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沙区小学课堂教学专项督评报告
龙沙区教师进修学校初教部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了解现阶段的我区课堂教学现状,对课堂教学进行有力的监控,我们于2008年11月24日开始,历经两周的时间,对龙沙区属的17所小学和两所幼儿园进行了“课堂教学专项督评”。在区教育局直接领导下,我们成立了由教育局、进修学校和基层学校业务校长代表19人组成的“课堂教学专项督评检查组”。 此次督评全区共听课331节,占一线教师的50%,其中优秀课比例占45.3%。我们力求通过督评工作客观、真实地反应了龙沙区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为我们下一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清新感受 可喜成绩
(一)整体感受
从督评中能明显的感觉到各学校课改以来发生的变化。首先,学校环境变了,变得更加清新舒适,各学校通过精心的布置营造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教师面貌变了,教师对课改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态度更积极了,课堂教学更加扎实;第三,学生学习态度变了,学生学习兴趣比较浓,在课堂上更加积极活跃,主动性变强。
(二)突出特点
1、多数教师比较注重学法指导
各学校注重了多种学习方式的探索,听课中看到了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游戏中学、合作中学等诸多学习方式,一些教师尝试着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们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学习。像:青云小学的李玮老师的《11-20的认识》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活动中学,学生充分享受着学习带来的乐趣。永裕小学的马丽杰老师、江岸小学的王桂艳老师充分调动学生多层次,有感情的品读文本,真正达到读中感知、读中悟情、读中炼句。此外,综合实践课的深入开展以及一些学校对“绥棱经验”“杜郎口模式”的探索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交流和表达能力有所提高。像永安小学、育新小学两面黑板的利用率都比较高,对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扩大参与面都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2、教师普遍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
从课堂教学中能折射出大多数的教师平日里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等。 学生在课堂上不在是单纯的接受者,他们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较以前而言他们的率真、淳朴更为生动活泼的表现了出来。许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课改要求,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学习热情。像:江岸小学的石潇锐老师的复习课,学生会整理旧知,善汇报补充,能出题考查。学生善表达、会学习,看出教师培养学生的真功夫。
3、教师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意识不断增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创设有效学习情境意识不断得到加强,不同学校、不同学科根据学校教学实际和学科特点,进行了多元化的教学情境设计和应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提供了广阔平台。一是语言创设情境,讲故事、猜谜语。二是活动创设情境,做游戏、课本剧、情景剧,通过形象、逼真、生动的表演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知。三是媒体创设情境,教师教学过程中巧妙使用课件,播放DV音乐、电视片段、展示图片等,创设了与课程文本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基本符合适度、适合、适用、适时的“四适”原则。
(三)各学科的优势
【数学】
——数学学科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鲜明。
大多数教师都能够清晰地呈现“创设情境——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反馈总结”的课堂教学模式,并注重动手操作“做中学”、“玩中学”,多数师生教与学活动时间基本达到“20+20”的要求。
——教师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去。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数学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在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能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如龙沙小学的崔玉秋老师,在《8、7、6、5加几》教学中通过出示5幅主题图,让孩子们以故事描述的形式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通过算式分类引导孩子掌握知识重点,通过知识迁移“9加几的凑十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算理训练。在所听的数学课中大部分教师都能注重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算理的推导过程,尝试自己总结、概括定义与方法。
——多数教师能够创造性使用教材,体现同课异设。
由于都是按教学进度上课,两周时间内教师所选择的课题比较集中,全区数学课中选择《数学广角》、《9加几》、《可能性大小》、《统计》等课的都在5人以上,但同样的课题多数教者的设计思路却不同,体现了教师比较强的灵活使用教材的能力。
【语文】
——注重了落实“以读为本”的思想。老师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努力引领学生自主学习,读中感悟。特别令人高兴的是,上课的老师的朗读意识比较突出,给学生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集中体现了“四多四少”,即:课堂上孩子读书的时间多了,教师的串讲串问少了;孩子的交流多了,教师的讲解少了;孩子的感悟多了,教师的代替少了;个性化的阅读多了,整齐划一的答案少了。
——加强了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双基”的全面落实。表现出了“抓住文本,选准时机,读写结合,人人参与”的可喜的变化,语文的味道更浓重了。课堂上突出了“依托文本,精讲多练,边读边写,发展语言”的局面。上课老师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有所加强。
【英语】
——老师很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无论是从课上孩子的听课状态还是还是课下对学生的调查,都反映出孩子们还是比较喜欢英语的。
——老师对不同类型的英语课教学思路和模式把握的比较好。能根据各种课型对学生的训练侧重点不同而进行科学、准确的设计,帮助学生在不同课型里得到多样的语言训练。
——老师们已经能根据高低年段学生的不同特点而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摆脱了以前的比较单一的游戏加表演类的英语课。低年的玩演视听、高年的思维训练都做得比以前更扎实、实效。
【综合实践活动】
——主题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如公园路小学王雪的《我心中的奥运》、江岸黄嘉嘉的《纸盒的研究》青云陈延生的《“报纸站位”游戏》、永安小学黄涛的《商标的认识》、民航李新的《我最喜欢的课外读物的调查》、龙沙小学李丹的《制作昆虫标本》、群意小学王丹丹的《吸烟的危害》等活动主题内容,体现了教师们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充分挖掘、开发、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深受学生的喜爱。
——活动组织形式和过程体现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特点。(1)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和体验。80%的教师组织的主题活动能够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注重学生实践,引导学生在实践去体验和感悟。(2)注重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90%的教师能够在学生选择研究问题、制定研究方案、资料归纳整理、实践研究以及汇报交流的形式等环节中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达到了综合实践主题活动的目的。(3)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教师们在组织活动过程中注重了学生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方法指导,使学生了解了信息搜集的渠道和方法,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江岸黄嘉嘉、青云陈延生、民航李新、龙沙李丹在指导方法和策略上注重了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真正获得了提高。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教师注重了课前资料的收集学生学习充分。
根据思品学科的特点教师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收集资料,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例如:青云路小学王国忠、龙沙小学高世红、民航路小学王飞、江岸小学肖静涛等大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巧妙的进行教学设计润物细无声。
民意小学王勇佳、青云路小学王国忠、永裕小学金玉、公园路小学李扬等在课堂教学时,以情景为线索,教学设计有新意,教学思路清晰、层次清楚,结构合理,重点突出。
二、反思现状 问题犹存
通过本次督评我们真正感受到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课堂教学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一些异彩纷呈的课堂教学,但同时仍能发现我们离真正实现新课程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如人意的地方还很多。因此,我们要正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全面、科学、有效地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
(一)主要问题
1、课堂教学中对“学”的关注仍不够,课堂教学实效性较差
仍然有一大部分教师的备课重心仍然是备教材,备其中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实现备课重心由“备教材”向“备学生”的转移,教学设计依然“目中无人”。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然而在学习时间分配、话语权占有、传授权威性等方面仍占绝对主导和控制地位,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不舍得把学习时间还给学生。具体表现在数学学科部分课堂仍然是“讲得多、练得少”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与学生学习活动时间比严重失衡。有的教师一节课学生仅练一两道题,练习时间仅占10分钟左右。其他学科教师表现在注重教学设计忽视课堂生成,听课中一些教师让我们感到很严重的“教”的痕迹,教师让学生质疑问难,要么学生应命而提,提出的问题很肤浅;要么提出的问题被教师束之高阁,按教师预设的思路学习。这都只不过是教师为了满足形式上的需要,虚晃一枪,“真主意,假商量”而已。教师不允许学生思维的创新或学习流程的变换,或者说教师也没有能力“随机应变”处理课堂教学中的生成问题。
2、部分教师教学浮躁,追求虚假热闹的教学形式
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研究,不能进行冷静思考,而是抱有侥幸心理,试图寻找捷径,从而过分追求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忽视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在实质。为了追求“形式”,有的老师在务虚上下工夫,组织虚假的小组合作教学;显而易见的问题教师也布置学生小组讨论;课堂教学中提问的都是好学生等。这种形式上的改变并不能改善学生的学习。更有甚者数学复习课采用网上下载的课件组织教学,但教者没有深入分析课件的内容(课件实际是为新课配备的)。造成教师课堂教学流程被课件牵着鼻子走;有的语文课堂明显有作假的痕迹。(学生回答问题是受过训练的,孩子说大人话等现象。)
(二)各学科存在的不足
【数学】
——教师学科专业化成长有待于关注,教学能力有待于提高。从理念认识的层面也好,从实践操作的层面也好,教师教学能力都有待于提高。所听的课堂上精彩课少,平实平常的课多。老师们的教学设计能力,课堂驾驭能力,学科知识掌握的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同校明显,校际间明显。教师作为一个成长的个体是需要不断地学习与思考,这样才能满足教学工作的需要。
——教材编排体系、编排意图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读懂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要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教材。作为数学知识载体的数学教材它具有通用的、共性的、简约化的特点。教学上的很多东西要靠老师们潜心去研究,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才能为学生的提供优化的学习内容以及关注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听课中我们感觉一些老师对教材吃得不够透,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教学重点、难点的不够突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不到位。尤其是学习内容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承载的数学信息,学生的思考达不到深刻。另外,新教材新知识并非都以集中形式出现,分散出现的不少。许多教师都没能见到一种版本的全套教材,所以一部分老师对知识的前后联系不够清晰。
——情境的理解与创设有待于提高认识。
情境教学被教师们所钟爱。许多数学课堂因为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原本枯燥的数学课也变得生动、富有吸引力了。然而也有部分教师对情境教学的认识和理解出现偏差,表现在:第一,为生活情境而情境,不少老师受“生活情境唯一”的误区使得课上有生活内容过于泛化之感。在开课伊始的问题情境创设环节,尤其突显。很重要的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的数学情境似乎不见了,或者很少见。第二,所设计的情境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缺乏有效性。情境与数学内容关联不大,仅限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的情境含有数学思考,但老师们对于它的使用不当,草草用之,缺少情境中数学信息的提取,分析。
——数学活动缺乏体验。
在低年级的有些课堂上发现,学生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教室里乱糟糟、闹哄哄。这种的“活动”是外在多于内在,动手与动脑脱节,目的性较差。学生为活动而活动,有活动却没有体验,没有反思,活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中高年级的学生不缺乏活动的目的性,但活动体验的深刻性不够,学生在活动中的个性思考少,缺乏创新与个性。
【语文】
——教师偏爱阅读教学忽视其他课型的探索。
在所有受检的46位语文教师中,仅有一人做了习作指导教学,占受检者的2.2%;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更是无人尝试;识字写字仅占受检教师的26.1%;其余则都是阅读教学。
——对语文不同学段教学要求的把握有失偏颇。
课标指出,识字、写字教学,要坚持从“认写同步”变为“认写分开,多认少写,提高识字速度、降低识字难度”。为此,我们要落实课程标准中指出的“识字、写字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这一思想,低年级语文的课文是为识字服务的,而我们的教师错误地解读了教材,在低年级语文课文教学也变成了阅读分析课。使得写字指导走过场,没有针对性,指导不到关键处,书写不规范。
——阅读教学仍就“读不到位”。
读书要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技能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而我们的教师在落实读书目标时没有做到读书的有效性指导,仅是形式上的读书,有体验的读书很少;阅读方法上,只重视精读,忽视略读和浏览。忽视学生“读”的实践。读书很多,没有实效;形式花哨,远离目标。
【英语】
——听、说、读、写四方面训练的科学性、梯度性、人文性有待提高。
——缺少真实运用语境的创设。
——教师缺乏每课的自我监测意识,缺少科学的练习配备。
——教师缺少大语言观,教师关注点大都在教授课本知识、技能,缺少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发现知识外延的能力。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不够,学生收集资料与整理资料能力不强。
——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进度“齐步走”是普遍现象。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体会、感悟、反思引导不够,热热闹闹活动过后,学生收获不大。
——有的教师还没有脱离学科教学的授课模式的影响,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实践研究。
——有的活动主题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操作起来有难度,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三、一番思考 几点建议
两周的督评让我们感受了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清新之风,同时也为一些教师课堂教学的不足深感忧虑,经过深入思考我们对下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一)综合意见
1、采取适合的培训模式,提高新课程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采用多样化培训模式,满足教师发展需要。我们要摒弃“蜻蜓点水”式的大规模培训,要增强培训的实效性。采用体验式培训、参与式培训模式、订单式培训,培训规模小型化。树立“游击战”的培训理念,培训活动下移到各学校,开展针对学校实际问题的研究型教师培训模式。
要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提高学校层面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各学校要把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长抓不懈的重要工作,作为年度考核、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培训部门要建立一种培训、指导、监督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注重实效性和针对性,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培训内容和指导专家的选择权放给学校和教师,由学校和教师根据自己情况提出培训内容和聘请专业人员。体现“专业引领+教学反思=专业成长”理念,让一线教师与专业人员实现“零距离”交往,建立朋友式合作关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言,教师培训固然必要,但扎实有效地开展校本教研更为重要。培训是一种“洗脑”,通过培训建构理念;校本教研是一种“体验”,通过体验开展行动并进一步内化理念,构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教育观念,并发现自己的成功和成长,找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
一是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开展务实性的校本教研活动,发挥校本教研的“加油站”功能,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采取有效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积极性,真正引导教师走进校本教研,提高全体教师的参与积极性,在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中体验成功,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
二是学校层面要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每学期投入时间安排不同学科的校本教研活动。学校需做到定时、定人、定量,才能真正提高校本教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都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真实经历。
三是围绕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开展课题研究,动员教师全员参与,引导教师走进校本课题研究,引领教师学会课题研究。针对教师所困惑和想探索的问题,确定研究课题,在富有本校特色的课题研究过程活动中体验成长。
3、实施“读书工程”,培养学习型教师
我们有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读书习惯,这根本无法适应新课程的要求。要建立教师读书的激励机制,营造教师读书的学习氛围。把教师读书与备课、上课以及专业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让读书学习变成教师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和品质。只有教师读书,才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所以,实施“读书工程”,培养学习型教师是新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
(二)各学科具体建议:
【数学】
——关于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情境的创设不仅为了吸引小学生注意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因此不能出现脱离教学内容又远离教学目标的无效情境;不能追求情境的“新、异”而忽略了情境的真实性,出现那些编造的谎言式的情境。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应当遵循三条基本原则:以激发数学问题意识为导向;以促进数学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为目的;以情境素材的合理选取为前提。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不是每节课都要创设情境。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重视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例如,如何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何理解和转化问题使它变成更易于解决的形式,如何收集、判断、选择和利用信息,如何与他人合作交流,如何面对学习中的困难等等。通过教师的引导、指导和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养成勤奋刻苦,求实创新的精神。
——辩证地认识和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学习方式。新课标针对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而影响学生创新精神的状况,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这种学习方式是唯一的选择,也绝不意味着反对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各有利弊,各司其职,不可偏废。实际上,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实现学法融于教法中。
——关于教学活动时间的建议。 新课程强调创设学习情境,倡导参与体验式的学习活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方式,一些教师由于把握不准讲授与学习活动时间,常常是新知探求挤占了大部分学习时间而忽视了多层次、梯度练习的时间。而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它是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时间观念把区教育局倡导的20+20模式落实到实处。确保每节课学生自主学习活动时间、练习时间在20分钟以上。
【语文】
——“把语文的根留住。”
小学语文教学要革故鼎新,要打开窗子,吸进新风,但断不能掀掉屋顶,更不能毁弃整个屋子。诵读、背诵、讲授等等都是语文的“根”,外来的任何“水分”和“养料”都要通过“根”来吸收,“根”深才能叶茂,“根”固才能枝壮。语文教学改革,不仅要“把根留住”,而且要使根系更加发达健壮,才能使“语文教学”这棵大树欣欣向荣,生机勃勃。
——“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本色语文”是一个高频词,毋庸置疑,拂去语文表面的浮光,再现语文本色,是落实“本色语文”的根本前提。语文教学要摈弃功利,褪尽修饰,删繁就简,回归常态。语文“教学内容要精”。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简简单单的语文教学境界。
——“必须守住语文教学的底线:语言文字教学。”
“文以载道”(韩愈)、“文以明道”(柳宗元)……总之,离开了“文”,“道”就无以承载;离开了“道”,就无所谓“文”。语言文字既是“笔墨技巧”,又是“灵魂”。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创新,必须坚守语言文字教学这条底线,以此为构建语文教学“金字塔”的基础。
——“唱好‘八字经’,并不是半斤对八两。”
“小学语文要唱好‘八字经’”:识(识字)、书(写字)、读(阅读)、记(积累)、说(口语交际)、写(习作)、法(学习方法)、习(学习习惯)。要强化语言学习,落实能力、方法、习惯的培养。但是就语文教学而言,这“识、书、读、记、说、写、法、习”八个方面的权重并不相等,教学工作的重点应该是“书、读、写”。小学语文教学理所应当视“阅读、作文”为主,把阅读、作文视为语文教学的目标。
【英语】
——关于提高听、说、读、写四方面训练的科学性、梯度性、人文性的建议。
听:要有针对性的听,而不是泛泛的听读录音。建议老师设计出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
说:变机械模仿为自主表达。给学生创设呼之欲出的运用语境,使学生想不说都难。
读:每节课都应该有学生自己读的时间,高年级如果教材提供的内容不够丰富,老师要做必要的补充。阅读能力是语言学习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很多学生都是从爱好阅读开始爱上语言的。
写:教师要学会设计有梯度的写,在每节课中都该有:单词(词组)→句子→练习,这样一个写的渐进过程。尤其是高年级课,要由听说领先转变为读写跟上,在读写中形成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教师要“有效”提问。有效提问的三点建议:
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师提的问题可以分为封闭的问题和开放的问题。有效“提问”则意味着教师尽可能多地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或者尽可能使所提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开放性问题是一种丰富的资源,能使教学更为新鲜而有趣。
二是问题要难易适度。如:在小组讨论中应选取稍难些的,有讨论价值的,在听课中有些老师设置的讨论问题就过于简单。太简单的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而在讲授过程中的问题应该深入浅出,有梯度性。
三是问题要有发散学生思维的作用。听课中一部分老师提出的问题比较模式化,尽量避免提问只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有效”提问应该是发散学生思维的。
——建议老师每堂课都要有自我检测意识,检验每节课的学习效果,及时反思调整教学工作。检测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情况自己设定,关键是老师要有自我监测的意识。建议高年级可以把练习配备和监测一并进行,但练习题应合情、合时、合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教会学生整理与收集资料。教会学生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是学生学好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的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收集资料不要盲目的收集,而是要有方向、有重点地查找。根据学生的年龄、实际能力来确定主题方向,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平台”上施展才华,动手、动脑,长知识,长才干。
——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品德与社会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形式,选择何种教学策略,都必须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建好平台。
——加强学生课堂习惯的培养。教师不要单纯的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略了学生课堂倾听,坐姿等良好习惯的培养。对课堂的不良行为要随时的关注,做到眼中心中有学生,而不要只单纯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把习惯的培养只当作班主任的任务。
【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应重视,配备能够胜任的专兼职综合实践指导教师,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真正开展起来。
——教师应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专业的素质、理论素养、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以适应课程的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
——教师要有专研精神,真正从学生发展和兴趣出发,根据学校的特色、学生的实际,挖掘和开发活动主题。
——教师要从完整的主题活动入手,为学生设计系列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不断体验、感悟、反思使学生获得真实地感受,锻炼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