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看温度计说气温”这一场景,从上海、南京、北京三大城市的气温由高渐低相继展开,再引导学生认识到“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不同,由此提出问题“在数学上怎么表示呢?”,从而引出负数。这样设计,使学生产生学习新数的需求,流畅自然,简洁明快,教学的有效性更强。而例题二,由于前面在认识气温时有了一定基础,所以本环节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用正负数表示气温的知识,在突出“以海平面为界”后,就让学生尝试解决。学生在先前经验的作用下,容易想到“高于海平面为正、低于海平面为负”的计数规则,这在例1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升华。
本节课,学生刚刚接触负数,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的认识负数这里将温度计、海拔高度图同时出示,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零度、海平面是分界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正数、负数与0三者间的关系。而且练习安排富有层次和变化,不但巩固所学内容,更为下节课进一步体验并尝试在生活中应用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作了较好的准备不足之处:对于刻度的教学,可能还不够详细,后者说还不到位,学生错误较多。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你能接受的,学生不一定能接受,还是要细致,到位。
《正负数(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六年级上册的实践活动《数的世界》内的一节很有意思的课,这节课的目标在于第一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负数的意义。另外学生还要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知道正负可以互相抵消。整节课上,我在组织上没有出什么大的错误,学生也没出什么大错,包括做练习,展示出来的作业等等都令人比较满意,看上去课堂效果还可以。可是,课后听了顺德教研室邓老师的话令我反思良久。
实施了六个年头的课改,我们要改些什么?我们真的改了吗?这,确实是我们们一线老师值得深思再深思的问题。
邓老师在谈话中说到:“只有真正把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这样的课才是学生的,才是优质的课堂。一节学生没有错误的课,不是一节成功的课。”
的确,“课堂上学生少出问题为好,最好是别出问题,以免造成被动。”这也许是很多教师在执教公开课时的普遍心理。由于这种心理的影响,许多数学教师包括我自已在课堂上常常为了使自己的教学能按照预定的设计“走”下来,常常对学生练习本上的错误“视而不见”,造成学生没有错误的假象。殊不知,这种想法和做法不但违背认知规律,而且也正是常常使自己陷于被动的原因之一。
我在正负数(一)解决“检查味精的质量是否合格”这一题时,我让学生读完题目、理解了表格中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后,马上引导学生用刚学习的“正负数可以互相抵消”的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可是,在我巡视时,发现有几个中下生是这样做的:“(100-2)+(100+2)=200(克)”,他们把手举得高高并期待着我拿他们作业本的到展示台展示,当时我怕这样一讲会浪费很多时间,就叫了几个用正负数抵消方法来做这道题的同学回答,结果这个环节过渡得非常顺利。没有出现什么错误,本应让人觉得非常精彩,然而自己却感觉很遗憾——看起来一切都十分顺利,可是我却限制了孩子的求异思维,也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实际上,学习的过程是认知的过程,既然是认知的过程,就不该怕有错误。正如邓老师所说的,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因为有千差万别的学生,就有参差不齐的思维水平,学生说错话,做错题,这是很正常的,这种错误,实际上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就应该宽容学生的错误,并挖掘利用这种错误资源。以前听过邓老师的课,邓老师在《讲鸡兔同笼》一课时,是让学生不断地去尝试,让学生在错误中不断地分析,让学生在互相争辩、讨论中逐步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根源。也曾听过华应龙、黄爱华老师的数学课,当学生回答问题出错时,常常会听到华老师、黄老师大喊一声:“错得好。”“错得有水平。”这样的课堂,受鼓励的并不是错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独立思考以及非人云亦云的勇气。“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而错误绝对是创新。”其实,学生的差错是极有价值的,正好引起我们的思考。有些知识只靠讲是不行的,有些错误只靠事前的提醒也是不大容易防止的。错误是正确的基础,没有错误就没有经验和教训;没有错误就没有成功和喜悦;没有错误也就没有了“吃一堑,长一智”。
因此,课堂上学生的错误并不是件坏事,因为学生犯错的过程是一种尝试和创新的过程。很多时候,一堂课的精彩,往往是巧妙地处理了学生的差错,使课堂因差错而精彩。
《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负数。要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正负数和零的意义以及会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我觉得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个成功和失败之处:
(一)成功之处:
1、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是第一节课,想活跃气氛,的以课一开始我就用“我反、我反、我反反反”的游戏,即说反话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培养学习情感,同时也在让他们初步感知“相反”这一理念,为体验正负数学习打好基础,埋下伏笔。
2、情景教学,贴近学生生活,比如用温度计让学生初步感知零上温度与零下气温的区别。
3、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将数分类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将数分类:有同学认为分四类:①30②0③+4,+12……④-4,-155……,也有同学认为分两类:①0②30,+4,+12,-4,-155……,还有在部分认为分三类:①30,+4,+12……②-4,-155……③0。我没有否定学生的分类方法,让他们来说说分类依据和理由,再让他们对照温度计来看,后来学生在温度计上看到这些数后一致同意了第三种分类方法,趁机引入正负数的定义,这样学生既明白了正负的含义,同时也明确了正、负数、0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正、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
(二)失败之处: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提的问题过大。因为是第一节课,对学生生活、学习情况了解还很不充分,所以在想用南京、上海、北京三个城市的最敌气温这个情景图问学生:“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些什么?”之后,课堂陷入了僵局,因为学生对我不了解,所以不知道该从何处入手,回头想想,这个问题太大了,虽然学生可以说的很多,但有些学生根本不知道如何读图,所以学生有些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把问题改小一些:“这是什么?”(指温度计)“是哪些城市的温度?”“你觉得哪个城市温度高些?”也许学生就会更清晰地知道怎样回答了。
2、用情景教学让学生体会正负数,却没有将正负数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却没有补充一些除温度、海拔以外的日常生活中的正负数,如存折、记分等,其实只要在总结时介绍一下,用不了多少时间,我却忽略了,没有挖掘学生学习数学的价值。
3、让学生体会集合思想没有必要强调名称,练一练第一题分类,只要学生体会到集合思想就可以了。
这节课觉得与学生配合不太好,看来钻研教材的同时还要钻研学生,以后课前要多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