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师:请你写出几个正数和负数。
生:+8、+100、+34、-7、-8、-9
师:+ 是正数吗?
生:是。
师:-0.25是负数吗?
生:是。
师:真的有正分数和负小数吗?以后再来研究。
师:我们一起来回忆这节课所学的内容。(屏幕逐次一对一对显示)
零度以上 零度以下
海平面以上 海平面以下
地面以上 地面以下
收入 支出
盈利 亏损
…… ……
(学生在轻柔的音乐声中静静地看,静静地想)
师:你还想说什么?
生1:左边一列的数据都可以由负数表示,右边一列都可以用负数表示。
生2:左右的意思是相反的。
师:你很善于总结概括。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生3:我还想补充: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
生4: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表示。
【点评:给学生提供可回忆的材料,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反思、自省意识,而不是随便问问学完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草草收场。】
【课后总评】
本节课中教师能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精心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创设了多个贴近学生认知规律且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生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数学内涵比较深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显示出了独有的教学风格——细腻。本节课细细揣摩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借鉴的。
1.从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呈现学生的原认知, 由此深入展开对问题的探究。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要记录数据,请同学们来记录小红妈妈减肥情况和蓝猫商店盈亏情况这两组数据。要求记录时做到准确、简捷、快速”这样开放性的活动,以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为研究素材,呈现出了四种不同的记录结果,透视出学生的原认知状态,在此基础上展开对新问题的研究,既让学生充分感受了研究负数产生的必要性,又能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为实施有效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运用多种教学活动方式,突出活动的实效性。
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多种活动方式。从天气预报中听一听;在存折上认一认;根据各地的气温读一读;在实际生活中举例说一说……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大量存在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节课教师充分利用温度计这个教具“做足文章”,从温度计上读出温度;尝试写出温度-5℃、-20℃;在温度计上拨出指定温度;把温度计横放后抽象出数轴,这些都为学生认识正、负数提供了非常形象的依据,学生学习起来有具体的事例做依托,抽象的概念就容易理解。
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没有忽略自己的主导地位,多次在关键处设问“上海(零上4摄氏度)和北京(零下4摄氏度)的温度相同吗”“-5℃、-20℃比较谁低,谁高”“+5℃、-5℃之间相差多少度“……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动手做,而且动脑思考问题,再通过交流就能使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的思想和具体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数学活动实效性就明显。
3.深挖知识背后折射出的数学思想、方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
《生活中的负数》这个内容如果把握不好极易片面理解,单单强调负数而忽略另一方面。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正”也就谈不上“负”,事物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这是辨证法的基本观点。通过这个教学内容要传递给学生的也是这样一种思想,要提到这样一个高度上来认识。所以,整节课中教师紧紧围绕两个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接触、认识、研究,最后才有了课的结尾学生感悟到的:“前进后退可以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增加减少可以用正负数”“意义相反的量就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这样一些正确的认识和理解,这里面教师的引导功不可没。
分类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人们在认识周围事物时大都是先按标准将其分类,然后再辨析,最后获得对其完整的清晰的认识。在认识正负数时教师也采用了分类的方法,同时重点研究0的问题。分类时学生就把0放在了“说不清”这样一个位置上,通过辨析与解释,得出了结论“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以上这些设计可以反映出老师研究问题比较深、透,视角开阔,不局限于教材设定的一个局部空间内,而是广集资源,充分研发,为我所用。
提出一个小建议:教学中教师还要加强研究生成的资源如何巧妙地利用,如:学生出现了几种记录盈亏的方式后要充分利用,比一比各种表示盈亏的记录方法,让学生自己比较后感受到使用符号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符号感,突出“数学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