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 师 表
内容简析
本文情词恳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叙事,表达流畅而自然,言辞中肯而声情并茂。开头分析蜀国面临的形势,陈述自己的治国主张;中间回顾往事,追忆诸葛亮自己以身许国的经过,抒发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感情;结尾时理清君臣职分,表达竭诚图报的心情。
创意说明
新课标指出:“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本文文质兼美,情理交融,实在不可多得。教学应该通过读、背、悟、思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得到提高。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下语文学习的一大特色,语文综合性学习应该是有机渗透于阅读教学过程之中的。在学习本课时,还应该结合文章涉及的信息丰富、包含的思想深邃的特点,组织相关综合性学习,合理地将语文学习发散到课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活动目标
◆知识与能力
在学习中了解“表”这种文言文体的一般知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多层面解读文章,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迁移性阅读的能力;品读语言情感的深切,体会行文构思的明晰的特点;掌握阅读“表”这一文言文体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在读中品味语言情感的深切,在读中质疑探究、迁移发现;鼓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强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实现师生的互动;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多角度阅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学会怎样对他人“声情并茂”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怎样正确对待他人对自己的恩惠;怎样看待自己的责任等问题。在讨论思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这一情感培养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应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自己从多角度去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学生对诸葛亮人品、气节的思考解读过程,实际上就是情感培养过程、价值观的形成过程。
活动方式
1、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品味。
2、由单向思维转向多向思维,正确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化思考。
3、注意传授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习思考,在思考中发现,在发现中走向完善。
4、重视教与学的双边性,重视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和思考,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成功的喜悦。
5、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切忌为了完成目标而强行设计教学环节。
6、要借助学生的学习兴奋点和兴趣所在,以知识链接的形式,将学生对文本本身的学习拓展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时空中自主学习。
活动时间
3课时
活动过程
第 一 课 时
激情·导入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①【多媒体展示《白帝城托孤》背景】诸葛亮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人物,你们喜欢诸葛亮吗?能谈谈你对诸葛亮的认识吗?
②是呀!诸葛亮不愧是智慧的化身,人臣的典范。且来听听古人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多媒体展示】
愤蜀相 蜀 相
陆游 杜甫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垢北望气如山。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人以文传,文以人传”,一篇《出师表》道尽了千古忠臣的肺腹之言。
【多媒体展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诸葛亮的《出师表》。 各抒己见
聆听、感悟
初读·感知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教师背诵课文,要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注意体会老师的读法,并画出生字词 2 指导学生朗读(片断):抓住几个长句,让学生反复阅读,然后断句,试着总结一两点断句的规律。本部分教学可以结合现代文朗读,告诉学生文言文和现代文大体一致。
【多媒体展示】
(1)主谓之间停顿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2)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停顿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3)关联词之间停顿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点拨】准确断句,需要得到理解的支撑。文言文的每一句话几乎都有动词,阅读中读出这些动词,有助于理解文章。 理解、朗读 3 资料平台【多媒体展示】
①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暗昧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
②“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诸葛亮的这篇文章原来还叫“表”而不叫“疏”。
③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交流、记录 4 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朗读 5 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朗读、聆听 6 各自默读课文,参看课本注释,弄懂词句意思,有不解之处,当堂提出。 默读、理解、勾画
第 二 课 时
细读·理解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小组讨论:对照注解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阅读、理解 2 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交流、评价 3 串讲文意: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译课文时,提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交流、记录 4 难句指导:【多媒体展示】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②引喻失义
③性行淑均
④性行淑均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⑥深入不毛
⑦不效则治臣之罪
⑧察纳雅言
⑨庶竭弩钝 讨论、交流 5 指导分析“以”的连接用法:
(1)教师复习“以”的介词用法——“用、把、拿、凭”等。
(2)分析“以”连词的用法
学生思考这两段中的“以”哪些表达目的,哪些表达结果。
教师提问,学生不同意见可补充
【多媒体展示】
以:表目的(用来)——以光先帝遗德,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讨论、交流、记录
精读·深思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情景问题:本文的题目是《出师表》,阅读本文“出师”是关键,请仔细再读一读课文,看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的政事是如何安排的?
【多媒体展示】宫中:郭攸之、费祎、董允
营中:向宠 阅读、勾画、交流 2 情景问题: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诸葛亮的政治愿望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共3条:
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明确】诸葛亮反复陈说的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交流后请一位朗读能力好的同学朗读。 阅读、勾画、交流 3 情景问题:作者又是如何说明出师的理由的? 小组合作、交流
第 三 课 时
品读·探究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情景问题:诸葛亮在这篇表文的开头就提到“益州疲弊”,却又要出师伐魏,这是不是相互矛盾?
【明确】诸葛亮的战略思想始终是联吴抗曹。他在初见刘备时就提出了两条进军路线:一条是从荆州出兵进攻宛(今河南南阳)、洛(今河南洛阳);一条是从益州进攻秦川(今陕西、甘肃两省秦岭以北地区)。这个“钳形攻势”的设想本来是可行的。后来形势发生了变化,吴国在亭战役中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了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谓“益州疲弊”,就是指这种局面而言。
在这样的形势下,诸葛亮用了五年时间(223—227)来为伐魏做准备。主要措施有:(1)跟吴国通好──223年,刘备病死,诸葛亮开始执政,派邓芝去吴国,劝孙权跟魏绝交,使蜀国在外交上取得一个重大的胜利,便于全力对付魏国。(2)加强内政建设──主要是制定“汉科”作为一国的法度,并认真执行,做到“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使社会风气大大好转。(3)平定南方的叛乱──225年,诸葛亮率军南征,直到滇池,平定南方的叛乱。分益州、永昌两郡为建宁、云南、兴吉、永昌四郡,任用本地夷人和汉人做官吏,使夷汉关系得到改善,这就是表中提到的“五月渡沪,深入不毛”这件事。此外,从表中“兵甲已足”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这五年里诸葛亮在战备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可见,出师伐魏的时机已经成熟。 讨论、交流
聆听 2 情景问题:文中为什么还要历数自己的身世?
【明确】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意在说明作者把“北定中原”看作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讨论、交流 3 情景问题: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曾提出“先帝”的名字,凡十三次之多,成为写作上的特色。既然是向禅上表进言,为什么他会频频提出“先帝”的名字呢?探讨一下。
①提出先帝创业艰辛,壮志未成,中道崩殂,希望后主能继承父志,发扬光大德政。藉此勉励后主效法先帝。
②刘备有知人之明,而对他极为信任,托付国家大事。希望藉此释除后主受小人进谗对他的疑虑。
③藉先帝的名义,责成后主,亲贤远佞,赏罚分明,善纳雅言,使后主不敢不遵从。亦因此加强自己所说的话的说服力。
④表明自己受先帝器重,又受先帝遗诏托孤,提高自己的地位,使后主虽作为人君,也不敢不听目己的劝谏。
⑤多提先帝之名,目的在以父子欠情,打动后主的心,能重归正道,完成保卫蜀汉,兴复汉室的大业。
⑥表示他对先帝的感激和敬重。
【多媒体展示】
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能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小组合作、交流 4 先帝临终时为什么会把重任托给诸葛亮? 归纳、总结
赏读·延展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假如你是刘禅,听了诸葛亮叔叔的《出师表》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各抒己见
总结·升华
步骤 教 师 组 织 学 生 活 动 1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读《出师表》后写道:“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过武侯祠,读壁上石刻出师表时,“不觉泪下如雨,是夜竟不成眠,坐以待旦”,足见《出师表》感人之深。
苏轼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各抒己见
板书设计
备课资料
1、《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
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和事情的经过,就是被后世人所津津乐道,推举为君臣之间肝胆相照的千古佳话的白帝托孤。此段加上后来诸葛亮为北伐而上的《出师表》,一直以来被作为推崇诸葛亮“千古第一人臣”的典范事例和佐证。
2、《三国演义》中的白帝城托孤
却说先主在永安宫,染病不起,渐渐沉重,至章武三年夏四日,先主自知病入四肢,又哭关、张二弟,其病愈深:两目昏花。厌见侍从之人,乃叱退左右,独卧于龙榻之上。忽然阴风骤起,将灯吹摇,灭而复明,只见灯影之下,二人侍立。先主怒曰:“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叱之不退。先主起而视之,上首乃云长,下首乃翼德也。先主大惊曰:“二弟原来尚在?”云长曰:“臣等非人,乃鬼也。上帝以臣二人平生不失信义,皆敕命为神。哥哥与兄弟聚会不远矣。”先主扯定大哭。忽然惊觉,二弟不见。即唤从人问之,时正三更。先主叹曰:“朕不久于人世矣!”遂遣使往成都,请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等,星夜来永安宫,听受遗命。孔明等与先主次子鲁王刘永、梁王刘理,来永安宫见帝,留太子刘禅守成都。且说孔明到永安宫,见先主病危,慌忙拜伏于龙榻之下。先主传旨,请孔明坐于龙榻之侧。抚其背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孱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孔明亦涕泣曰:“愿陛下善保龙体,以副下天之望!”先主以目遍视,只见马良之弟马谡在傍,先主令且退。谡退出,先主谓孔明曰:“丞相观马谡之才何如?”孔明曰:“此人亦当世之英才也。”先主曰:“不然。朕观此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丞相宜深察之。”分付毕,传旨召诸臣入殿,取纸笔写了遗诏,递与孔明而叹曰:“朕不读书,粗知大略。圣人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中道而别。烦丞相将诏付与太子禅,令勿以为常言。凡事更望丞相教之!”孔明等泣拜于地曰:“愿陛下将息龙体!臣等尽施犬马之劳,以报陛下知遇之恩也。”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言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先主又请孔明坐于榻上,唤鲁王刘永、梁王刘理近前,分付曰:“尔等皆记朕言:朕亡之后,尔兄弟三人,皆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言罢,遂命二王同拜孔明。二王拜毕,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安能报知遇之恩也!”先主谓众官曰:“朕已托孤于丞相,令嗣子以父事之。卿等俱不可怠慢,以负朕望。”又嘱赵云曰:“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云泣拜曰:“臣敢不效犬马之劳!”先主又谓众官曰:“卿等众官,朕不能一一分嘱,愿皆自爱。”言毕,驾崩,寿六十三岁。时章武三年夏四月二十四日也。后杜工部有诗叹曰:“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先主驾崩,文武官僚,无不哀痛。孔明率众官奉梓宫还成都。太子刘禅出城迎接灵柩,安于正殿之内。举哀行礼毕,开读遗诏。诏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后转生杂病,殆不自济。朕闻人年五十,不称夭寿。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复何恨?但以卿兄弟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恶续为之,勿以善续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闻达。至嘱!至嘱!”
3、有关诸葛亮的对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4、对诸葛亮的评价
(1)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传末评语: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规,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词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2)裴松之《三国志注》引《袁子》曰:
……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
5、实词总结(文中只作一种解释者不列)
6、虚词总结
7、古今异义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