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集体备课改革的一次尝试
新学期,学校将“课堂教学中预设学生不充分导致课堂沉闷、无实效”这一课堂教学瓶颈问题采取由“师师共备课”改为“师生同备课”,作为探索课堂教学预设途径的一个手段。作为这项小课题行动研究的组织者,我首先在讲座中简单讲解了一些操作的理念与方法,同时又周密地布置了如下要求:即以学年组为单位,先从教研组长班级选取三个层次共十五名同学参与教师集体备课,并要预先告知学生要备课的课题内容,详细交代学生周五下午到校、离校时间及安全问题等。因为对于这种新型备课模式,我只是针对学校研培现状借鉴某些课改前沿地区的经验,但对于基于学校中能有什么成效心中没有底数,非常担心成为一种形式,于是我不断地鼓励自己和老师们:一定要实践,哪怕有一丝收获也是成功的!哪怕失败了也甘心!
3月6日——第一个周五教研日,各年组教师分别与学生开始了备课。我深入的是六年级。我首先对学生们说:“孩子们,经过多年的备课,我们有一个烦恼想请你们帮助解决,那就是我们很辛苦地把自己想象成学生,猜测你们渴望学习到什么?想怎么学?可是在课堂中还有很多遗憾。今天,我们学校想改革一下备课方式。邀请你们以小老师的身份和心态与老师一起备课。请你们针对语文学科第一单元第三课《桃花心木》以及数学学科《圆锥的体积》一课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你是学生喜欢怎样学?如果你是老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教?就具体问题进行参与。”同学们稍作准备,便首先针对《桃花心木》一课侃侃而谈起来。孩子们独到的见解、一针见血的建议,令我们时而敬佩,时而汗颜。蓦然发现,我们教师平时凭主观设想的难题在学生眼中老套简单之极,而学生们挖掘的问题重点恰恰是我们忽略掉的,比如姜海涛同学说:“老师,我们只希望更多地剖析一下作者的写作方法。”叶超同学说:“这篇课文只要紧紧抓住作者在文中的一连串疑问就可以指导学生学习贯穿全文。”郑福斌同学说:“文中描写那个人为什么隔三天、五天、十几天才去浇水?这我们小组同学不明白。”宋凯同学说:“其实文章是借物喻人,已经很明确,为什么还在结尾处将道理直白地讲述出来呢?如果我是作者,我就不写出来,而让读者自己去体会。”等等,都抓住了文章的关键所在。我们几位老师及时、谦虚地记录孩子们的建议。又针对我们设计的拓展问题:“你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像文中一样不确定的经历?”发现同学们有些茫然这一情况,调整了学生预习项目。又通过不同层次孩子每人一段课文朗读的预检,明确了教师应该在情感示范以及朗读技巧、字词正音等方面的指导要点。很快地,就将一节课的脉络梳理清晰,心情有着与以往不同的豁然开朗,因为“小试牛刀”的顺利,因为对走进课堂充满了信心。最后,孩子们又就《圆锥的体积》一课提出了许多学习研究的设想,都为教师走入下一周的课堂提供了很细致的预案。备课结束的时候,我深深地向同学们鞠了一躬:“孩子们,谢谢你们,发自内心地拜你们为师。”
走出教室,我又急切地想了解其他年级与学生备课的开展情况。从深入备课的负责人、从老师欣喜的眼神,从他们的切身体会的话语“这种备课其实既省事又省时,是以前所意想不到的收获。”我就能感受到大家和我一样的心境。只是一、二年组就像预想中的那样,太小了一些,这种备课俨然成了一问一答的上课,不实效,还费心费力……经过了一番调查,我们一致感到三至六年与学生备课是可行的,于是在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会议中,学校就将三个学段两种备课形式确立下来。
小小的尝试成功,让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我期待着每一节课堂中师生共同预设、生成新的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