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教师们语文课堂教学的探索之路
1、走进春天的第一课
关迪老师的《柳树醒了》一课,将我和孩子带入了春天的童话意境中。关老师从课前的预习、读文指导到给出学生明晰的问题引领学生感知柳树的同伴是怎样唤醒柳树的,并且较为自然地将生字寓于学文理解中,如“春”字的范写,“雷”字的儿歌:“大雨浇在麦田上”。教师的特长——板画柳树、春雷更是形象,赢来了学生的啧啧称赞和阵阵掌声。但我提醒关老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语文的章节教学要于无痕之中,依据大问题,不要串讲、分块;第二,要灵活驾驭课堂生成问题,细节指导语言要到位,如有的同学提到,雪水可以浇灌小柳树,教师可以灵活指出雪与雨之间的变化关系,抓住学生的生成指导学生想象还有谁在唤醒小柳树;第三,虽然不必让孩子掌握修辞方法,但一定要结合课文告诉孩子这是一种拟人的手法,慢慢地,孩子就会心领神会了。
其实,任何一节课都会有遗憾,哪怕是名师的课。看到关老师语文课堂教学成效的大幅度提升,我很兴奋,很开心,为老师自主的研究,为孩子的受益。
2、和孩子们共走《丝绸之路》
我走进了语文骨干教师杨付娜老师的课堂。杨老师和孩子们学习的是略读课文——《丝绸之路》。教师首先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指导学生观看地图,(此处很利于学生地理意识的增强)了解张骞出使西域的历程,接下来由学生分组分段朗读(也是对朗读预习的一种检查),以一个大问题呈现给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哪些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请学生汇报学习收获:“不仅是中西方货物交流的通道,更是文化交流的通道。”从环节及问题解决方面上看是清晰流畅的,但课下我和杨老师都感到如果将丝绸之路的历史背景,张骞流放的历史,以及玄奘的西域取经之史,等等丝绸之路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涵,再让学生充分地、大量的预习、感知,学生的朗读预习再娴熟到位一些,这节课才有“解渴之感”。总觉得讲到、学到了,但却未有激发学生对祖国山川那份热爱的激情。“教师的教学要突破学生自学能力所及的范围和价值”,是我们每位师者应努力思考、实践的一个重要方向。
3、《手指》给予我的人生感悟
走进同龄人毕晓云老师的课堂,首先就和学生们被毕老师版画的自己“放大版”的手指而开怀一笑,接着就在孩子们用自己语言介绍拇指和中指的形象及作用特点中开始走进了丰子恺先生所写作的活灵活现、寓意深刻的《手指》一课。毕老师注重引导学生夯实重点词、了解文章布局(总——分——总),总结出手指“各有姿态,各具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最后逐段学习手指特点,并指导学生回顾关于手指的诗歌,明确本文“比喻、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并进行了重点词语听写反馈。(“搔痒”的“搔”错误率较高,老师及时进行了指导。)可以说,毕老师设计得面面俱到(可见备课时的用心细致)。
在课下交流时,我和毕老师都感到本节课似乎缺失一些什么。我认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完全可以以一个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 、总结,如以内容为主线“在五指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个?”或以写法为主线,“你认为丰子恺先生将哪一个手指描写得最惟妙惟肖,他是怎样写的?”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学生运用“找关键词理解法”、“朗读会意法”、“结合生活实际联想法”等等使学生体会丰子恺先生对每一个手指都有褒贬,说明每一个手指(每一个人)都会有缺点和长处,就像春节联欢会上的《五官相声》一样,只有团结起来才会完美、力量才会强大,缺了谁都不可以,从而自然引申,引领学生体会更深的(具有学生个性的感悟)人生哲理。其实略读课文,只需给孩子充足的时间,他们就会有所感悟、总结与生成。我觉得听了这节课对我精神上的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在生活中应该自信、自强,无论自己是什么样的“手指”,都要爱自己,在自己所处的“手指地位”中发挥最大的价值,在教学管理中关注每一个“短指”,引领其“扬长补短”,发挥每一个“手指”的最大潜能,让每一个“手指”能快乐地悦纳自己,智慧地工作、生活。
4、《晏子使楚》的智慧启迪
3月6日,我和教师们共同走进了学校第一节学法指导研讨课堂——刘金凤老师的《晏子使楚》一课。回顾刘老师的这节课从课始学生汇报预习、然后提出问题引领学习“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你觉的文章的重点应放在哪?”以及出示明晰的自学提纲:“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是如何反驳的?晏子的哪些话说得很精彩?精彩在什么地方?”引导学生有序的合作研读、体悟晏子与楚王三次交锋的过程、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不忘教师主导地位,从古人称呼“子”的深远内涵到“三段话就是三个成语”的指导点拨。最可贵的就是刘老师突破了以往“教教材”的教学定势,在课后进一步引领学生拓展歇后语、学习一些孔融、克林顿、周总理、诗人歌德等名人像晏子那样幽默、不失气节、绵里藏针的语言艺术,使学生明确不卑不亢的做人处事原则。在反馈应用中设计的训练,如“请你写出本节课的三个成语,分别是——”、“在本课中,你结识的外交家是——”、“这篇文章开头、结尾的特点是——”。
回顾刘老师的课,教师本人是稍嫌缺少一些激情,但学生却在教师颇具匠心的教学预设中灵动、活泼地学习,而且教师深厚的底蕴使课堂在平和从容中走向高涨、丰富,这就是为人师者的最大成功。课后,我有三点建议,在这里也是和刘老师商榷:第一,能否请学生将三次交锋概括成三个小标题,既明确了文章的段落结构,又培养了学生概括思考的能力;第二,“张袂成阴”这一成语是否最为恰当?(我个人认为“挥袖成云”更妥当)第三,教师在课结束前布置的“错字一个写十遍”是否合适?
5、和孩子们共唱《保卫黄河》
3月17日,是我跟踪培养青年教师的听课日,当第四节课从严慧杰老师班级走出很久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还在意犹未尽地唱着《保卫黄河》这首歌。想到严老师从不擅长语文教学到逐步地领会语文教学的实质,从有时突然萌发的“又找不到语文课的感觉了。”到今天较为成功的常态课教学,有了一个质的提升,我就情不自禁地开心、欣慰。整节课,严老师从引领学生回忆“抗日烽火”的主题到自然过渡到《保卫黄河》这首歌词的学习中,(其间,教师自然地渗透了此歌的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并使学生明确是《黄河大合唱》八首歌曲中的第七乐章。然后以课后习题为主线,“这首歌都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风、马、黄河、山冈、高梁、抗日英雄”等关键词,然后以总结完善板书的形式又进一步写出“狂风大作、战马嘶鸣、黄河奔腾、万丈山冈、高梁成熟”,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日本侵略者掠夺之恨,激发其产生抗日英雄的卫国情怀。通过指导男、女同学有感情地对读、集体有气势的齐读,到最后与多媒体结合,背唱《保卫黄河》这首歌,达到了体会感悟的基础上学会背诵的学习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孩子们比背诵,同唱《保卫黄河》歌,(最让我感动的是学生们将我当成了“岁数最大、健忘的老同学”还对我进行友情提示呢。)我还以严老师合作伙伴的身份将严老师忽略的“以物赞人”的写作方法及时地指点给同学们。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我们都还沉浸在浓浓的学习氛围中。但我认为当时1938年词作者光未然看见黄河萌生写歌词与冼星海合作的历程应讲给同学们听,使其明白这其实是一首歌颂黄河,鼓舞气势的歌。另外,“万山丛”和“青纱帐”应讲清内涵,会更夯实基础教学。
透过这节“洒满阳光的课”,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有耐心期待教师的成长,要有诚心指导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自主提升的愿望是成就一切的力量!”更让我受益的是现在听课变成一种享受的向往和学习的机遇,与师生成为教学相长发展共同体,只有一种途径:植根于课堂教学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