写字、绣花、打字、微机操作、拔河等一切细活、粗活都要五指配合。
师:立论稳妥,材料与观点统一。不过,议论还只停留在手指上,似乎还有需要发挥的地方……
6、下面是一段课堂教学实录,请仔细阅读,然后从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一篇议论文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是由观点和材料组成的。
师:那么,观点与材料的关系应是怎样的?
生:材料要能证明观点,观点要能统帅材料。观点和材料要统一。
师:很好。看来你们对所学的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转入另一个问题。如果一篇议论文中有好几个观点,好几则材料,那么就会遇到一个如何组织和安排的问题,就需要寻找一条完整的思路和合理的论证结构。那么,基本的论证结构有哪几种呢?
生:并列式、对照式、递进式和总分式4种。
师:好。我给大家发一篇议论文,请你们认真阅读并分析全文的论证结构。
(学生阅读文章,师生讨论问题。略)
师:看来你们现在已经掌握了议论文的思路和论证结构。下面我发一篇题为《时间小议》的文章给你们。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作者本想用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可是,由于认识能力有限,文章只写了两段就写不下去了。现在,请你们把它补写完毕。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写作。略)
师:古人说“文无定法”。一篇文章可以用总分式的论证结构,也可以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下面,我再发给你们一篇文章,题目也是《时间小议》,但它采用递进式论证结构。文章也只是写了两段,现在请你们来完成它。
(学生写作,教师巡堂。写完后简单讲评。)
师:议论文的思路和结构特点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们在议论文写作过程中,要下功夫解决好这个问题。而懂得了有关思路和结构知识,可以使我们的思考进入更自觉的状态。下面,大家以《谈独立思考》为题,拟定两篇不同论证结构的文章提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