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二)
“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康的人格。’若一个孩子缺乏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别人,人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看到这一段,突然让 我想起来曾参加了一次儿子学校组织的讲座——孩子的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作为家长的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孩子们的吃穿和学习,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现代社会只有具有健康的人格才能称之为一个健康的人。
教育工作这么多年,遇上过形形色色、各种性格的学生,有的活泼开朗、积极向上;有的内向、胆小、话少;也有的蛮横、惹是生非。前一类学生大部分是成绩优秀,人见人爱;中间的一类学生默默无闻,常是被教师忽略了的那一群;而最后一类就是我们常说的问题学生,让人头疼,究其原因,我认为这类学生的家庭教育都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问题。就拿我们班的周庆翔为例吧,虽然他不是家中的独生子(上有一个姐姐),可也是父母唯一的儿子,别视为掌中宝,从不舍得骂一句,更别说打了,以至于养成了他现在的这种目无尊长、不懂规矩的个性,老师常拿他无能为力,请其家长配合学校一起教育,家长也一口答应回家会好好教育,可每回都只是说说而已,第二天到校问他:“昨天回家你爸妈教育了你没有?”“没有。”只见他一脸的高兴。哎!在这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真让我不知该说什么好了。
再次借用一下孙老师的话:“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真希望所有的家长都能好好地阅读一下孙老师的这本书。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是一本好书。作者孙云晓教授在本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等系列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教育案例,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一个教育专家独到的教育智慧。
书中并不是一味的说教,既有必要的理论,又列举了很多令人信服的事例,读起来令感慨不己。我很赞成孙云晓老师给我们的诸多建议,如:“ 一分钟赞美法”“培养孩子自信心的原则”“计划周密有条理的习惯,“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的规律”等等这些实施措狮科学合理,又简单易行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能理解习惯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特别对现在的小学生影响更大。可是我们都发现,学生的不良习惯随处可见,不做作业,随地吐痰,对人没礼貌,打架骂人等。这些坏习惯的养成已经对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除去家庭教育的原因,作为学校老师们的责任很重大。如果放任自流,那将会毁掉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习惯,即如书中所说包括做人的习惯,做事的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说的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本文从做人、做事和学习三大方面展开了良好行为习惯实施内容我感觉很全面,即:1、做人: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认真负责、自信自强;2、做事:遵守规则、讲究效率、友善合作、合理消费;3、学习: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学用结合、总结反思。
当然,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教育的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我们一定要在这关键环节不让孩子掉队。因此,我们可以好好地学习,孙云晓老师提倡的“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学会孝敬父母。学会关爱别人,结合学校的感恩教育,爱的教育再根据学科的知识教肓,有机地渗透爱心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爱感爱爱,心中处处充满爱。不能老抱怨的学生多么不听话,多让人伤心。何不用抱怨的时间来思考用什么办法帮助和引导孩子的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从书中例举经验中可以发现,给孩子赞扬不能说些假、大、空的话,而要关注孩子成长中的每一个优点,每一个进步。更重要的是,必要时还可忽略一下孩子所犯的错误,不要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却用放大镜来看待孩子的缺点。
孙老师也曾在书中说过这样一句经典的话:“如果养成好的习惯你会一辈子享受不尽它的利息,要是有了坏习惯,你会一辈子都偿还不了它的债务,这就是习惯,我不断反思”。愿我们将孩子的习惯培养放在每天的教育日程中来,当好孩子成长的引路人。的确培养孩子一个好习惯,给孩子一生财富;纠正孩子一个坏习惯,给孩子一生幸福。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
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众多人的思想久远而深刻影响的一本好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著作为我们任何年纪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粮,是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拜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会大大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朱永新老 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了儿童世界。”我相信,有这样一本好书,它会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会激励我们更加懂得我们教育人生的价值,认真阅读,一定会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读了孙云晓老师的著作,我知道了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为此,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耐心和信心很重要,鼓励孩子告别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注重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孩子认真写字的习惯,每次安排写字都要检查孩子写字的姿势是否正确,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读书后感
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
查·艾霍尔有句名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有什么样的习惯,就有什么样的性格;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有什么样的命运。”这句话告诉我们,习惯的好坏对人的一生影响是非常大的。而我们的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同样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方面,很多教育专家在书中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比如读孙云晓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本书的内容由于是故事性的,文字也通俗,因此读起来也就很轻松感觉也很快,一开始读时,被会书中丰富的材料所吸引。书中的素材有些曾经见过,但更多的是孙老师亲历的人或事,材料极其典型。让人读了受益匪浅。
一、好习惯这样去培养
孙老师总结出的习惯培养加减法,就是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坏习惯用减法。
对于学生的坏习惯,我们总是希望他一下子就改正,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由于坏习惯根深蒂固,学生往往很难改正,更别说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而一旦学生坏习惯长时间改不了,我们渐渐就会听之任之,学生也就自暴自弃。结果是坏习惯还是坏习惯,没有任何转变,更多的时候是变本加厉。我们班上有个学生字特别潦 草,他写过的 东西,你叫他自己认他都认不出来。我找他讲过许多次道理,总是在反复。后来我学会表扬他,只要他哪一次有点滴进步,我就极力表扬。每表扬一次,他就能坚持一回。逐渐地,他的字渐渐好起来了。这就是加减法所产生的效果。
二、被动、主动、自动
张梅玲教授认为,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从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其中第一个转化即从被动到主动,采用快乐训练法较为有效;第二个转化即从主动到自动,采用主体体验是根本方法。
怎样让学生目前的写作由被动走向主动,进而达到自动,这一直是我在考虑的问题。我的目的不仅在于通过日记训练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从而达到作文训练的目的;而且 我想以此为契机把日记逐渐养成为学生的终身习惯。为此,我首先要让学生从周记和作文中得到快乐。主要做法:1、批阅时尽可能给学生肯定,多寻找优点。2、多在班上读优秀习作,鼓励先进。3、文章上网络或印发给学生。4、推荐优秀习作上校报。让学生从日记中得到成功体验。在学期参评书香班级的过程中,也促使学生对读后感有了新的认识,也愿意去写了。
上述这些依然还是外在的因素,要想成为自动行为,还得让写作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怎样才能成为一种内在需要呢? 我想,如果发挥了周记如下功能,周记可能会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1、记下有价值有意义的生活情景。2、记下对生活的独特思考。3、抒发对成功的喜悦。4、宣泄心中的郁闷与烦恼。5、成为与老师切磋交流的手段。一旦当日记能起到这些作用了,学生也就少不了它,这样就会成为学生的自动行为。
三、在成功中走向下一个成功
上海刘京海校长说:“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因此,成功教育就是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失败固然是成功之母,但是成功更是成功之母!”
如果我们能班上学生都充满着希望,这个面越宽,学生进步的人数就会越多,这就是期望效应。反之如果总是认为这些学生大多没有希望,说着说着,孩子也许就会真的是越来越差了,因为他们对自己越来越没有信心了,这可能就是失望效应了。我们如果更能拥有对学生的期望,并不断的向孩子传递这种信息的话,那么孩子们就更渴望成功,也更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这就是我读了孙云晓老师《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几点感受。
拜读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我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了,现已经读了六个章节。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思想影响深刻,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读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让我学会了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同事,对待学生,对待自己正在青春叛逆期的女儿,我告戒自己,一定要耐心的等待女儿长大。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进了儿童世界。”
这本书强调的主要是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不论什么工作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学生不乱扔纸的习惯,班主任老师教育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给学生施加压力,告诉他必须怎么做,否则会有什么样的后果,直到养成习惯为止。世界上的事情,怕就怕认真,怕就怕坚持,如果你真的凡事认真,坚持去做,别的学校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这就是习惯的养成,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与坚持。另外我们学校学生的写字习惯,握笔习惯,上体育课的习惯等等,都要经过老师的强化,学校的督察等强化手段,达到一定的效果。“许多养不成习惯的教育,都是一壶烧不开的水;教育习惯比一般的教育失误更影响孩子成长”。这都是孙云晓老师的至理名言。“什么是教育?当你把你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爱因斯坦的这句话说的非常机智。真正的教育是忘不掉的,孙云晓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忘不掉的才是真正的素质。什么是忘不掉的?习惯就是忘不掉的,它成为一种自动化的行为、稳定的行为,它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稳固的联结。”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再次看出,培养一个好习惯是多么的重要。
本书第四章做人的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说“‘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这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爱心。我们知道:爱,那是真正的智慧,没有对人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也就没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 阳光。读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也必须是爱的使者,让悲悯与同情成为我们的生命情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拥有以生命 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拥有美好心灵,使整个社会真正地实现和谐。
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心得体会
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每当遇到学生不交作业,上课不听,看到不讲卫生、不讲文明的学生……此类事件时,心里总感慨:教育怎么就如此苍白无力呀!最近拜读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此书的收获有:
习惯不是由遗传得来的,它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中习得的。这说明儿童的习惯是受情景所制约,所以,要创造条件,使其行为习惯巩固和泛化,在各种场合实践其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有许多关键期。人们虽然对她实施了良好的教育,但人应该具备的习惯却始终没有能很好的养成,其根本原因就是错过了“关键期”。道德教育的四方影响:教师的人格;家长的榜样;学生的实践;社会的影响。
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会使孩子受益终身,而养成不良习惯,是贻害无穷的。从小养成讲秩序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人的行为习惯不好,直接影响自己的成长,往往给自己的形象造成阴影。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掌握了一些养成良好习惯将是你一生中最大的财富。
从日常做起,培养好习惯
——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李懿妮
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命运的,有了一身好习惯的孩子是走遍天下都能放心的孩子,有了一身坏习惯的孩子会让人一生都不能放心,甚至不得安宁。“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过:“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的第一位任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为人父母总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成才,很多父母常常把自己的一些经验、意志灌输给孩子。但其实,父母做什么比说什么给孩子的影响更为深刻,身教重于言传。因为孩子常常会把父母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父母的行为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所以说身教重于言传。
班中有个孩子小胡学习习惯很差。通过多次家访,我了解到小胡从小与奶奶生活在一起,与父母关系疏远,与父母之间缺少沟通交流,没有感受到温馨的家庭氛围。并且,从小在农村养成了随便、懒散的生活习惯,没有接受过较好的家庭教育。来到上海后,生活在市场中,生活环境较差,尤其是放学回家后,没有一个安静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这里的生活习惯、家庭氛围等,都觉得不适应。从小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所以学习的时候觉得有些困难,产生了遇难而退、自暴自弃的想法与行为。对于这样的情况,我建议小胡的父母利用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在孩子面前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通过共同学习的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我还建议小胡的父母能多给孩子一点时间,尽量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并让孩子感觉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遇到开心的事可以和父母一起分享;遇到不开心的事,也可以和父母说;遇到困难,也可以求助,请父母帮助解决。在接送孩子的路上、餐桌上,与孩子进行交谈,了解、询问孩子在校的生活、学习情况,了解孩子与同学之间的关系,陪孩子多聊聊天。
在周末休息的时间,可以带孩子出去游玩一下,融洽家庭气氛,让孩子感受家庭的温馨,家长的关爱。在这样的情况下,小胡也渐渐地愿意接受父母的建议,逐渐培养良好的习惯。
儿童时期也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在孩子进入一年级时,就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和朗读习惯。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能够根据各生字的侧重点自主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学习各个生字,能够将识字方法通过自己的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通过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新词,在读的过程中有机地组织、引导学生识字。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要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生字,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能自己选择适合的识字方式来学习生字,能将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由于课文中的生字比较多,教学时经常采用 “分散出现,集中识字”的方法。并且各个生字学习的侧重点各有不同。如随课题出现;学习部首;进行书写;了解意思;字形比较;注重读音;换一换;结构法等多种方式进行识字。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来锻炼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将识字方法表达清楚,并且通过不同方式来加深巩固记忆。
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比较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朗读习惯,是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整堂课力求体现“以读为主”,围绕“读”展开教学。在朗读过程中,培养学生朗读时声音要响亮的习惯。在课堂上我常常要求学生不论朗读还是发言,都要做到声音响亮,让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树立学生的信心,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
在朗读中,还要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朗读课文,不仅要口到,还要眼到、心到。不少学生朗读中的错误,与他们看书马虎、不动脑筋有关。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时用心思考的习惯,在教学时,我常常让学生带着问题来读读课文,培养他们在读中思考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重朗读指导,教给学生朗读方法。唱读和顿读,是低年级学生在朗读节奏方面常见的错误,为了防止学生犯这种错误,我是这样做的:在朗读训练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停顿,指导学生根据口语的节奏、停顿习惯来把握朗读句子的节奏与停顿,读好句子。通过反复读长句子,指导读正确;通过多次引读,了解故事内容,体会感悟。对于比较长的句子先通过抽生读,让学生自己试着来读读,并通过范读指引指引学生该如何读,再通过自读、抽读来个别评价,直到学生读好句子,再通过男女生读、小组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读好这些话。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小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途径。并且注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遇到困难时的危险、着急,体会文中的情感,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更好的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读的时候理解课文,才会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读出味道、读出感情来。但是,前面指导朗读时花的时间比较多,所以最后一个整体朗读回顾,没来得及读。
学生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循序渐进的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著名作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说得简单一点,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持久性的行为,坚持才有习惯,习惯在于坚持。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要做到时刻坚持,不断发展完善健康人格。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读后感
许晓静
拜读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众多人的思想久远而深刻影响的一本好书,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本著作为我们任何年纪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粮,是指导我们如何做好教育工作的一部好书。闲暇时拜读孙老师的著作,既能增加趣味,又能增长知识,更重要的是还会大大提高我们工作的效率。朱永新老师说:“云晓是一个真正走进儿童世界的学者;而我们通过阅读他的作品,在走进孙云晓世界的同时,也走了儿童世界。”我相信,有这样一本好书,它会帮助我们走向成功,会激励我们更加懂得我们教育人生的价值,认真阅读,一定会使我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会激励我们奋发向上,会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发挥巨大的精神力量。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使我更加体会到了书的魅力。孙老师的这部著作像磁铁一样深深地吸引了我,带着我在各个章节中去明白育人的哲理。当你孤寂、彷徨时,孙云晓老师的这本书绝不失为一剂良药,读上一两节足以怡情。当你面对你的学生的顽皮、淘气,对他们束手无策,感觉你独处冰山雪岭,你读上两个章节,兴许会使你感到暖暖春意。读孙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会教你领略教育人生的真谛。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关键,社会教育是保障。为了取得学生家长的支持,我们要特别重视指导家庭教育工作,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指导帮助家长,使家长向学校的教育观念靠拢。
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为此,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耐心和信心很重要,鼓励孩子告别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注重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比如说要培养孩子认真写字的习惯,每次安排写字都要检查孩子写字的姿势是否正确,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孙老师用了七个章节精辟论述了《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主题。他以一个作家的细腻和敏锐,以一个文人的独立思维,去深入地观察相关的问题,去观察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他的文章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极具文学性和人文性。他的这一著作对我们做教育工作者来说,有着反复细读和品味的价值。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一书,第四章做人的习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书中说“‘做人’绝不仅仅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概念,更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词语。它与我们的生活实践联系得非常紧密。长期以来,‘做人’似乎总是停留在纯粹的道德范畴,实际上它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成功概念。”文中提到:“拥有一颗爱心是做人的基础,做人离不开四块基石,即真诚待人(爱心),诚实守信(诚信),认真负责(责任心),自信自强(自信)。”这里的第一块基石就是爱心。我们知道:爱,那是真正的智慧,没有对人纯洁的爱,没有对美好人性的向往,没有对生命的关怀,没有最起码的人间温情,也就没有了生活,世界也就没有 阳光。读孙老师的这一名著,使我明白了作为教育者,也必须是爱的使者,让悲悯与同情成为我们的生命情感,通过我们的努力工作,使下一代拥有以生命 尊严为基础的价值观,拥有美好心灵,使整个社会真正地实现和谐。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小学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以良好的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形成健康的人格。还有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能够获得精神的愉快,同时,生命的意义也在于人对社会的作用。”读孙云晓老师的著作正可以从中获得精神上的愉快,把从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从而去勾 画自己的教育人生。为自己所热爱的教育这一神圣事业付出血汗并甘之如饴,我认为,那才是最有价值的人生。
尊重规律,讲究方法
我认真拜读了孙云晓老师的《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我觉得这是一本给人影响深刻的一本好书,孙老师用了七个章节精辟论述了《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主题。他以一个作家的细腻和敏锐,以一个文人的独立思维,去深入地观察相关的问题,去观察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现象。他的这一著作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食粮,有着反复细读和品味的价值。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长期从事 班主任工作,也能深刻体会到习惯的重要性。每每新接手一个班,总能发现许多亮点,但是班上难免会有几个“老大难”——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啦,作业不及时完成的啦,个人卫生做得不 理想的啦,等等。要让他们把不良习惯转化为好习惯,真是难啊——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也。即使你花了很长时间去做这件事,有时收到的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解读了我的困惑,帮助我找到了一些教育的有效方法,也更让我坚定了把“培养儿童的好习惯”作为自己工作重中之重来抓的信念。下面简单梳理一下自己的体会:
培养习惯要“尊重规律,讲究方法”。
我发现尽管自己很用心地在为培养好习惯而努力,但常常有事倍功半的疲累感。读了书中讲到的好习惯的养成决非一日之功。据专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为此,我们一方面告诉孩子,在养成习惯的过程中,耐心和信心很重要,鼓励孩子告别不良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习惯;另一方面注重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必须靠教师做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真正的教育不是单凭说教,而是靠训练。没有强化训练就养不成习惯。结合自己的个人课题比如说要培养孩子认真倾听的习惯,每次上课中都要检查孩子是否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话,是否积极举手发言,有没有走神……教师要有耐心尊重规律,讲究方法,直到养成习惯为止。
读书真好,即学即用,如获至宝,相信我会将这本书长伴左右,因为书中的理论需要与我的实践相磨合,因为书中的方法需要借鉴并因生而宜作改动,因为书中的金玉良言还需要细细咀嚼,因为书中的思想还要不断地吸纳……看来一本好书也如一种好的习惯终身受益啊!
学会倾听
读《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有感
作者孙云晓教授在本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的健康人格,而良好的习惯正是健康人格的牢固基础”、“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等系列教育观点和教育方法。全书分七章:一是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二是培养好习惯要以健康人格为导向;三是教子成功从培养习惯做起;四是做人的习惯;五是做事的习惯;六是学习的习惯;七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原则与方法。书最后还有的相关文论和附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生动、典型的教育案例,字里行间处处闪烁着一个教育专家独到的教育智慧,体现了对广大少年儿童发自肺腑的深切关怀。
也许你很着急,孩子的学习成绩总上不去;也许你很伤心,孩子老是不体贴父母;也许你很无奈,读一读著名教育家孙云晓的育子故事,相信我们会学到一些实用的招数。
孙教授支招一:凡是孩子能做的事,大人尽量不替他做。孩子进一步,大人退一步,这就叫成长。家教的核心是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的责任心不是天生的,是要培养的。
孩子每天早上起床都要父母叫,有时叫了几遍,他还是不愿起床,一看表可能迟到,就急得连早餐也不吃,还埋怨父母叫迟了,害得他要挨老师批评。
买一个闹钟给孩子,告诉他上学是自己的事,该几点起床上好闹钟。如果闹钟响了你还赖在床上,一切责任由你自己负!孩子跟父母撒娇,但在老师那里还是很注重自己的形象,不会迟到的。通过这样的小事,逐步培养孩子对自己、对他人的责任感。
孙教授支招二:孩子不是因为失败了才更努力去做,而是因为成功了才更努力去做。反复失败的孩子会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会越来越好。
孩子成绩的不好,父母总伤孩子的自尊心:“没出息,怎么别的同学成绩那么好,你就那么笨呢?”有的父母更厉害:“不及格,我就打死你!”
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比分数更重要。大人越夸孩子,孩子的状态就越好。如果没考好,应该帮他分析问题出在那里。父母对它的关爱是无条件的,不需要他用好分数来交换。教育的目的就是解放孩子,让孩子的身心能自由发展。
孙教授支招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士的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人的命运。
要让孩子做家务,以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如晚饭后,让孩子洗碗,这样的要求是有他的道理的。有一个调查:美国的哈福大学对456个爱做家务的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跟踪调查20年,20年后,发现这些孩子差别很大。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相差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里健康。
现在的小学课堂上,我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要开始操作活动了,我刚说好“下面我们准备……”,甚至在还没有说的时候,就见大部分学生已经开始操作了;课堂上学习讨论时,热热闹闹地展开了,可是,究竟讨论了吗?我常看到,小部分的人在热烈的讨论中,而其他人却是沉默着,静静等待着最后的结论;而同学发言时,很多学生存在着缺乏耐心或根本不听,或着急地插嘴、抢着答的现象。看似热闹的课堂,好象少了点什么?现在仔细想想,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多了、讨论也多了,可仔细“听”的却少了很多。
在这本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32种习惯 倾听他人。“听”是取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手段,是学习的基础,也是人与人交往中良好修养的重要标志。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良好的倾听的习惯,极有可能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那么,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学会倾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