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生活中的负数,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会在具体情境中正确表示。负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但这个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密联系生活,把生活中的负数引入课堂,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感到亲切。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感觉自己的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各个环节联系的也十分紧密。大量的生活中的问题,强有力的吸引住了学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主动探究获取了新知识。具体有以下优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利于学生认识和理解负数。
孩子们在生活中已见见过负数。这节课,我选择学生熟悉的天气预报和海拔高度创设教学情境,天气预报记录城市的天气情况,学生感到新鲜,随着不同城市气温的变化,负数也逐渐出现,自然而然引入到课堂,使学习的难度降低,而学生的问题也随之浮出水面:零下的温度该如何记录?通过创设不同的情境,运用比较认识的方法,组织开展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明确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所具有的相反意义,领悟出零度是零上温度与零下温度的分界点,拓宽了学生对数的概念认识范围,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好了基础。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把各个正数、负数都回归到原来的情境中去,体会正数是零上的温度或高于海平面的高度,是以前已经认识的比0大的数。负数是零下的温度、低于海平面的高度,是比0小的数。这样的回归,能清楚地了解负数的意义,懂得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二、让学生自主探索,发挥其能动性。
学生是富有个性的生命体。他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也极富独特性与创造性。对于负数的认识,有的可能是第一次听说,而有的已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在情境中,我根据学生的反馈,我提出问题+ 4和- 4摄氏度一样吗?学生讨论交流,体会到+ 4和- 4是两个不同的数,在“4”的前面使用不同的符号,是因为两个“4摄氏度”具有不同的意义。对于练习题的运用,我力求创设一个开放的合作研究氛围,让学生主动探索。通过同桌交流,除了得出正数都大于0 大,负数都小于0,在反馈的信息中获知,学生收获多多,探究热情高涨。
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如对学生的估计过低,有些问题设计的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负数的学习是在正数基础上的拓展,与正数的意义相比,需要考虑相反意义与数值。教学中我以“负数的产生——感知生活中的正、负数——认识正、负数——寻找生活中的正负数”这四个环节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
首先让学生感知负数产生的必要性,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教材的温度作为切入点。通过让学生自主观察——小组交流,发现了有比零度还低的气温,要有一个比零还小的数来表示,让学生感受到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我力图通过几个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让学生解释生活中的正、负数的意义,从中不仅掌握了正、负数的记法、读法,还体会到了正负数是表示在一个情境中成对出现的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只有在理解了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运用到生活中,解释生活中用正、负数来表示的现象。
在概念的教学上,善于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在观察温度计时,不仅可以让学生发现负数、0、正数的关系,还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负数的大小,体会当温度越来越往下时,温度就越来越冷,离0越远,负数就越来越小;反之,温度越来越高,正数就越来越大,为认识数轴提前渗透。在讲授新课时注意了“生活”这个前提,而且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可能地从生活中提取、设计练习题,突出体现“生活中的正负数”,使学生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在讲授新课时注意“生活”这个前提,在练习题的设计上,尽可能地从生活中提取、设计练习题,突出体现“生活中的数学”,从而使学生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正数负数教学反思
许菊红
一、“移花接木”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讲解例1时,让同学读了题目:“一个月内小明体重增加2㎏,小华体重减少1㎏,小强体重无变化,写出他们这个月的体重增长值。”发现题中有“小华、小明、小强”等名字,我随即叫了三个同学先自我介绍,然后用他们的姓名替换题中的名字。顿时,下面一片嘘声,我没有制止,马上进入题目“何建勇、何建国、袁正虹”让同学们讨论他们的体重增长值,同时提醒大家:增长就记作“正”,减少记作“负”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大家还争着回答:何建勇增长了+2㎏,袁正虹增长了-1㎏,何建国增长了0㎏。完了,我让同学们主动站起来说自增长了多少,分别用到正数、负数和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同学们真正在成了学习的主人,同们都是从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地方刚刚聚到这里的,同学之间彼此都还很陌生,经过这样的“移花接木”,让同学之间相互认识,并且从书上的例题转变为身边的同学的实例,这样,同学们都感兴趣了,同学积极地参与,主动地思考,这就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兴趣成为学习的老师。 二、变“突发问题”为生成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堂上有一个小细节:有两人同学因小事发生口角,其中一个说:“我给你一下”,这下,同学的注意力都转向了那个同学。这时我不得没有生气发火,心生一计,这不是很好的生成资源吗,随意示意全班同学,“他是说要给他这一下怎么打?”我手一挥拳头,做出要打人的样子,同学们都望着我,于是有了下个这个片段: 师:“例设他这一拳头一般的力我人用5分为记作0,超过5分力记作正,那么他多使一点力,用了7分,那他多用了几分力?” 生下面经过少许思考后回答:“正二” 师在黑板上记作:“+2” 师:“那么他少用了一点力,用了3分力呢?” 生:不加思索的回答:“负二” 师在黑板上记叙:“-2” 师:“那么,我们说他多用好0分力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他用了一般的力,就是5分力。 师顺势引导:×同学刚才说要给他一拳,大家说他应该用几分力啊。 生:(一片沸沸扬扬),有的说有0分,有的说有负的几分,就是没的人说有正的几分。 师:对了,同学之间应该团结,最多只能用负的几分力,就是轻轻地挨一下还差不多,要不就会破坏同学的友谊了,还很有可能伤了人,那位同学也有了认识。 同学们一片笑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