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 花 夕 拾
内容简析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于一九二八年九月由北京未名社初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一九二九年二月再版。一九三二年九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关于翻译本书,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四月十一日致增田涉信中说:“《朝花夕拾》如有出版处所,译出来也好,但其中有关中国风俗和琐事太多,不多加注释恐不易看懂,注释一多,读起来又乏味了!鲁迅在一九三四年十二月二日致增田涉的信中,提到增田涉和佐藤春夫合译《鲁迅选集》时说:“只有《藤野先生》一文,请译出补进去,《范爱农》写法较差,还是割爱为好。”
本书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被选入初中语文课本。
创意说明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品格都能春风化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气质,陶冶学生的修养。多读文学作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为了让学生阅读获得更好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加强方法指导。阅读文学作品,可用略读浏览的方法通读全书,弄清主要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等;可用精读方法阅读精彩片段,评析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品味作品的语言特点;也可泛读和精读相结合,通读全书,突出重点,理解作品的重要思想和重要内容;还可细细、反复品读,揣摩文章语言,把握人物际遇,领悟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启迪。在平时的教学中,可采用比较阅读或拓展阅读的方法。
活动目标
1、了解作者鲁迅以及这部回忆性散文集的主要内容。
2、了解感受散文中鲁迅所表达的自己的见解以及写写对自己的启示。
3、阅读本书中的名篇,分析文章的内容以及了解作者的看法。
活动时间
4课时
活动过程
第 一 课 时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激情
·
导入 你一定不会忘记鲁迅故居的百草园和日本的藤野先生,这些者是作者生命里的一段精彩记忆。这样的回忆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还有很多。如果你用心去读这一部散文经典,一定会读出作者青少时代的经历,读出作者的深刻丰富的思想,读出作者炉火纯青的文笔。 聆听 资料平台 交流作者信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交流、记录 写
作
背
景 创作《朝花夕拾》时鲁迅已是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纪念刘和珍君》等文,愤怒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他曾先后避居山本医院、德国医院等处。尽管生活艰苦,还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它们后来与鲁迅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鲁迅的名言警句 1 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的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你爱做的事,偏不给你做,你不爱做的,倒非做不可。这是由于职业和嗜好不能合一而来的。倘能够大家去爱做的事,而仍然各有饭吃,那是多么幸福。但现在的社会上还做不到,所以读书的人们的最大部分,大概是勉勉强强的,带着苦痛的为职业的读书。 交流、记录 2 美国人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我想,时间就是生命。无端地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 3 道德这事,必须普及,人人应做,人人能行,又于自他两利,才有存在的价值。 4 即使天才,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的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 5 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要除去虚伪的脸谱。要除去世上害已害人的昏迷和强暴。 拾取﹃朝花﹄·体会思想价值 1 《朝花夕拾》共10篇,或写求学,或写亲情,或写娱乐,或写社会风貌,可谓写出了百味人生。通读全书,了解每一篇散文的主要内容,特别注意文中所反映的人和事,及作者流露心灵之声的文字。然后纵观全集,完成以下问题:
①《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朝花夕拾》反映了作者哪些看法见解?
【点拨】《朝花夕拾》晚鲁迅1926年所著的回忆散文集,共10篇。作品记叙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其中《猫·狗·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这七篇作品,记叙了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断,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后面的《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学生的脚印。 阅读、讨论、交流 2 拿出自己写好的读书笔记,小组互相交流阅读这本书之后的一些感受。 3 每小组推荐一名同学发言,可以就整本书阅读后的感受谈,也可以就某一篇文章谈自己的感受。 诵读欣赏
•
体会艺术特征 十篇散文内容各不相同,其表现手法也一定有异。不过从整体上看,作者的风格基本一致:寓浓情于平淡之中,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下涌动着情感的潜流。作品的情感是真挚浓郁的,既不同于鲁迅小说中的“忧愤深广”,也有别于杂文的恣肆挥洒,即使有些篇章写法近乎杂文,也不过是借题发挥,“开个玩笑”。这种真挚常有的情感借助生动风趣的文笔表现出来,便形成了《朝花夕拾》独特的艺术风格。说说你在这方面的体会。 思索、交流
第 二 课 时
精彩赏析:小引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小引”是作者为自己的作品集写的序言。序言一般是介绍书的内容、写作过程以及书名的含义等,一般用平实的语方说明。但这篇小引采用散文的笔法,写得生动也有点深奥。它是我们读懂《朝花夕拾》的入门先导。
认真读一读“小引”部分,谈谈你读到了些什么信息。 聆听 2 用学过的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阅读小引。 勾画批注 3 小组内讨论、交流。 合作活动 4 班内交流。 交流、评价 【示例】 原 文 读书动笔 《朝花夕拾》小引
我常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然而委实不容易。目前是这么离奇,心里是这么芜杂?。一个人做到只剩了回忆的时候,生涯大概总要算是无聊了罢,但有时竟会连回忆也没有。中国的做文章有轨范,世事也仍然是螺旋。前几天我离开中山大学的时候,便想起四个月以前的离开厦门大学;听到飞机在头上鸣叫,竟记得了一年前在北京城上日日旋绕的飞机。我那时还做了一篇短文,叫做《一觉》。现在是,连这“一觉”也没有了。
广州的天气热得真早,夕阳从西窗射入,逼得人只能勉强穿一件单衣。书桌上的一盆“水横枝”,是我先前没有见过的:就是一段树,只要浸在水中,枝叶便青葱得可爱。看看绿叶,编编旧稿,总算也在做一点事。做着这等事,真是虽生之日,犹死之年,很可以驱除炎热的。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他改了一个名称:《朝花夕拾》。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或者,他日仰看流云时,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罢。
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存留。他们也许要哄骗我一生,使我时时反顾。
这十篇就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与实际内容或有些不同,然而我现在只记得是这样。文体大概很杂乱,因为是或作或辍,经了九个月之多。环境也不一:前两篇写于北京寓所的东壁下;中三篇是流离中所作,地方是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却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的楼上,已经是被学者们挤出集团之后了。
一九二七年五月一日,鲁迅于广州白云楼记。
作者在写《朝花夕拾》这些作品时正经历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1925年他因支持女师大学生反对依附军阀、迫害学生的校长,受到了“正人君子”们的各种流言的攻击和诽谤。1926年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三一八”惨案,北洋军阀枪杀学生,鲁迅也受到了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后又受守旧势力的排挤。《小引》写于1927年5月11日,当时国内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大事。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进行“四一二”大屠杀奏国处于一片白色恐怖之中。
前者较直白,后者更具文采和诗意,适合做散文的书名。
“带露折花”是朝花朝拾。
“不能够”是因为作者当时没有心情来写这些反映现实的文章,再说,对当时发生的事要做出冷静的评估,得出有益的结论,总结出有益的经验教训,是需要一定时间的。
这就是所谓的“夕拾”——借对过去的怀念曲折地表达对今日的不满。
乡情由乡土物引起,这是自然之情。
记忆中的往事,虽然“也不过如此”,但它毕竟是甜蜜的,成为自己与眼前的“离奇”“芜杂”的现实进行斗争的动力。可见《朝花夕拾》是作者受伤后的自我包扎,是再次冲锋陷阵的战斗准备,这也是他不甘彷徨的精神寄托。 【总评】这篇《小引》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创作心态和深刻的内心痛苦。《朝花夕拾》绝不是单纯怀旧的作品,而是曲折地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在对往昔美好事物的回忆中闪烁着社会批判的锋芒。
精彩赏析:《狗•猫•鼠》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小组合作点评《狗·猫·鼠》,有疑难的互相讨论或同教师讨论。 分组学习 2 组织交流。 【示例】 原 文 读书动笔 狗•猫•鼠【有删节】
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卓旁,给我猜谜,讲古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象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
这是侥幸的,我想,幸而老虎很性急,否则从桂树上就会爬下一匹老虎来。然而究竟很怕人,我要进屋子里睡觉去了。夜色更加黯然;桂叶瑟瑟地作响,微风也吹动了,想来草席定已微凉,躺着也不至于烦得翻来复去了。
几百年的老屋中的豆油灯的微光下,是老鼠跳梁的世界,飘忽地走着,吱吱地叫着,那态度往往比“名人名教授”还轩昂。猫是饲养着的,然而吃饭不管事。祖母她们虽然常恨鼠子们啮破了箱柜,偷吃了东西,我却以为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也和我不相干,况且这类坏事大概是大个子的老鼠做的,决不能诬陷到我所爱的小鼠身上去。这类小鼠大抵在地上走动,只有拇指那么大,也不很畏惧人,我们那里叫它“隐鼠”,与专住在屋上的伟大者是两种。我的床前就帖着两张花纸,一是“八戒招赘”,满纸长嘴大耳,我以为不甚雅观;别的一张“老鼠成亲”却可爱,自新
△ △ △ △ △ △
郎、新妇以至傧相、宾客、执事,没有一个不是尖腮细腿,象煞读书人的,但穿的都是红衫绿裤。我想,能举办这样大仪式的,一定只有我所喜欢的那些隐鼠。正月十四的夜,是我不肯轻易便睡,等候它们的仪仗从床下出来的夜。然而仍然只看见几个光着身子的隐鼠在地面游行,不象正在办着喜事。直到我敖不住了,怏怏睡去,一睁眼却已经天明,到了灯节了。也许鼠族的婚仪,不但不分请帖,来收罗贺礼,虽是真的“观礼”,也绝对不欢迎的罢,我想,这是它们向来的习惯,无法抗议的。
老鼠的大敌其实并不是猫。春后,你听到它“咋!咋咋咋咋!”地叫着,大家称为“老鼠数铜钱”的,便知道它的可怕的屠伯已经光临了。这声音是表现绝望的惊恐的,虽然遇见猫,还不至于这样叫。猫自然也可怕,但老鼠只要窜进一个小洞去,它也就奈何不得,逃命的机会还很多。独有那可怕的屠伯——蛇,身体是细长的,圆径和鼠子差不多,凡鼠子能到的地方,它也能到,追逐的时间也格外长,而且万难幸免,当“数钱”的时候,大概是已经没有第二步办法的了。
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
现在已经记不分明,这样地大约有一两月;有一天,我忽然感到寂寞了,真所谓“若有所失”。我的隐鼠,是常在眼前游行的,或桌上,或地上。而这一日却大半天没有见,大家吃午饭了,也不见它走出来,平时,是一定出现的。我再等着,再等它一半天,然而仍然没有见。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当我失掉了所爱的,心中有着空虚时,我要充填以报仇的恶念!
我的报仇,就从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逐渐推广,至于凡所遇见的诸猫。最先不过是追赶,袭击;后来却愈加巧妙了,能飞石击中它们的头,或诱入空屋里面,打得它垂头丧气。这作战继续得颇长久,此后似乎猫都不来近我了。但对于它们纵使怎样战胜,大约也算不得一个英雄;况且中国毕生和猫打仗的人也未必多,所以一切韬略、战绩,还是全部省略了罢。
但许多天之后,也许是已经经过了大半年,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该段由温馨的回忆开始,为下文蓄势。
“老虎跟猫学艺”的故事,到祖母嘴里就这样生动、简洁,祖母是个讲故事高手。
“侥幸”、“幸而”、“怕人”等字眼反映了儿童的幼稚心理。
“吃饭不管事”流露着“我”对猫的不满之情。
“这也算不得什么大罪”流露了“我”对隐鼠的喜爱之情。
“不甚雅观”与“可爱”,对比中爱憎分明。
喜欢没有理由,儿童气十足。
想看鼠族的婚仪,亏他有这个心思。孩童的行动就是这样新奇而有趣。童年真好!
谈老鼠的大敌猫和蛇,表达了对隐鼠的担忧。因为爱着它所以担心着它。小孩如此,大人也如此。
拯救行动细致入微,呵护有加,心理活动细腻有变,耐人寻味。
宠物不见,怅然若失。
长妈妈的一句话让我找到了罪魁,找到了泄怒的对象。
由“报仇的恶念”到“报仇的行动”,由“家里饲养着的一匹花猫起手”到“凡所遇见的诸猫”,由“追赶,袭击”到“愈加巧妙”,报仇范围之广,报复手段之辣,让人胆寒。呵呵,千万不能得罪人,尤其是“小人”!
呵呵,错怪了猫,还不改悔! 【选段点评】
选文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隐鼠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猫的憎恨。
在文中,作者善于撷取一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加以生动地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描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在平易通脱中蕴籍着沉思,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易而亲切的鲁迅。
考点练习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朝花夕拾》共收10篇回忆散文,被选为课文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 》,请再写出另外一篇的篇名《 》。 思考、交流 2 《为你打开一扇门》中说:“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商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请你结合《朝花夕拾》的作品内容,就“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中的一点,写出你的阅读体会。 思考、交流 3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现请你就《朝花夕拾》这部作品,谈一谈阅读你最深的一点感受,并简要介绍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情节。
① 感受:
② 情节: 思考、交流 4 《河北日报》“视听阅读”版开设了一个新栏日“读书访谈录”,首期话题围绕“读《朝花夕拾》,学鲁迅精神”展开,将邀请诗人、作家为嘉宾。假如你身为中学生代表主持本次访谈,请你围绕这个话题设计两个问题向嘉宾提问。要求紧扣话题,表述简明扼要。
问题1:
问题2: 思考、交流
评价 5 看了《朝花夕拾》后,有人出了一副对子。请你结合《朝花夕拾》中的有关情节和你的感受写出下联。
朝花夕拾之间,一起追忆失去的朋友。
□□□□□□,□□□□□□□□□。 讨论、交流、评价 6 请选择《朝花夕拾》的其中一篇,仿照示例,完成读书卡片。(示例中的人物、情节、评价不能照抄)
读书卡片
所选作品: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评价:
示例:
所选作品: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人物评价:
思考、交流 7 某校初三(2)班同学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对长妈妈这个人物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为此语文老师组织了一场辩论。假如你是正方,针对反方辩词该怎么说?
反方:“阿长” 是一个活脱脱粗俗、守旧的妇女形象,她保留了许多迂腐的习俗,像在新年的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还盲目地对“长毛”的故事妄加评论,甚至还踩死了“我”喜爱的隐鼠。因此,我不喜欢她。
正方:
&n, bsp;
讨论、交流
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